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明英宗的野望!

字數:4351   加入書籤

A+A-


    “這......”
    酒桌上,看著李善長在紙上列舉出的,一條條關於土木堡之變的疑點,朱元璋陷入了沉思。
    “老家夥,話雖如此!”
    “可他們折騰了半天,又是勾結邊關武將,發動兵變,又是暗算皇帝,擁立景泰的,究竟圖些什麽?”
    李善長坐回原位,慢悠悠的喝著酒。
    “當然是英宗年輕氣盛,頭角崢嶸,想要奪回大權,所作所為,不合文官的心意咯。”
    “一旦到手的東西,是不肯輕易放棄的”
    “由於宣德皇帝去世早,導致朱祁鎮八歲就登基了。”
    “繼位之初,祖母張太皇太後臨朝聽政,內閣的三楊、禮部尚書胡濙,英國公張輔為顧命大臣!”
    “而一國之中,最重要的,莫過於三樣東西——”
    “既人事任免,財政,軍權!”
    “首先,內閣首輔楊士奇上奏:恢複保舉製,取代永樂朝的銓選.......”
    【命三品上京官,各舉可禦史者一人;四品官及國子監翰林院堂上官部屬科道官舉可知縣者一人。——《國榷》】
    其實,保舉製在建文朝就曾恢複過,也就是所謂的‘建文新政’。
    這玩意兒是個啥揍性,對誰有利,自不必多言。
    停頓片刻,李善長接著又道。
    “這個口子一開,京官就有了向上舉薦的權力,在地方安插自己的親信官吏,為日後結成朋黨,打下‘良好’的基礎。”
    “既然插手了官吏選拔,那財政方麵,文官們自然不會置之不理!”
    “正統元年,內閣三楊提議,停止了西洋貿易。”
    “之前七次出海貿易,所獲利潤十分驚人,光是黃金就有七十二萬七千餘兩,白銀一千二百七十萬兩之多!”
    “至於以後,出海貿易的利潤跑到誰手裏,自己猜去吧!”
    “緊接著,有人提議,將各地的衛所‘收納稅糧’的權力交給兵部和戶部,除邊關外,不再歸軍隊管轄。”
    【英宗初立,戶部侍郎王佐)出征河南。奏言軍衛所收納稅糧,奸弊百出,請變其製。廷議自邊衛外,皆改隸有司。】
    “這下,就連地方軍隊的糧食也被文官給控製了,也就意味著,軍隊的日常供給,需要看人家臉色。”
    言及至此,老朱已經怒火上湧,按捺不住了。
    “胡鬧!”
    “欺負君主年幼,文官自作主張,上下其手,豈不是要把我大明朝掏空了?”
    “這群王八蛋,該殺!”
    沒去理會老朱的瘋狂咆哮,李善長歎了口氣,接著道出下文。
    “雖說英宗一時長不大,但不可能永遠長不大!”
    “隨著朱祁鎮慢慢熟悉政務,想要收回自己的權力。”
    “早在正統五年,時任司禮監掌印太監王振,彈劾內閣楊榮收受賄賂,打響了反抗文官的第一槍!”
    沒錯,史書上王振幹的那些壞事,基本是朱祁鎮授意的。
    他掌管東廠,和錦衣衛指揮使馬順二人,是明英宗的左右手,鐵杆心腹。
    明朝的宦官,從王振到九千歲魏忠賢,無論再怎麽折騰,不敢跳出君權的製約。
    畢竟,權力隻會對權力的來源負責......
    “到了正統六年,明英宗親政,徹底對文官開戰。”
    “第一個,將戶部尚書劉中敷革職,下獄!”
    “當年三月,又將兵部侍郎於謙下獄!”
    “正統八年,吏部尚書郭璉下獄!”
    “正統十一年二月,時任戶部尚書王佐下獄!”
    “八月,吏部尚書王直下獄!”
    “正二品的尚書如此,下麵的侍郎、吏員更是倒了大黴,該下獄的下獄,該革職的革職!”
    “用朱祁鎮自己的話說:朝廷優仕至矣!而將領不恤,輒私役為工匠,月日亡休......”
    “沿邊軍屯稍操暇,邊將亦輒令捕獲野味,冶薪炭!”
    “意思是,現在朝廷對你們文官有點太好了,將領駐守邊關,給朝廷拚命,啥待遇沒有。”
    “軍隊每有閑暇,還得給軍官打野味兒,燒煤燒炭。”
    “足以說明,朱祁鎮對文官極其不滿!”
    “彼時,楊榮去世,他主要的對手還剩下內閣的楊浦、楊士奇,這兩個年過七十的老家夥!”
    “正統七年,為了讓楊士奇閉嘴,英宗安排錦衣衛,把楊士奇在泰和縣橫行鄉裏,欺男霸女的兒子楊稷抓了來,扔進詔獄。”
    “明擺著告訴他,老不死的,再敢瞎嗶嗶,我讓你白發人送黑發人!”
    “正統九年三月,內閣首輔,兵部尚書楊士奇病重去世!”
    “當年九月,兒子楊稷就下去陪他爹了!”
    “一係列操作,至少證明,英宗不是個窩囊廢!”
    聽到這裏,對這個玄孫的所作所為,果敢剛毅,也不禁點頭稱讚。
    哼!
    那幫士大夫,是不能給好臉!
    可轉念一想,心裏多少有些不是滋味。
    “整頓朝綱,勵精圖治本是好事,但怎麽能依靠宦官。”
    “咱立下了祖訓,大明宦官不得幹政。”
    “這小子,當耳旁風了!”
    聞言,李善長將兩手一攤,無可奈何。
    “沒辦法啊,想要奪回權力,總得有幾個心腹。”
    “而且,從他爹宣德皇帝開始,就設立內書堂,教宦官識字,讓他們和文官鬥法。”
    “但以上這些,還不算什麽!”
    “真正讓文官和英宗反目,產生裂痕的,主要是以下四件事!”
    “其一,改行在為京師。”
    “永樂十九年,朱棣從應天遷都到燕京,脫離了江南士紳的基本盤,大臣們就嚷嚷著要回去。”
    “甚至,在仁宗朱高熾殯天時,遺詔中還有遷都的打算。”
    “這一下,朱祁鎮把京城定死了,文官們也就徹底回不去了!”
    “其二,正統八年,英宗命工部侍郎焦宏,督造航海船一百二十艘,準備再下西洋!”
    “之前平定麓川,再征安南,就是為此做準備的。”
    “掌握了西南的製海權,才能從容不迫的出海,對外展開貿易!”
    這個事,明朝相關的史料中,的確沒寫,或者被人為的隱去了。
    最終,還是在焦宏的墓碑上找到的線索......
    喜歡大明:我,李善長,辭官不幹了請大家收藏:()大明:我,李善長,辭官不幹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