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土木堡疑雲!
字數:4553 加入書籤
第208章:土木堡疑雲!
土木堡之變,按主流觀點......
大概是一個昏庸無能的皇帝,年輕氣盛,不知兵凶戰危,拉上全部精銳,冒冒失失地出去打了一仗。
結果,輸的連褲衩兒都不剩,自己也成了敵軍的俘虜,丟人丟到姥姥家去了。
在這風雨飄搖,國家危難之際,一個鐵骨錚錚的忠臣橫空出世,力挽狂瀾,擊退來犯之敵,拯救了山河社稷。
最後,邪惡的皇帝回到京城,發動奪門之變,陰謀複辟,殺掉了百姓心目中的大英雄,寡廉鮮恥,該遭萬人唾棄。
整個看下來,前期荒唐透頂,中間振奮人心,末尾悲壯淒涼,令人唏噓......
嗯,很完美的故事。
再加上,一些文學作品和影視劇的渲染,批判朱祁鎮的同時,把於少保奉為救世宰相,千古完人,已經成了政治正確,蔚然成風。
但事情的真相,往往不會流於表麵。
從土木堡到奪門之變,史書中的記載前後矛盾,漏洞百出,難以自圓其說。
其中,有幾個疑點,很值得玩味......
疑點一:英宗親征,帶上軍隊和武將就行了,拉著一大票文官去幹嘛?
那群舞文弄墨的老夫子,還能衝鋒陷陣不成?
尤其,在土木堡一難中,文官的陣亡比例,遠超武將勳貴,損失慘重......
戰後統計,武將方麵大約死了十幾個。
而文官,光是有名有姓的,就有四十多個!
這一數據,成了很多人反駁土木堡之變是‘文官集團’陰謀論的有力佐證。
但既然是出關打仗,帶著半個朝廷的文官,其用意是什麽,隻能去問明英宗自己了。
疑點二:就要提到土木堡的位置所在。
而正確的叫法,應該是土木驛。
這是永樂皇帝為了征伐漠北,在沿途修建的中轉站之一。
翻開地圖就知道,土木堡在今天河北懷來縣附近,距當時明朝的都城,大約一百公裏左右。
距離京師的門戶居庸關,也才五十公裏。
也先孤軍深入,穿越邊境,一路追上英宗的大部隊,並全殲滅明軍全部精銳,把皇帝綁了肉票。
那麽,他為何不繼續攻攻打居庸關,繼而拿下毫無防備的京城,挾朱祁鎮號令天下,控製黃河以北,再席卷江南,恢複蒙元昔日的榮光?
以土木堡到京師的距離,加上瓦剌騎兵能一夜之間殺光京師三大營,如此吊炸天的戰鬥力,難道沒有可能實現?
然而,也先的做法是什麽?
抓了朱祁鎮之後,放棄了近在咫尺的京城,以及唾手可得的巨大利益......
卻像個導遊似的,帶著明英宗到宣府、大同到處叫門,兜兜轉轉,碰了一鼻子灰。
忙活了半天,究竟圖個啥?
瓦剌騎兵都快到居庸關了,還要回頭攻占明朝邊境的城防要塞,豈不是南轅北轍?
宣府、大同一線,駐紮重兵,防守嚴密,如果也先在土木堡之前沒打下來這些地方,那他是怎麽深入腹地的?
按史書記載:土木堡之變,發生在正統十四年八月十五夜裏,黎明拂曉時分......
而大名鼎鼎的京師保衛戰,是十月中旬才開打的。
兩邊相差了一個多月,這段時間,英明神武的瓦剌太師也先,又忙活啥去了?
總不能說,人家智商突然掉線,或者故意放水吧?
疑點三:明軍及瓦剌騎兵的戰鬥力成謎!
在土木堡,瓦剌全殲明朝精銳,導致京師防務空虛,大獲全勝。
等到京師保衛戰,於謙從各地抽調的,基本是沒怎麽打過仗的二線軍隊,反而擋住了敵軍攻勢。
這樣看,瓦剌騎兵可真是遇強則強,遇弱則弱啊!
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實力縮水如此嚴重,不得不引起懷疑。
再說說明軍方麵......
正統年間,朝廷幾次對外作戰,如三征麓川,平定東南葉宗留、鄧茂七叛亂,打擊蒙古,生擒兀良哈首領,幾乎保持著全勝的記錄。
這些戰事,英宗雖坐鎮後方,未曾親自參與,但耳濡目染,不可能對軍隊調度一點不知道。
怎麽會犯如此低級的錯誤,七月十四下令出兵,七月十六就直接殺過去了?
同時能夠看出,這一時期的明軍,戰鬥力依然強悍。
怎麽會淪為待宰羔羊,毫無還手之力?
疑點四:被誇大的傷亡人數!
如果土木堡之變中,明軍真的死傷二十萬,那在原遺址處,是否存在有屍骨如山的景象?
要知道,距今一千五百年前的玉璧之戰,情況堪稱慘烈,後世都挖掘出了兩軍將士的埋骨之地。
再舉一個例子......
一戰期間的索姆河戰役,掌握著馬克沁機槍和克虜伯大炮的普魯士德二軍團,憑借優勢火力,才在一天之內,殺傷英軍六萬人。
而冷兵器時代的瓦剌騎兵,能成建製消滅滅二十萬明軍精銳,絕對離了大譜!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想做到這點,除非他們人均高達!
就算是二十萬頭豬,也夠他們抓幾天的!
疑點五:敵軍從哪裏來?
雖然,官方編修的史書中,一口咬定,襲擊朱祁鎮的,是瓦剌也先無疑。
但到頭來難掩蓋悠悠之口,終究有人說了實話。
土木堡之變的親身經曆者之一,錦衣衛旗官聶忠,曾在回憶中提到:
【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太宗文皇帝朱棣)俱用紅盔、黑甲;正統年間,改造明盔、明甲。】
【十四年,太上皇親征胡寇,回至土木,起營之時,忽見南坡有明盔、明甲人馬來迎,疑是勇士。哨馬不為設備,遂至敗軍陷駕。】
這段文字,幾乎是解開土木堡之變的關鍵。
前一句,說的是明朝前中期,軍隊士兵鎧甲的演變過程,從紅盔黑甲,改成了明盔明甲,很好理解。
有意思的是,襲擊英宗大營的人馬,居然穿著明軍的製式鎧甲。
若僅僅是穿著相同,那還可以解釋為,也先是為了掩人耳目,方便行動。
那麽,按照草原的勢力分布,瓦剌騎兵從西北方向,或正北方向來,都算合理的。
千不該、萬不該,是從南邊來的。
提一個小小的問題,土木堡的南邊是哪裏呢?
答:明朝境內!
找到這個關鍵法門,回頭再看土木堡之變,就會產生不一樣的想法......
整個過程,大概率是明廷內部,有組織、有預謀,而且針對明英宗的一次兵變。
因為,隻有明軍會對明軍不設防備,也能輕易騙開皇帝的營門。
換做是也先,即便穿了明軍的盔甲,恐怕也對不上明軍的口令,照樣會露餡......
喜歡大明:我,李善長,辭官不幹了請大家收藏:()大明:我,李善長,辭官不幹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