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締造貞觀之治的太宗君臣

字數:6096   加入書籤

A+A-


    唐太宗李世民是位胸襟開闊、辦事果決且眼光長遠的英主,但同時也是活生生的人,難免會犯錯。作為手握生殺大權的一國之君,出現過錯能夠不自歁、不推諉,並且及時加以修正,實屬難能可貴。
    從史書客觀詳實的描述中,我們看到的李世民,是一個交織著善惡、活脫脫的人,而不是高高在上、毫無瑕疵的神。
    【01】不被親情左右
    上文提到,太宗與長孫皇後伉儷情深。長孫皇後病逝,太宗愛屋及烏,非常疼愛他與長孫皇後所生子女。一次,有人挑唆太宗,說朝中三品以上高官對魏王李泰很輕視。李泰是長孫皇後第二子,為人有才學、知禮儀,很受太宗器重。
    太宗一聽兒子受氣當即火冒三丈,立刻召來三品以上官員訓話,聲色俱厲的指責他們:“當初隋文帝在位,一品以下官員在他兒子麵前尚且唯唯諾諾,難道我的兒子就不是天子之子!我不過對他們管教嚴些罷了,你們竟敢輕視李泰,我要是由著他來,你們算是什麽東西!”
    房玄齡等一眾大臣嚇的跪伏於地不停叩首請罪,隻有魏徵麵不改色,嚴肅的對太宗說:“臣敢說群臣之中沒人會輕視魏王!而且按照禮法,三品以上官員是國家棟梁,您在他們和您兒子麵前不應分出親疏。若是綱紀紊亂,咱們另當別論。但以您的聖明,必定不會縱容魏王折辱大臣。隋文帝嬌慣兒子,任由他們僭越禮法,以至遭到滅族之禍,這有什麽可效仿的!”
    太宗愣了一下火氣全消,略顯尷尬的說:“你講得太有道理了,不得不讓人心服!朕因私愛而忘公義,剛才還覺得占理,聽了你的話才覺理屈。看來,當君王的不能被親情所左右啊!”
    【02】錯了就是錯了
    太宗因聽信讒言,處死了被他一手從基層提拔起來的優秀大理卿張蘊古相當於最高法院院長)。
    此事對大唐司法產生了嚴重負麵效應,法官因害怕擔責,將“重罪輕判”當成紅線,誰也不敢輕易觸碰,以致時常出現“無罪判有罪、輕罪定重罪”的現象。
    太宗得知後,找來時任大理卿的劉德威談話。
    “最近怎麽判重刑的這麽多啊!”太宗有些不滿的問。
    劉德威深知太宗為人,索性實話實說:“此事的責任在您,與臣子們無關。聖上宅心仁厚,刑法自然寬和;聖上崇尚峻法,刑法勢必嚴苛。”
    “朝廷明文規定:把人抓進來誤判的,連降三級;把人放出去、放錯了,卻要連降五級。判錯了、判嚴了不要緊,放錯了、判輕了卻要擔大責。官吏出於自身利益考量,隻能枉顧事實寧嚴勿鬆。不是有人教唆他們,隻是畏懼獲罪罷了。陛下如果不將個人喜好摻雜進來,一切按律法行事,這種風氣自會扭轉。”
    其實在張蘊古一事上,太宗已向魏徵表達過悔意,並將“判處死刑必須經過五次奏告,獲準後方可執行”寫進了律法。聽了劉德威這番話他不怒反喜,立即允予以批準。此後,冤獄現象果然逐年減少。
    【03】魏徵敢說,太宗肯改
    貞觀十一年637年)二月,太宗臨幸東都洛陽,負責接待保障的官員,因接待準備工作不細致被追責。
    魏徵勸諫道:“陛下您隻因區區的接待標準不細這一小事,就要責罰官員,實在沒有必要。臣擔心此種風氣一旦開啟,將會使天下民不聊生,這可不是您行幸東都的本意!”
    “當年隋煬帝譏諷郡縣官員提供的飲食不精細,竟然按接待好壞來行施獎懲,結果搞的眾叛親離。這些事情都是您親眼所見,為何如今又要效仿呢!”
    魏徵的話讓太宗大吃一驚:“要不是你,朕可聽不到這話。”
    隨即交代長孫無忌等人:“朕原來經過這裏,無非是買飯吃、租房住,現在條件這麽好,怎能還不知足!”
