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悄然坐大的吐蕃(上)
字數:7128 加入書籤
【01】棄宗弄讚與文成公主
大唐是中國曆史上難得的外向發展型王朝,特別是在太宗、高宗時期致力於“拓境為大”,一眾精兵猛將在父子兩任帝王的指揮下東征西討,疆域拓展成效十分明顯,周邊強悍民族紛紛俯首稱臣,即便是高句麗聯合百濟與大唐對抗二十餘年,最終也在大唐的持續打壓下全麵崩潰。
截至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年),大唐疆域東起朝鮮半島,西達鹹海及呼羅珊地區,北包貝加爾湖至葉尼塞河下遊,南抵越南順化,總麵積約為1237萬平方公裏,達到了鼎盛!
但其中也有一個誕生在唐初、覆滅於唐末的王朝,與大唐整整糾葛較量了兩百餘年,誰也無法將誰擊敗,最後隻得雙雙墜入曆史深淵。這就是生活在世界最高處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先祖,吐蕃。
關於吐蕃的族源不是本章討論內容,我們隻需知道青藏高原自古就有人類生存,他們原本各自獨立、分散發展,在貞觀七年633年)左右,一位名叫棄宗弄讚也稱鬆讚幹布)的偉人逐步統一了各部落,在雪域高原上建立起第一個王朝。
吐蕃國都位於邏些城今西藏拉薩),國王稱“讚普”,王族稱“論”,官員稱“尚”,擁兵數十萬。因受地理條件所限,還未與大唐有過交往。
貞觀八年634年)十一月十六日,吐蕃派使者赴長安朝貢,太宗讓大臣馮德遐回訪,與其正式建立了邦交關係。這是史書所載唐、吐兩大帝國的首次交往。
棄宗弄讚比太宗小十八歲,是吐蕃不世出的雄主。他勇武過人,英明且極富韜略,非常仰慕大唐文化。
馮德遐在吐蕃訪問期間,棄宗弄讚聽說突厥、吐穀渾都迎娶了大唐公主,便也派出使者攜帶重金,跟隨馮德遐前往長安請求通婚。太宗因吐蕃距離過於遙遠,沒有同意。
吐蕃使者返回邏些城,為了逃避通婚不成的責任,挑唆棄宗弄讚說:“臣剛到長安,大唐君臣待我非常優厚,滿口答應許配公主。但當吐穀渾國王慕容諾曷缽來訪,私下說我吐蕃壞話,大唐就開始冷淡臣,並拒絕了通婚請求。”
年輕氣盛的棄宗弄讚當即大怒,發兵攻打吐穀渾。
此時的吐穀渾剛被大唐所破,元氣還沒有恢複,根本打不過從雪山上呼嘯而至的吐蕃騎兵,國王慕容諾曷缽隻得率眾逃往青海湖以北,其民眾、牲畜多為吐蕃所獲。
貞觀十二年638年)八月,打了勝仗的吐蕃繼續揮師東進,接連擊敗黨項、白蘭等羌人部落,集結二十餘萬軍隊屯駐於大唐鬆州四川阿壩鬆潘縣)西境,派使者攜重金入城,說要迎娶公主。
見大唐沒有回複,吐蕃隨即猛攻鬆州,擊敗了鬆州都督韓威。在吐蕃強大兵力震懾下,鬆州都督府所轄閻州、諾州先後叛降。閻、諾二州均為大唐在鬆州所設羈縻州,刺史分由羌人酋長別叢臥施、把利步利擔任。
如果說吐穀渾是大唐藩屬國,勉強不算大唐疆域、那麽鬆州則是大唐直管領土,進攻鬆州無異於直接向大唐宣戰。
吐蕃臣子多次勸說棄宗弄讚不要與大唐對抗,有八位大臣甚至因勸諫不聽上吊自殺,但棄宗弄讚依然固執己見。
他是從殘酷戰場廝殺過來的人,信奉實力至上、強者為王,隻要拳頭硬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如果有那就再打,直到打服為止!
