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朝局新變
字數:4052 加入書籤
洛陽城,紫微城內,金殿巍峨,雕梁畫棟間彰顯著皇家威嚴。武則天身著華服,頭戴鳳冠,端坐在龍椅之上,目光如炬,掃視著殿下群臣。
“諸位愛卿,關於冀州水患之事,可有良策?”武則天聲音沉穩,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
宰相狄仁傑出列,拱手道:“陛下,臣已擬定賑災方案,即刻調運附近府庫的糧食和物資前往冀州,同時派遣工部官員前去加固堤壩,以防後患。”
武則天微微頷首:“狄卿所奏甚善,此事就交由你全權負責,務必安撫好百姓,重建冀州。”
“臣遵旨。”狄仁傑領命退下。
然而,就在朝堂看似有條不紊地商議國事之時,一股暗流卻在悄然湧動。武三思站在一旁,眼中閃過一絲不甘與陰鷙。他一直覬覦著朝堂的最高權力,對武則天重用狄仁傑等大臣心懷不滿,認為這些人阻礙了他武氏一族的權勢擴張。
退朝後,武三思匆匆回到府中,招來自己的心腹謀士周興。“今日朝堂之上,狄仁傑又出盡風頭,陛下對他信任有加,長此以往,我們武氏何時才能真正掌控朝堂?”武三思滿臉不悅地說道。
周興微微眯起眼睛,露出一絲狡黠的笑容:“王爺莫急,狄仁傑雖得陛下信任,但他剛正不阿,樹敵頗多。我們可從他的政敵入手,暗中收集一些對他不利的證據,再尋機呈給陛下,定能動搖陛下對他的信任。”
武三思聽後,眼中一亮:“此計甚妙,此事就交給你去辦,務必做得隱秘,不要露出破綻。”
與此同時,狄仁傑回到府中,卻絲毫沒有因朝堂上的風光而放鬆警惕。他深知武三思等人對他懷恨在心,必然不會善罷甘休。他叫來自己的得力助手李元芳:“元芳,近日你多留意武三思等人的動向,我總覺得他們在謀劃著什麽。”
李元芳點頭道:“大人放心,我這就安排人手去查探。”
幾日後,周興果然收集到了一些所謂狄仁傑親信貪汙的證據,他如獲至寶,立刻呈給武三思。武三思看著手中的證據,臉上露出得意的笑容:“這下可有機會扳倒狄仁傑了,明日早朝,就將這些證據呈給陛下。”
第二日早朝,武三思出列,手中高舉著證據:“陛下,臣近日查獲狄仁傑親信貪汙的鐵證,狄仁傑身為宰相,用人失察,難辭其咎,懇請陛下嚴懲。”
武則天接過證據,臉色微微一變,她看向狄仁傑:“狄卿,此事你作何解釋?”
狄仁傑心中一驚,但他很快鎮定下來,拱手道:“陛下,臣用人不慎,甘願領罪。但臣對這些事情並不知情,懇請陛下徹查,還臣一個清白。”
武則天沉思片刻:“此事關乎重大,不可草率定案。朕命大理寺少卿宋慈負責調查此案,務必查明真相,不得有任何偏袒。”
退朝後,狄仁傑回到府中,心中暗暗憂慮。他深知此次武三思等人來勢洶洶,自己雖問心無愧,但若是被有心之人陷害,也難以全身而退。他喚來李元芳:“元芳,看來我們要加快調查武三思等人的步伐了,隻有掌握他們的把柄,才能在這場鬥爭中占據主動。”
宋慈接到調查狄仁傑親信貪汙案的任務後,不敢有絲毫懈怠。他帶著手下的衙役,日夜奔波,仔細查驗每一個證據,走訪每一個相關證人。在調查過程中,他發現這些證據看似確鑿,實則疑點重重,背後似乎有人故意操縱。
而此時,武三思等人也在密切關注著案件的進展。周興擔心宋慈會查出真相,對武三思說道:“王爺,宋慈此人剛正不阿,若是讓他繼續查下去,我們的計劃恐怕要敗露。不如派人暗中給宋慈施壓,讓他草草結案。”
武三思猶豫了一下:“這樣會不會引起陛下的懷疑?”
