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禦敵籌謀

字數:3573   加入書籤

A+A-


    紫微殿內,氣氛凝重得如同暴風雨來臨前的死寂。武則天高坐龍椅,目光冷峻地掃視著殿下神色各異的群臣。麵對北方突厥聯合諸部陳兵邊境的嚴峻局勢,滿朝文武各執一詞,爭論不休。
    “陛下,突厥此次來勢洶洶,聯合諸多部落,兵力強盛。臣以為,應以和為貴,避免生靈塗炭。可派遣使臣攜帶重金厚禮前往,許以歲幣,換得邊境安寧。”禮部尚書憂心忡忡,率先打破沉默,聲音中帶著幾分無奈的懇切。
    此言一出,立刻引發一陣騷動。“荒謬!”一位武將怒目圓睜,挺身而出,正是右武衛大將軍王孝傑。“我大唐將士,枕戈待旦,豈有未戰先怯,屈膝求和之理?突厥狼子野心,得寸進尺,今日若許以歲幣,明日便會索要更多,邊境永無寧日!依臣之見,當舉兵北伐,以雷霆之勢,挫其銳氣,方能保我大唐疆土!”他的話語擲地有聲,雄渾有力,帶著武將特有的豪邁與果敢。
    朝堂上頓時分成兩派,文臣大多主張求和,言辭間滿是對戰爭破壞的擔憂;武將則堅決主戰,士氣高昂,恨不得立刻奔赴戰場,揚我大唐國威。狄仁傑一直沉默不語,靜靜聆聽眾人的爭論,此時他微微皺眉,出列說道:“陛下,臣以為,求和與出戰皆非萬全之策。貿然求和,確實如王將軍所言,恐長敵人威風,後患無窮;但倉促出戰,突厥聯合諸部,實力不容小覷,我軍也未必能速戰速決,且戰爭損耗巨大,會給百姓帶來沉重負擔。”
    武則天微微頷首,目光中透露出期待:“狄卿,依你之見,當如何應對?”
    狄仁傑胸有成竹,侃侃而談:“臣建議,一方麵,派遣使臣前往突厥營地,表麵上示弱求和,拖延時間,刺探其虛實,了解他們聯合的緊密程度以及真正的戰略意圖;另一方麵,立即加強邊境防禦,調遣精銳部隊屯駐邊境要地,修繕城池堡壘,做好長期作戰的準備。同時,暗中聯絡突厥內部與可汗不和的勢力,分化瓦解他們的聯盟。如此,方能進退有據,以最小的代價化解此次危機。”
    武則天聽後,眼中閃過一絲讚賞:“狄卿所言,深合朕意。就依此計行事。”她頓了頓,目光轉向王孝傑:“王將軍,朕命你即刻前往邊境,負責防禦事務,務必確保邊境安全。”
    “臣遵旨!”王孝傑領命,大步退下,心中滿是對即將奔赴戰場的期待與決心。
    隨後,武則天又精心挑選了一位經驗豐富、能言善辯的使臣,前往突厥營地。使臣深知此次任務艱巨,帶著忐忑的心情踏上了征程。
    與此同時,在北方邊境的一座小鎮上,一位名叫阿史那隼的年輕突厥將領正陷入沉思。他雖出身突厥貴族,卻對突厥可汗此次聯合各部進犯大唐的決策心存疑慮。阿史那隼深知大唐國力強盛,文化繁榮,貿然發動戰爭,不僅會給兩國百姓帶來災難,也未必能取得理想的戰果。
    這日,阿史那隼正在營帳中思索,部下突然來報:“將軍,有一名自稱是大唐使臣的人求見。”阿史那隼心中一動,立刻下令:“請他進來。”
    使臣進入營帳,不卑不亢地向阿史那隼行禮。一番寒暄後,使臣巧妙地表達了大唐求和的意願,同時不動聲色地觀察著阿史那隼的反應。阿史那隼聽完,並未立刻表態,隻是微微一笑:“大唐的誠意,我自會轉達給可汗。不過,這戰爭與和平,可不是我一人能決定的。”
    使臣離開後,阿史那隼陷入了更深的思考。他覺得大唐使臣的話並非全無道理,這場戰爭或許真的是可汗在某些勢力的慫恿下做出的錯誤決定。他決定暗中調查,弄清楚可汗背後的真正意圖。
    而在洛陽城中,狄仁傑也沒有閑著。他利用自己的情報網絡,四處收集關於突厥內部的消息。經過一番努力,他終於找到了突厥內部與可汗不和的一位重要首領——頡利王子。