隻是這次他算錯了賬,因為他的對手是從未向外邦服過軟的千古一帝,唐太宗!
八月二十七日,太宗任命吏部尚書侯君集為行軍大總管,統領猛將執失思力、牛進達、劉簡三部、五萬餘人迎戰。
九月初六,唐軍前鋒牛進達趁吐蕃不備發起進攻,在鬆州城下大破吐蕃,斬首千餘級。
棄宗弄讚沒想到唐軍如此悍勇,驚慌之下撤軍退出鬆州,並派使者赴長安謝罪,同時仍堅持請求通婚。太宗被棄宗弄讚的誠意所感,允準了他迎娶公主的請求。
這就是唐太宗的一貫風格!你逼他、壓他,沒有用;當你服了軟,他卻會恩賜於你。更何況通過此戰,也讓太宗見證了吐蕃的強悍,這樣的對手如果能夠拉攏過來,自然好過兵戎相見。
兩年後,即貞觀十四年640年)十月,吐蕃宰相祿東讚攜帶大量奇珍異寶抵達長安,正式向大唐請婚,太宗將宗室女文成公主下嫁棄宗弄讚。
祿東讚出身於吐蕃貴族,是棄宗弄讚的得力助手,更是吐蕃王國的一代賢相,他的後代子孫幾乎左右了唐、吐之間的關係發展。
太宗很欣賞祿東讚的賢能,將他任命為右衛大將軍,並且想把姐姐琅琊公主的外孫女段氏許配給他。
祿東讚推辭說:“臣在國中有妻子,是父母所聘,不能始亂終棄。而且我們讚普還沒娶到公主,作為臣子,我不敢先娶。”
聽了這番話太宗對他愈發敬重,想把他留在大唐效力,他卻多次婉拒。由此也可看出棄宗弄讚治國有方,吐蕃內部凝聚力很強,能夠留住人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貞觀十五年641年)正月十五日,太宗詔令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護送文成公主到吐蕃完婚。得到消息的棄宗弄讚大喜過望,親自率領儀衛遠道出迎。
文成公主一行經倒淌河位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日月山位青海西寧潢源縣西南),抵達黃河河源附近的柏海紮陵海),與棄宗弄讚的迎親隊伍會合。
棄宗弄讚按照女婿禮節拜見李道宗,他對大唐華美的衣物、儀仗非常羨慕,專門為公主修築宮室居住,並仿照大唐貴族習俗身著綾羅綢緞來見公主。
吐蕃國民愛用紅色顏料塗抹麵部,公主對此很反感,棄宗弄讚下令禁止。在與公主的接觸中,他也逐漸改變了猜忌暴戾的性格,變得溫和文雅。為了加深與大唐的交往,棄宗弄讚還專門派出王族子弟到長安國子監學習。
文成公主遠嫁棄宗弄讚,是中國曆史上一件影響久遠的大事。吐蕃在此後兩百多年的時間裏,雖然時常與大唐兵戈相向,但卻一直以大唐女婿自稱,其讚普更換均要接受大唐冊封。
時至今日,棄宗弄讚、文成公主的畫像,仍然供奉在拉薩大昭寺和布達拉宮內,接受人們的祭奠膜拜。
【02】大非川之戰,唐軍的首次慘敗
棄宗弄讚達成所願迎娶了文成公主,兩國間交往日益頻繁,進入“蜜月期”。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六月,太宗病逝。棄宗弄讚派專使吊祭,並對新繼位的高宗表示了祝賀與支持。高宗冊封棄宗弄讚為西海郡王,讓工匠刻下他的石像擺在昭陵以示褒獎。
緊接著,永徽元年650年)五月,棄宗弄讚也因病撒手人寰,年僅33歲。
棄宗弄讚嫡子早亡,國中擁立他年幼的孫子芒鬆芒讚即位,由宰相祿東讚攝行國事。
祿東讚為人豁達沉穩,統禦有方,吐蕃在他的領導下更加強大,周邊氐、羌等部落也懾服於他。由於他曾在長安住過一段時間,對大唐有些感情,因此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兩國仍然延續著良好關係。
