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3章 還原現場

字數:3574   加入書籤

A+A-


    視頻畫麵裏,11號機器人還在原地,隻是看起來明顯不對勁,因為俯視角度的它看起來似乎是“劈叉”了。
    “這個姿勢。。。難道登陸機器人又升級了?植入舞蹈模塊了?它們是嫌哨位警戒太枯燥所以才。。。”
    “怕是已經散架了!”
    盯著定格的畫麵,孟時秋的聲音有點低沉。
    “散架?”
    參謀長薑凱還想質疑,隻是隨著登陸艇降落,幾名機器人來到受損機器人身邊後,11號機器人更多的細節暴露在所有人麵前。
    比孟時秋說得還要慘烈,機器人不但被肢解了,它的腹部以下直接沒有了,零件全都散在周圍厚厚的塵土裏。
    而機器人身上較大的部件連同四周的塵土層明顯有凹陷下去的痕跡,就好像被什麽重物壓到了一樣。
    救助機器人開始用掃描係統快速鎖定散落在周圍10米範圍內的零件,它們在係統命令下盡可能完整的將這些零件收集到登陸艇。
    看著幾台機器人外接視頻係統傳回來的畫麵,孟時秋有點憤怒了。
    “不要落下一顆零件,收集完成後馬上趕到10號機器人那裏,我感覺其他兩台機器人的情況也不容樂觀。
    散落的零件對應機器人進行分類儲存,周圍環境包括那些凹陷痕跡進行精準畫麵捕獲,水平、俯視、側視狀態下都要留底。
    我們要在機艙還原事發現場的三維立體構圖,方便我們分析機器人是因為什麽變成這樣的。
    注意:尤其要找到機器人的中央處理計算機部分、感應器數據處理數據模塊。。。”
    孟時秋針對有點慘烈的現場做出了針對性部署,很快位於第五星球北極地區“案發現場”的機器人都開始忙碌起來。
    拍照、拾取、空中探測等等。
    有了11號機器人這個模板,指揮中心的人對後麵兩台幾乎相同遭遇的機器人已經有了心理準備。
    隻是麻煩的是,後麵兩台機器人幾乎全都深深嵌入塵土層中,最深的一塊零部件竟然深埋到地下30多米處,這讓負責“打撈”的機器人花費了相當長時間來搜尋。
    等全部工作接近結束的時候, 指揮現場的人都鬆了一口氣。
    總的搜尋、拾取工作還算順利,並沒有遇到肢解機器人的“凶手”。。。
    “為什麽11號機器人跟後麵兩台機器人的分解狀態不一樣,是周圍環境不同嗎?”
    參謀長這句話是對著登陸小隊隊長肖遠航說得。
    後者想了想後肯定地點了點頭,“這顆行星的地表充斥著大量細微塵土顆粒構成的浮土層,經年累月的沉澱下,很多地方已經夯實了。
    但是因為風力侵襲或者其他原因,地表的應力狀態並不不同。
    而且我們進行地麵勘察的時候發現這裏並不是平坦的平原,浮土層下方有大片的岩石結構群,應該是山峰一類的地麵構造。
    隻是跟我們著陸其他行星地麵的情況不同,這裏全被塵土覆蓋了,那些本該雄偉矗立在地表的群山也理所當然的變成了埋葬在塵土中的【暗礁】”
    肖遠航的回答暫時解釋了部分疑惑,但指揮中心的人依然一臉愁容:損失了三台機器人暫且不提,關鍵現在最大的問題是他們不知道它們是怎麽被肢解的,這事故報告跟航行日誌怎麽寫?
    沒有監控視頻佐證,也沒有登陸隊員見證,孟時秋他們將所有的希望都寄托於稍後的事故現場還原。
    這是一種特殊的技術還原分析過程,類似空難的事故勘察。
    跟後者的調查過程一樣,事故還原首要前提就是找一塊大的空地,然後將那些零件按照機體結構或者發現的位置開始擺放。
    通過現場勘測零件的變形狀態跟受力變化利用技術手段還原機器人被分解的過程。。。
    等處理完這些工作後,時間已經來到了兩小時後。
    孟時秋將戰艦指揮的工作交給副艦長後便跟薑凱他們來到巡洋艦的機庫。
    這裏已經按照機器人的發現狀態被擺成了一個相當於兩個標準籃球場地大小的事故還原現場。
    為了力求還原細節,這些被肢解成幾百塊的零件並不是平鋪在地上,它們被按照各自嵌入塵土中的深度擺成了一幅震撼的三維模型圖,遠遠看去非常像一個複雜抽象的空中雕塑。
    登上旁邊的高架升降梯,負責技術還原的郭主任開始向孟時秋他們解釋整個還原過程。
    “地麵上或許看不清楚,我們可以通過升降梯升到30米的空中俯瞰整個還原過程。
    通過機器人現場儲存的數據,它們能協助我們快速將每一個零部件還原現場發現時的狀態,精確度能精確到擺放角度達到毫秒級。
    支撐零件的裝置由特殊材料構成,在特殊光鏡的配合下,它們能隱形,這樣方便我們的技術人員通過儀器精準測出每個零部件的受損狀態。”
    郭主任說完,他們的升降梯已經升到了高空中。
    孟時秋往下看去,他的這個角度幾乎完整還原了登陸艇俯視的場景。
    還原現場的 技術工程人員已經開始進場進行專業的技術勘察,他們很多都拿著手持的無線結構掃描儀。
    隨著現場光照亮度降低,掃描儀工作時發出的頻閃白光再次將暗戳戳的機庫點亮。。。
    “掃描儀掃描的數據通過無線裝置傳導至後台終端,利用工程ai技術進行係統整合。
    這樣我們就能快速分析出機器人分解過程中的受力情況,機器人擺放的時候我們的技術人員已經初步勘察過了。
    我們的看法是不像爆炸分解或者高空墜落分解,應該是重壓下的應力分解,就好比被上千米高的重物砸中。
    機器人內部一些關鍵的cpu,數據硬盤都拿去技術中心進行數據還原了。
    雙管齊下,應該很快就能給出一個初步的結論!”
    “有多快?”
    “24小時左右!”
    喜歡讓你研究氣象,你磁暴鷹醬艦隊?請大家收藏:()讓你研究氣象,你磁暴鷹醬艦隊?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