    狄仁傑修書一封,秘密派人送往頡利王子處。信中言辭懇切,分析了戰爭對兩國的危害,希望頡利王子能以百姓福祉為重,與大唐合作,共同阻止這場戰爭。
    頡利王子收到信後,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他與可汗之間確實存在權力爭鬥,一直對可汗的決策心存不滿。但要與大唐合作,背叛自己的族人,他又有些猶豫。
    就在頡利王子猶豫不決之時,阿史那隼也通過自己的渠道得知了狄仁傑與頡利王子聯係的事情。他意識到,這或許是一個避免戰爭的好機會。於是,阿史那隼決定親自前往頡利王子的營地,勸說他與大唐合作。
    阿史那隼見到頡利王子後,坦誠地表達了自己對戰爭的看法:“王子殿下,可汗此次決策過於魯莽,戰爭一旦爆發,我們突厥百姓也將生靈塗炭。大唐使臣前來求和,或許是一個轉機。我們若能與大唐合作,不僅能避免戰爭,還能為我們突厥爭取到更好的發展機會。”
    頡利王子聽後,心中的天平開始傾斜。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他終於決定與大唐合作。他和阿史那隼商議後,製定了一個計劃,準備在突厥可汗召開軍事會議時,揭露可汗身邊一些勢力企圖挑起戰爭以謀取私利的陰謀。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在洛陽朝堂,武則天密切關注著邊境的一舉一動。她一麵督促王孝傑加強防禦,一麵焦急地等待著使臣和狄仁傑的消息。
    終於,消息傳來。使臣回報,突厥可汗對求和之事態度曖昧,似乎在等待著什麽;而狄仁傑則傳來密信,告知武則天,已成功聯絡到突厥內部的反對勢力,事情有了轉機。
    武則天得知後,心中稍安。她下令,繼續按原計劃加強防禦,同時密切關注突厥內部的動態。
    不久後,在突厥可汗召開的軍事會議上,頡利王子和阿史那隼突然發難。他們拿出證據,揭露了可汗身邊一些大臣與境外勢力勾結,企圖挑起戰爭,從中謀取暴利的陰謀。可汗得知真相後,大為震驚,立刻下令嚴查此事。一時間,突厥內部人心惶惶,原本緊密的聯盟出現了裂痕。
    而此時,王孝傑在邊境也得到了消息。他敏銳地察覺到,這是一個出擊的好機會。於是,他挑選了一支精銳騎兵,趁著突厥內部混亂之際,發動了一次突襲。突厥軍隊毫無防備,被打得節節敗退。
    可汗見大勢已去,又得知大唐早有防備,不敢再貿然進攻。最終,在各方壓力下,突厥可汗決定與大唐和談。
    當和談的消息傳到洛陽時,滿朝文武歡呼雀躍。武則天臉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這場邊境危機,在武則天的英明決策和狄仁傑、王孝傑等大臣的共同努力下,終於得以化解。
    然而,武則天深知,這隻是暫時的和平。突厥雖暫時退兵,但野心不滅,未來大唐仍將麵臨諸多挑戰。她看著殿下的群臣,語重心長地說道:“此次危機雖解,但我們不可掉以輕心。我大唐要想長治久安,必須不斷發展國力,加強軍事力量,同時還要善於運用謀略,分化瓦解敵人。諸位愛卿,任重而道遠啊!”
    群臣紛紛跪地:“臣等定當竭盡全力,為陛下分憂,為大唐效力!”
    在經曆了這場驚心動魄的邊境危機後,大唐又恢複了往日的平靜與繁榮。但武則天和她的臣子們都明白,這隻是暴風雨前的短暫寧靜,未來的道路上,還有更多的挑戰和機遇等待著他們……
    喜歡特種女兵王回到大唐做女帝請大家收藏:()特種女兵王回到大唐做女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