而在大唐這邊,高宗繼位伊始就將他父親製定的“拓土為上”戰略發揮到了極致,不斷向東、西兩個方向拓展,先後多次出兵攻打西突厥,又從顯慶三年658年)開始,把戰略重心東移,全力對付朝鮮半島上兩個不太聽話的國家,高句麗與百濟。
西南邊防的空虛,不僅為吐蕃坐大變強提供了難得的曆史機遇,還讓剛剛平複的西突厥蠢蠢欲動起來。
看看地圖我們會發現,位於雪域高原的吐蕃若想發展,必須先占據青海一帶的廣袤牧場,然後以此為據點向周邊擴張。不占據青海,吐蕃再強悍也隻能是偏安一隅的小邦。
龍朔二年662年),唐將蘇海政奉命討伐龜茲古國名),抽調興昔亡可汗阿史那彌射、繼往絕可汗阿史那步真所部兵力共同前往。
兩位可汗原本就有嫌隙,阿史那步真借機誣稱阿史那彌射造反,唆使蘇海政設計將其殺害。
不久,阿史那步真也因病離世,西突厥隨之陷入無人領導的混亂局麵,一些部落在阿史那都支及李遮匐率領下歸附了距自己更近的吐蕃,開始進犯大唐邊境。
與之相呼應,吐蕃也向世居青海的吐穀渾展開猛攻。
兩國各派使者前往長安告狀,都請求大唐出兵支援。高宗因為東部戰事緊急,索性和起稀泥,誰也不幫。
吐穀渾一位名叫素和貴的大臣,因罪叛逃吐蕃,把國中虛實如實告訴了吐蕃。吐蕃隨即大敗吐穀渾,可汗慕容諾曷缽攜妻子投靠涼州甘肅武威),懇求高宗讓他搬往內地居住。
這下高宗有些坐不住了,慕容諾曷缽不僅是受到大唐冊封的合法可汗,而且他的妻子弘化公主與嫁給棄宗弄讚的文成公主一樣,同為宗室之女。這樣親近的關係都不幫,麵子上顯然說不過去。
於是,高宗詔令涼州都督鄭仁泰為青海道行軍大總管,率右武衛將軍獨孤卿雲、辛文陵等人駐守涼州、鄯州青海樂都)防備吐蕃。
龍朔三年663年)六月,高宗又派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為安集大使,統一節製、調度各路兵馬,支援吐穀渾。
祿東讚率軍屯駐在青海湖附近,派使者論仲琮入朝,陳述吐穀渾罪行,並為新繼位的讚普請求和親。
高宗在小事上雖略顯優柔,但在大是大非麵前與他父親一樣果決,毫不拖泥帶水。他對祿東讚這種得了便宜還賣乖的做法深為不滿,當即拒絕了和親請求,安排左衛郎將劉文祥出使吐蕃,頒詔予以斥責。
見這招行不通,祿東讚退而求其次,於麟德二年665年)正月,上表請求與吐穀渾和解通婚,但要求割讓吐穀渾所屬赤水河青海省共和縣南曲溝)附近土地做牧場。
赤水河位於青海湖以南,水草豐茂,是吐穀渾核心地帶且毗鄰大唐,高宗自然沒有允準。
十月,高宗攜皇後武則天赴泰山,組織建國以來首次封禪大典,四方屬國均派人參與。在這件百年難遇的盛典前,一向以大唐女婿自稱的吐蕃倒也沒有再生事端。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轉眼到了乾封二年667年),吐蕃見大唐仍不表態,便開始擱置爭議、悶頭發展,接連蠶食了生羌部落所屬十二個州。這些地方均為大唐的羈縻州,本就可有可無。正要對高句麗發起總攻的高宗索性廢掉了十二州建製,默認了吐蕃的侵犯行為。
總章元年668年)九月,經過太宗、高宗父子曆時近二十年的努力,終於蕩平宿敵高句麗,將朝鮮半島全部納入大唐疆域。
與此同時,無人看管的吐蕃已經悄然成長為一個實力強悍的龐然大物。
他們在侵吞生羌十二州的基礎上繼續向西拓展,截至鹹亨元年670年)四月,又先後攻陷西域十八州,大唐所設龜茲、於闐、焉耆、疏勒“安西四鎮”全部落入吐蕃之手,漸有尾大不掉之勢。
從東線戰場擺脫出來的高宗感受到了危機,開始向西南邊防調兵遣將,且一出手就是殺招!
