第204章 我大明,自有國情在此!

字數:4507   加入書籤

A+A-


    第204章 我大明,自有國情在此!
    “老朱,你先冷靜!”
    “後續的發展,會更精彩......”
    得知自家的江山,最終毀在一幫文人手裏,朱元璋氣憤交加,臉色逐漸發紅發紫。
    李善長怕他失去理智,趕忙好言撫慰。
    以目前的狀態,就算放他回到明朝,保不齊要大開殺戒,釀成血光之災。
    雖說文官確實可恨,整天假公濟私,道貌岸然,依附在整個國家機器上,敲骨吸髓,貪得無厭。
    一個書香門第,鍾鳴鼎食的大家族,生命力要比同時期的封建王朝更持久。
    到頭來,真成了流水的縣長,鐵打的黃老爺。
    其實,這幫人也談不上什麽忠君愛國,把民間疾苦,天下蒼生放在第一位......
    尊崇孔孟之道,程朱理學,隻是為了讀書做官,為自己的家族謀取更多利益罷了,其餘都不在乎。
    可皇帝想要治國理政,維持朝堂運轉,還真就離不開他們。
    沒辦法,誰讓漢武帝當年為了方便集權,將整個天下握在手中,玩了一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世君王紛紛效仿。
    此後的華夏大地上,別的學派黯淡無光,根本發展不起來,唯有儒家一枝獨秀!
    沒辦法,咱大明自有國情在此!
    “唉......”
    朱元璋長歎一聲,暫時壓住了滔天怒火。
    作為皇帝,那些文官士大夫的尿性,他比任何人都清楚。
    怕的是,自己百年之後,後世兒孫的手段過於軟弱,鬥不贏朝中大臣,從而君權旁落,害國害民。
    日防夜防,家賊難防啊!
    “老家夥,還是說回靖難之役吧!”
    “咱不明白,即使老四能征善戰,有朝中有武官做內應。”
    “可北方軍隊的糧食,需要南方提供,他怎麽能維持四年的?”
    的確,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僅有北方一隅之地的燕王,對抗掌握全國資源的朱允炆,真要是純靠硬拚,別說四年,四個月都維持不下去。
    停頓了片刻,李善長笑著解釋道。
    “這個,就得問你孫子,陸續派出去的幾位征北大將軍吧!”
    “首先出場的,便是開國元勳,長興候耿炳文!”
    “他曾是徐達的部下,而燕王又娶了魏國公家的長女,從輩份論,高低得叫一聲叔。”
    “倆人一個軍營裏混出來的,那關係好著呢!”
    “靖難之役剛開始,耿炳文率領十三萬北上,命都督楊鬆、指揮使潘忠為先鋒。”
    “第一戰,楊鬆率領的九千騎兵,被俘八千餘人,就很蹊蹺。”
    “以騎兵的機動性,即使打不過,難道還跑不了?”
    “隨後,副都督潘忠率軍趕來支援,結果是雙雙被俘,跑到燕王麾下效力去了!”
    【是為,燕庶人率百餘騎,趨鄚州,官兵盡降。】
    “一個正都督,加一個指揮使,兩人加四萬大軍,麵對百十來人,整建製的被俘虜,毫無反抗之力......”
    “說不是原地投降了,誰信?”
    “實際上,他們和燕王就是一夥的,武將對朱允炆削軍削蕃,倚重文官的做法早有不滿,故而臨陣倒戈,投奔明主。”
    “休整數日,燕王率眾進攻,碰上了耿炳文率領的主力,滹沱河之戰,正式開打。”
    “說是打,其實和白送一樣!”
    “大抵情況是,北軍朱能率二十餘騎,突入敵陣,燕庶人率眾從之......”
    “此戰,南軍失蹤加陣亡九萬人,損失戰馬兩萬匹,耿炳文單槍匹馬,回到了應天。”
    “凡是兵器、糧草,輜重,能給的全給了。”
    “就差來一句,大侄子你還需要點啥不,叔回頭給你想辦法。”
    有一說一,明朝的史書上,交戰記錄基本是陣亡+斬首,很少出現大麵積失蹤的現象。
    這麽寫,不過是給朱允炆留點臉。
    真要說那些人臨陣倒戈,大家臉上都不好看......
    至此,老朱滿臉黑線,無語至極。
    仗打到這個份兒上,和鬧笑話沒啥區別了。
    唯一的好處,兩邊交戰的軍隊,都是明朝自己人,沒真的動刀動槍,避免了許多流血犧牲......
    見老朱沒有情緒失控,李善長鬆了口氣,接著說道。
    “等耿炳文回到京城,雖說吃了敗仗,全軍覆沒,朱允炆還真就拿他沒辦法。”
    “在你臨終前,大開殺戒,把當年打天下的那武官勳貴都送上了黃泉路,導致朝中良將可用......”
    “留下的,僅僅是長興候耿炳文,武定侯郭英等幾人。”
    “在明軍中,更是台柱子一樣的存在。”
    “若不顧及君臣顏麵,耿炳文完全可以大大方方的來一句:你朱允炆的刀雖快,卻砍不動咱的頭!”
    “老的使喚不動,齊泰、和黃子澄又隆重推薦了第二位北伐大將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曹國公,李景隆!”
    言及至此,朱元璋忍不住插了句嘴。
    “哦,李文忠家的小子!”
    “在咱眼前長大的,自幼跟他爹學了不少兵法,倒也有幾分本事......”
    其實,他想說的是,李景隆比耿炳文年輕,又世襲爵位,肯定盼望在沙場上建功立業,證明自己。
    但這點幻想,很快宣告破滅。
    李善長笑容莞爾,毫不留情給了他當頭一棒。
    “老朱,你是不是忘了,這小子和你家老四關係更好?”
    “就以整場靖難之役來說,論演技,他當拔得頭籌,無人能出其右!”
    “建文元年九月,李景隆率五十萬大軍出征北伐......”
    “離京之前,朱允炆親自出城相送,行捧轂推輪大禮,給了極高的待遇。”
    “意思是,愛卿臨危受命,統帥三軍,你得好好打,別給朕難堪。”
    “而李景隆嘴上答應得相當痛快,親口承諾:身負皇恩,自當竭誠報效,鞠躬盡瘁!”
    “潛台詞:陛下,看臣給你整個活!”
    “耿炳文那老家夥,連帶糧草輜重,半個月才送給燕王十幾萬人......”
    “我的辦事效率,比他高多了!”
    聽到這裏,老朱懸著的心終於死了,對靖難之役的結局不抱任何希望。
    鬧了半天,朝中武將個個陽奉陰違,狂飆演技,出工不出力,沒一個認真打仗的......
    朱允炆會丟掉皇位,也就不奇怪了。
    喜歡大明:我,李善長,辭官不幹了請大家收藏:()大明:我,李善長,辭官不幹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