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防止英宗回京保衛戰!
字數:4827 加入書籤
前文提到......
也先此行,身邊就帶了兩千來人。
半路見到落難的明英宗,也是一臉懵逼的。
而朱祁鎮剛遭了暗算,勢孤力窮,肯定不敢自己回京城。
參與兵變那些人,也不能輕易讓他回去。
因為,楊俊做完事情,並沒有急著向老爹楊洪報喜,而是帶人退到居庸關,嚴防死守。
防的是誰,不說也該知道。
【甲子,也先聞車駕來,驚愕未信,執禮甚恭,奉駕致宣府城南......《英宗實錄》。】
兩人見麵,大致發生了如下對話。
也先瞪著雙眼,感到不可思議,大出預料。
“陛下,你咋到這邊兒了?”
“難道在宮裏待著太悶,出來踏青?”
此時,朱祁鎮落魄至極,很是無語的白了他一眼。
“踏你妹啊?”
“看不出來嗎,我讓人給陰了!”
“趕緊的,廢話少說,讓你的人的護駕!”
“等朕回到京城,絕對饒不了那群王八羔子!”
接著,便出現英宗帶著瓦剌騎兵,去宣府、大同叫門的一幕。
可邊關守將早就串通一氣,甭管白天晚上,任由城外喊破喉嚨,就是不肯讓朱祁鎮進門。
也先這次,就帶了兩千來人,強行攻城是沒指望了。
無奈之下,英宗隻好先跟著他回草原,保住性命,再另做打算。
這一天,還是在八月中旬。
至於那場著名的京師保衛戰,還要等將近兩個月。
不對,如果上述觀點成立,那就應該叫‘防止英宗回京保衛戰’了。
“按這個邏輯,也先沒準是救駕功臣。”
“楊洪、於謙一黨,才是真正的亂臣賊子......”
話至中途,李善長會心一笑,深感曆史之玄妙離奇。
畢竟,文字是由人書寫而成的,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掩蓋真相,顛倒黑白的事,也時有發生。
是非對錯,就讓時間去驗證吧。
也許,關於土木堡的真相,永遠不可能大白於天下!
“後麵的事,就順理成章了!”
“八月十九日,於謙接手了兵部的事務,開始發號施令,向各處調兵調調糧。”
“包括兩京備操軍,河南備操軍。”
“兩京備倭軍,山東備倭軍。”
“以及,寧陽侯陳懋所部,江北運糧兵,宣大薊遼的作戰部隊,各兩萬人進京。”
“上述人馬,多達十餘萬!”
“糧草方麵,通州及京城周邊七處糧倉,短短幾天,全部運抵進京,總計一千九百萬石!”
“看見沒,不給英宗派發糧草,等到自己上位,立馬就有了海量的糧食!”
“等到八月二十三的朝會,京中巨變!”
“大臣們群情激奮,紛紛上書,要求誅殺王振餘黨。”
“臨時監國的朱祁鈺心神惶惶,言語踟躕,一直拿不定主意。”
“局麵混亂,錦衣衛指揮使馬順出來製止,被戶科給事中王竑帶頭,大臣一擁而上,給當場打死。”
“事後,王振一家被不分老幼,滿門誅殺!”
注意,是滿門誅殺,連婦孺小兒都沒放過,全部斬首。
等四朝老太監郭敬回京,也是不問情由,直接下獄,淩遲處死!
至此,朱祁鎮身邊的親信,基本就被清理幹淨了。
不得不說,這幫文官有夠狠的......
《大明律》載有明文:即便犯了謀反逆天的大罪,牽連九族,那些未成年的孩童,也隻能流放邊關。
他們可好,照殺不誤!
而且,朝堂議事,居然變成了江湖鬥毆!
馬順畢竟是錦衣衛指揮使,就算犯下滔天大罪,一不經流程審訊,二不經三司推事,光天化日之下,居然群起而攻,活活給打死了?
這大明朝廷,還有王法嗎?
講到這裏,朱元璋再次提出質疑。
“老家夥,記得你之前說過,文官的基本盤在南方,盼望著回到那裏。”
“那為什麽不趁此機會,主張南遷呢?”
“以及,朱祁鎮流落到關外草原,怎麽還能回來,實現二次上位?”
李善長直起腰杆,不假思索的說道。
“沒錯,當時朝堂上下,南遷的呼聲的確很高。”
“但最後沒辦成,不是於謙反對,力排眾議,而是因為另一個人的存在——”
“明英宗的老娘,孫太後!”
“這個女人自永樂朝進宮,做了朱瞻基的太孫嬪,前後幾十年。”
“無論在朝廷還是後宮,都有著不小的話語權。”
“雖說,大臣們多來自江南水鄉,可孫太後的老家,是山東鄒平。”
“到了人家地盤上,他說話就不好使了。”
“這點東西,是個人都能看明白。”
“可沒過多久,於謙調來的兵馬到了,背後又有楊洪、石亨等武將支持,要求郕王繼位,另立新君,她也不好強行反對。”
“而且,雙方有言在先......”
“朱祁鈺可以繼位,但隻是過度,百年之後,皇位得還給英宗一脈。”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也就是當時的太子,朱見深。”
“即,後來的成化皇帝。”
“第二條,可能就是不得遷都了!”
“雙方達成一致,郕王朱祁鈺才順利繼位。”
“至於後來的京師保衛戰,的的確確發生了,但行為動機,和史書上記錄的大有出入。”
“在宣府、大同叫了一圈門,人家就是不開。”
“迫於無奈,先帶著朱祁鎮回草原搖人,集合兵馬,要幫英宗搶回皇位......”
“有一說一,這次才是真正的瓦剌騎兵!”
“結果不出所料,京師城高牆厚,試了幾次,沒攻進去。”
“在城下僵持了三四天,無計可施,打又打不過,被明軍追著揍,好不容易逃回草原。”
“不過,整場戰事,沒有想象的那麽激烈。”
“前前後後,斬殺瓦剌騎兵數百人,可能都不到一千。”
“這麽‘大”的功勞,於謙封太子少保,楊洪由昌平伯晉封昌平侯,石亨封武清侯,真好意思啊!”
“說白了吧,根本就不是什麽沙場征戰,破敵有功。”
“就是擁立了朱祁鈺,從龍之功,給他們這些人格外的好處,吃水不忘挖井人了屬於。”
這裏邊,最大的贏家不是於謙,而是石亨。
七年以後,朱祁鎮奪門複位,這老小子又狠狠賺了一波。
不過,因為當時他裏有兵,動不了。
又過了四年,照樣難逃一死!
喜歡大明:我,李善長,辭官不幹了請大家收藏:()大明:我,李善長,辭官不幹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