    【04】魏徵的三封奏疏
    經過太宗君臣近十年的努力,到了貞觀十年636年)以後,大唐國力日漸豐隆。為避免太宗樂於安逸、懈於政事,魏徵接連上了三封奏疏警示提醒。
    針對多數王朝善始卻難善終的現象,魏徵建儀:“當領導的往往在創業時做得很好,事業一旦有成還能保持初心的卻不多。”
    “這是因為,越是困難領導越容易與下屬打成一片,條件越是改善反而越容易自滿。”
    “與下屬打成一片,即便性格不合也能齊心協力;驕傲自滿,就算親近之人都會離心背叛。雖然可以借助手中權力震懾下屬,恐怕也難以讓他們心服口服。”
    “在欲望麵前能夠知足,在揮霍麵前能夠知止,處高位能夠降尊紆貴,近圓滿能夠保持清醒,安逸時能夠節製自身,和平時能夠不忘憂患,防閉塞能夠從諫如流,施獎懲能夠公平公允,然後再選賢任能使大家各司其職,拱手無為而天下自平,又何必勞心費神去幹預具體事務。”
    看到太宗不像以往那般和善,魏徵指出:“陛下您最近在推行善政的熱情上有所下降,聞過必改的作風不及當年。對臣子的譴責逐漸增多,態度稍顯嚴曆。由此可見,位高勢必氣盛,富貴難免豪奢。”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以當年隋朝國力的繁盛,就是拿現在相比也有很大差距。然而他們如此富裕,揮霍無度也會亡國;我們雖然貧乏,保持勤儉卻能安寧。隋朝在沒有動亂時,自以為不會亂;在沒有滅亡時,自以為不會亡。因此才對下索取無度,對外爭伐不休,即使大禍臨頭仍然沒有覺悟。”
    “平靜水麵可以照見容顏美醜,前朝興亡可以知曉事業成敗。”
    “希望您能以隋朝為鑒,去除奢靡、力行節儉,親近忠良、疏遠奸佞,在盛世之時去行創業之事,一定會實現盡善盡美。”
    “所謂奪天下難、守天下易,陛下您能克服萬難統一海內,難道還不能恭儉無為保住成果嗎!”
    鑒於誠信缺失問題,魏徵進言:“古人講‘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誠在令外’。您即位已經十年有餘,天下德行教化仍未達到和諧境界,是因為誠信之風還沒有完全普及。”
    “您建立政權設置官職,表麵說要交給君子辦理,遇到事情總愛去詢問小人。您待君子雖然敬重卻很疏遠,遇到小人態度輕慢但很親近。親近就會無話不談,疏遠則會信息不暢。”
    “但凡中等之才,誰都有些小聰明。然而受到格局所限,他們目光短淺,做不來治國理政的大事,雖竭盡全力仍難免失敗,況且一旦心存邪念,對政權造成的損毀簡直無法估量。”
    “君子不是完人也會犯錯,若對國事無礙,無須求全責備。既然認定他是君子,卻還心生懷疑,那與立起直木卻擔心影子彎曲有什麽區別!”
    “陛下如能慎重挑選君子,在製度的框架內尊重他們,充分信任他們,給他們以施展才華的舞台,天下又何愁不治!反之,則無法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
    這三封奏折得到太宗的嘉許與重視,專門批複:“當年晉武帝司馬炎在平定吳國後變得驕奢怠惰,大臣何曾作為人臣之首,不但不直信相勸,反而私下告訴子孫‘晉朝必亡’,以此誇耀自己的才智,這才是最大不忠。朕看了卿的奏折,知道自己所犯錯誤,將把它放置於幾案,以便隨時翻閱警醒。”
    【05】不能忘記初心
    貞觀十一年637年),侍禦史馬周就當前大興土木不休、奢靡之風漸起、宗室親王待遇過厚、州縣官員選人不當等問題上疏,指出:
    “夏、商、周三代,以及漢朝存世時間很長,多的八百年,少的也有四百年,主要是天子廣布恩澤,受到民眾擁護。而漢朝以後國家存世都很短,多的六十幾年,少的不過二十來年,皆因君王無恩於臣民,基礎不牢所致。陛下您應以光大禹、湯、文、武的事業為己任,為子孫謀下萬世之基,怎能隻考慮自己這一代!”