周興冷笑道:“王爺放心,我們做得隱秘些,就算陛下有所懷疑,也沒有證據。而且,宋慈若不配合,我們還可以給他安上一些罪名,讓他自顧不暇。”
武三思咬咬牙:“好,就按你說的辦。”
很快,宋慈就感受到了來自各方的壓力。一些神秘人暗中威脅他,讓他盡快結案,否則後果自負。但宋慈毫不畏懼,他堅信真相隻有一個,必須要查個水落石出。
他在一次外出調查時,偶然發現了一個關鍵線索。原來,那些所謂的證據,都是武三思的人偽造的,他們買通了一些人,讓他們作偽證。宋慈如獲至寶,立刻將這個線索上報給武則天。
武則天得知此事後,龍顏大怒:“武三思,你好大的膽子,竟敢偽造證據,陷害朝廷重臣!”
武三思嚇得連忙跪地求饒:“陛下恕罪,臣一時糊塗,被周興蒙蔽,才犯下此等大錯。”
武則天怒目而視:“將周興打入大牢,等候發落。武三思,你身為皇親國戚,不思為國效力,卻在朝堂之上興風作浪,即日起,免去你所有官職,閉門思過。”
武三思灰溜溜地退下,心中滿是怨恨。而狄仁傑則因此事得以洗清冤屈,他對武則天感激涕零:“陛下聖明,臣定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經此一役,朝堂上的局勢暫時穩定下來。但武則天深知,暗流依舊存在,各方勢力的爭鬥從未停止。她看著殿下的群臣,心中暗暗思索著如何進一步穩固朝堂,治理好這大唐江山。
不久後,西域傳來消息,吐蕃蠢蠢欲動,似乎有進犯大唐邊境的跡象。武則天召集眾臣商議對策,此時,朝堂上又出現了不同的聲音。
有的大臣主張求和,認為吐蕃實力強大,若貿然開戰,隻會勞民傷財;而有的大臣則主張出兵,扞衛大唐的威嚴。武則天陷入了沉思,她深知戰爭關乎國家的興衰存亡,必須慎重考慮。
狄仁傑站出來說道:“陛下,臣以為求和並非長久之計,隻會讓吐蕃更加囂張。但出兵也需謹慎,我們可先派遣使者前往吐蕃,探清他們的意圖,同時加強邊境的防禦,做好備戰準備。若吐蕃一意孤行,再出兵不遲。”
武則天聽後,覺得狄仁傑所言有理:“狄卿所言甚善,就依你所言。朕命你挑選一名得力使者前往吐蕃,務必摸清他們的虛實。”
狄仁傑領命後,經過深思熟慮,挑選了一位年輕有為的官員王玄策。王玄策雖然年輕,但才華出眾,膽識過人。他接到任務後,深感責任重大,但也毫不畏懼。
王玄策帶著一隊人馬,踏上了前往吐蕃的征程。一路上,他們翻山越嶺,曆盡艱辛。終於,他們抵達了吐蕃的都城邏些城。
吐蕃讚普鬆讚幹布親自接見了王玄策。王玄策不卑不亢,向鬆讚幹布表明了大唐的立場和態度。鬆讚幹布聽後,微微一笑:“大唐乃天朝上國,我們吐蕃一直敬仰。此次邊境之事,實乃誤會,我們並無進犯大唐之意。”
王玄策心中暗自鬆了一口氣,但他還是敏銳地察覺到鬆讚幹布的話語中似乎有所保留。他決定在吐蕃多停留幾日,進一步探清虛實。
在吐蕃期間,王玄策四處走訪,與當地的百姓和官員交流。他發現,吐蕃內部並非鐵板一塊,一些貴族勢力對鬆讚幹布的統治心懷不滿,他們暗中勾結外敵,企圖發動叛亂。
王玄策意識到這是一個重要的情報,他立刻將此事傳回大唐。武則天得知後,決定利用吐蕃內部的矛盾,分化瓦解他們的勢力。
她一麵派遣使者與鬆讚幹布保持密切聯係,穩住吐蕃;一麵暗中支持吐蕃內部的親唐勢力,幫助他們對抗叛亂勢力。在大唐的暗中支持下,鬆讚幹布成功平定了內部叛亂,對大唐也更加感激和敬畏。
邊境危機暫時解除,大唐又恢複了往日的平靜。但武則天知道,這隻是暫時的,未來的道路依舊充滿挑戰。她將繼續帶領著大唐的臣民,開創更加輝煌的盛世。
喜歡特種女兵王回到大唐做女帝請大家收藏:()特種女兵王回到大唐做女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