四月初九,高宗任命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左衛員外大將軍阿史那道真、左衛將軍郭待封為副總管,征發十餘萬兵力討伐吐蕃,同時收回吐穀渾故地。
薛仁貴雖出自名門望族“河東薛氏”,但自小家境貧寒,是唐太宗在遼東戰場發現並提拔起來的將領,曾在天山平複回紇作亂時,連發三箭射死三酋,收降十餘萬叛軍,軍中稱他“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堪稱勇冠三軍。
阿史那道真是擊破薛延陀汗國的突厥名將阿史那社爾之子,郭待封則是為國捐軀的唐初名將郭孝恪之子,均為將門之後。
這套班底看起來豪華,體現了高宗的必勝信心。但是他忽略了一點,郭待封官職原與薛仁貴相同,這次卻做了薛仁貴副手。他自恃名門,看不起薛仁貴這樣的苦出身,對薛仁貴的話基本不聽。
將帥失和,注定了這次遠征將會淪為一場悲劇!
唐軍進至大非川青海省共和縣西南切吉平原)小憩,將要南趨烏海青海瑪多縣東北)作戰。
薛仁貴召集兩位副帥部署任務,誠懇的說:“烏海地險路遠,不利於大軍行進。如果我們攜帶輜重糧草緩慢前行,恐怕難以達成出其不意的效果。不如請兩位先帶兩萬人,留在這裏看守輜重,我率精銳倍道兼行。攻其不備,必可取勝。然後我們再合兵一處,乘勝進擊。”
本來挺好的主意,郭待封卻認為薛仁貴存了私心,想搶頭功。表麵上礙於職務答應下來,可薛仁貴前腳剛走,他也隨即擅自領軍拖曳著輜重動身了。
薛仁貴在河口與吐蕃遭遇,揮師掩襲打敗了吐蕃,乘勝進至烏海,派人通知郭待封會合。
可此時的郭待封早已離開大非川,在沿途遭到吐蕃二十萬大軍圍攻。這些推車拉馬的後勤兵哪是對手,扔掉輜重各自逃命。
薛仁貴等不到郭待封,攜行的那點補給已經耗盡,隻好掉頭返回大非川。
兩次交鋒,唐軍動向已盡數被吐蕃掌握。宰相論欽陵迅速集結起四十萬兵力,鋪天蓋地的殺將過來,饑累交加的唐軍再也無力抵擋,力戰之下幾乎全軍覆沒。
薛仁貴、郭待封、阿史那道真僥幸逃出生天。高宗詔令大司憲樂彥瑋把三人繩捆索綁押往京師問罪,因功免死廢為庶人。
論欽陵是祿東讚之子,祿東讚死後由他繼任為相,與兩個弟弟論讚婆、論悉多於勃論均以才略揚名吐蕃,為鄰國所憚。
這次失利是大唐對外作戰以來的首次慘敗,野戰無敵的神話就此終結!
喜歡大唐氣象請大家收藏:()大唐氣象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