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財寶遭變故
字數:2916 加入書籤
外表看起來木訥瘸腿的李悟真是藏有私心的,他心裏非常清楚,收藏在京城房山縣南窖鄉水峪村元家那座房子裏的古董財寶,全是假貨。
當李悟真聽到,又親眼見到那些古董和財寶為假貨時,他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是否聽錯了,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會欺騙人。那些東西不會有假,那一件件古董,一幅幅字畫,一根根金條,都是從他手裏經過,又安排弟弟元王明運送到水峪村元家的,無論如何不會有假。
經手那些古董和財寶的弟弟已病故,知情人申氏尚在水峪村元家看守房子,侄兒元長洹年少而亡。那位給侄兒看病保健的道士,早已離開元家,雲遊四方,那位道士不可能拿走元家的一件東西。再說收藏在房子裏的古董和財物都在,沒有丟失,莫非有人做了手腳。
李悟真隨即否定了這個想法。
元家地下庫房裏那麽多古董和財物,除了金條金磚以外,全是無價之寶,有誰能在短期內複製如此多的古董和財物。
往細處想,那些銅器,瓷器和金條等物件,尚可以澆鑄複製,但那些字畫就不是一般人能複製得了的,那得有書畫功底的人才能仿製完成。
當今世上,還沒有哪一位書畫家有如此高的手段,能在短期內完成如此龐大的工程。
從地下庫房裏的那些贗品看,仿製手段極為高超,件件財寶非常逼真,足可以亂真,可以說是高端仿真產品,誰能有這個本事呢?
李悟真百思不得其解。
這些古董和財物都是贗品,那真品又去了哪裏?
李悟真出生在商丘,中國最大的古董寶物市場就在商丘。
李悟真經常留意著古董和字畫市場上的東西,他存放在水峪村的那些古董和財寶,沒有在市麵上出現過,說明真品被人保存著。
李悟真經常思謀這件事,他想不起能存放真品的地方,又是誰能偷梁換柱,拿走這些寶物。那些東西可是他上輩子的全部心血。
李悟真對上一世的事情一清二楚,他在沒有患上小兒麻痹症時,就聽到他上一世的兒子元鼎福,元鼎孝和元鼎龍在使用藏在水峪村的那些古董和財寶,後被人們發現,元家後代用假貨騙人。
那是元容安大兒子元鼎福在揮霍完元家分給子女們的財物後,又盯上水峪村的那批貨。
看守房子和財物的申氏清楚,這批古董和財寶,元家後人都不知道,包括元容安的17個兒子也不知曉。能知道這裏藏有財物,並且過來拿取財物的子女,必定是元容安生前的安排,申氏不敢拒絕元家子女拿取這些財物。
在元鼎福拿取一次古董後,元容安的二兒子元鼎孝和五兒子元鼎龍又先後來到水峪村元家,拿走一些古董和金條,申氏都沒有阻攔。
元容安三個兒子拿去古董,金條和其它財物,到古玩市場兌換法幣,古玩行當裏的人見是元家公子在叫賣古董,對他們的東西絕對相信,不用做甄別,直接買下,以為淘到好寶。
元家三公子用古董換得的錢無度消費,揮霍完畢後,又去水峪村拿取古董和財物。
元家三公子把存放在水峪村的古董和財物當做公共財產,作為他們的私人銀行,用這些財物滿足他們的用度。
元家三公子在水峪村這樣取用5次財寶兌現後,那些古玩市場的買家終於發現,元家三公子拿來的古董全部是高仿贗品,金條,金磚和大小黃魚全部是假的,字畫沒有一幅是真品,古玩市場淘寶的玩家,全部上當受騙。
元家三公子不可能給淘寶的買家賠錢,古玩市場的規則就是這樣,無論淘得的寶物是真品還是贗品,做成的買賣就像潑出去的水,絕不反悔,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元家三公子買賣假貨和贗品的消息,立即傳遍京城的古玩市場,所有淘寶人和玩家都不再買賣元家三公子的東西。
元鼎福不相信父親收藏的東西會有假,他詢問申氏,是不是在古董和財物上動了手腳?
申氏滿臉委屈,一口否定。
元福鼎和申氏對水峪村元家地下庫房的古董和寶物逐一檢查,發現所有金條,古董,字畫,銅器,瓷器等物件,除了上麵落滿灰塵外,都是嶄新的,沒有陳舊感和滄桑感。
元福鼎由此斷定,水峪村地下庫房裏的古董和財物全部是假貨。
元福鼎詢問申氏,申氏驚得目瞪口呆,她根本不相信這麽多價值連城的財寶是假貨,她更不相信丈夫和元容安會弄來滿屋子廢品。
知道水峪村元家藏有巨大財富的丈夫和孩子元長洹均已病故,申氏沒有離開過水峪村元家半步,一直守在這裏。這地下庫房有四道鐵門,鑰匙就她拿著,她平時極少進入地下庫房,門鎖都好好地,外人很少到水峪村元家來,任何生人和元家、申家親戚都不知道這座房子有地下庫房,不可能有人進入地下庫房裏,難道是這麽多古董和財寶,自己變化成廢品。
元家三公子知道,申氏不會對這大筆財富做什麽手腳,申氏對元家忠心耿耿,她也沒有這個能力改變這些財寶。
元家三公子對這筆財富的變故,找不到原因,他們十分惋惜這麽多好東西,悻悻回到各自住處,從此再也不來水峪村。
李悟真知道水峪村元家所藏寶物為廢品時,已是30多年以後的事情,元容安的許多子女已經亡故,知道水峪村元家藏有大筆財富的元家三公子均已謝世,倒是申氏還活著,依舊守著水峪村元家的房子和那些廢品。
喜歡百年討債了塵緣請大家收藏:()百年討債了塵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