    “當前,全國人口不及隋朝的十分之一,勞役之盛卻不絕於路。您雖多次下令裁減,但土木營建任務繁劇,詔令隻能淪為一紙空文!當年漢文帝、漢景帝注重與民生息,才使漢武帝有了征伐匈奴、窮奢極欲的資本。假如漢高祖劉邦直接傳位給武帝,漢朝國祚哪會長久!”
    “另外,天子所用器具,以及親王、嬪妃、公主所著服飾過於奢華。陛下您在民間長大,知道百姓疾苦,尚且這樣。皇太子長於深宮,沒有外界生活經曆,一旦您去世,他會做出怎樣出格的事來,這才是您應當憂慮的大事。”
    “古往今來凡是天下動蕩,百姓聚眾為匪,國家沒有不滅亡的。即便是國君急思悔改,也難以保全。因此,應當於可以治理時加強治理,不能等國家滅亡後才去追悔。當年周幽王、周曆王嘲笑桀紂,隋煬帝也曾嘲笑北周、北齊,千萬不可讓後人像我們嘲笑隋煬帝那般嘲笑我們!”
    “貞觀初年,天下饑荒米價飛漲,百姓無人抱怨,因為他們知道皇上您急他們所急、想他們所想,上下想法一致,生活自有奔頭;如今年年豐收,百姓卻牢騷不斷,是因在您心中他們已無足輕重,您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與他們毫不相幹,君民離心離德,又怎會心平氣和。”
    “自古國家興亡與畜積多少無關,與百姓苦樂相聯。隋朝存儲在洛口倉在今河南鄭州鞏義境內)的糧食反被盜匪李密所用,存放在東都洛陽的布帛便宜了叛軍王世充,而放置在長安府庫中的物資到現在我們仍未用完。”
    “由此可知,國家不能沒有儲備,但要在百姓富足有餘的情況下適當收取,不可強行掠奪,讓百姓的血汗成為敵對勢力的憑借。”
    “勤儉可以使百姓休養生息,此事陛下已在貞觀初年親自踐行,現在實行起來不是很難。陛下想做長遠打算,不必遠求上古,隻需像貞觀初年那般施政愛民,就是天下大幸!”
    “陛下寵愛您的兄弟子女,優待過於豐厚,此事應慎重考慮。當年魏武帝曹操寵愛曹植,結果文帝曹丕一即位就將曹植囚禁,魏武帝的疼愛反成了傷害。”
    “另外,百姓之所以得到治理,全在當地刺史和縣令是否德才兼具。假如州、縣兩級官員選用得當,您完全可以拱手端坐。而目前卻隻重視京畿官員的選拔,忽視州縣。刺史往往由武夫擔任,或是把不稱職的在京官員打發到州縣補缺,地處偏遠的地方更是如此。百姓得不到治理,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太宗看後連連稱讚,交代侍臣:“刺史,今後由朕親自選拔任命;縣令,讓在京五品以上官員各自推薦一人。”
    【06】君正臣自賢
    太宗行伍出身,打了一輩子仗,騎射技藝極為精湛。當了天子仍愛在閑暇時帶著少數近臣,到郊外過過縱馬彎弓的癮。
    一次太宗與他做天策府上將軍時的長史唐儉外出打獵,一群野豬突然從林中闖出。久經戰陣的太宗毫不慌張,彎弓搭箭一連射倒四頭,但仍有頭野豬衝到了太宗馬前。唐儉下馬與野豬搏鬥,太宗拔劍砍死了它,大笑著對唐儉說:“天策長史難道沒見過你家上將軍殺賊嗎,有什麽好怕的!”得意之情溢於言表。
    唐儉很不客氣的回答:“漢高祖在馬上得到天下,卻沒見他在馬上治理天下。陛下您靠神武平定四方,怎能在一頭豬身上逞強顯能呢!”
    太宗的臉一下紅透了,他尷尬笑笑,立即停止打獵返回宮中,沒多久便加封唐儉為光祿大夫。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在一個團隊或集體中,帶頭人和幹部群體所起作用至關重要,他們強則團隊強,他們弱則團隊弱!
    正是由於群臣敢於直指太宗不足,太宗又能知錯即改,而不是礙於麵子打擊報複,才使得大唐在國力提升後,仍能保持開國時的質樸作風,沒有停滯不前。
    正是有了太宗君臣這樣一群不偏航、不停飛的頭雁矩陣,才使得大唐步入正確發展軌道,開創了近三百年的宏基偉業!
    喜歡大唐氣象請大家收藏:()大唐氣象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