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章 不想殺人,還是出了岔子
字數:3711 加入書籤
所謂“殿試”,其實是三輪正式科舉考試中的最後一輪,並不能隻從字麵上理解,以為是皇帝在金鑾殿上親自問對。
有那個殊榮的,隻有最終上榜前三甲的考生。
要是碰到懶一些的皇帝,甚至隻有狀元、榜眼、探花這三個一甲進士及第才有機會。
天下人認為新皇無比重視這次科舉也不算錯,武從文算是小小開了一個曆史先河,親自充當了監考官,一刻不停的在各個單間裏轉悠。
沒錯,古代的“高考”是單人單間的,想抄鄰座的卷子絕對沒有可能。
每個考生清晨入場,需要脫光了檢查,飯菜也由官府統一供應,防止有人夾帶小抄。
考試時間至日落為止,試卷統一收繳、糊名、謄抄,最後才是閱卷,那流程嚴格得絲毫不比後世“高考”差!
閱卷最耗時間,幾位主考官不但要逐字逐句的閱卷,碰到出彩的還要相互之間交叉討論,以免因個人喜好有失公允。
有人問這得多大工作量啊?主考官們有那個耐心嗎?
這種擔心純粹多餘,根本不可能出現。
因為上一輪的省試通過率極低,隻有1到10,以大武朝此時的二十八個路計算,考生總數也就幾百人。
【注:北宋末年一共26個路,此時少了四川地區的成都府、潼川府、夔州路三路;增加了東北地區新設的遼寧、吉林、黑龍江三路,西北夏州、河西兩路,這新設的五路基本沒人參加殿試。】
其實人數本不該這麽少的,徽宗趙佶推行“三舍法”,規定太學生也可通過考試直接參加殿試。
不過大武朝如今官員缺額嚴重,太學生中的優秀者,早就被送到了梁山學院“深造”,隻等一畢業就會被派出去“實習”,沒被選上的也沒被允許參加此次殿試。
不服氣的,可以回原籍走正規路子啊!
開個後門,最低級的鄉試就不用參加了,直接從省試開始。
武從文同樣全程參與了閱卷工作,隻不過是隻看不說。
他要是開了口,其他考官還有說話的餘地嗎?
一篇文章,皇帝都說好,誰敢說個不字?反過來,皇帝看不上的文章,哪個敢和他強?
武從文之所以幹這種看起來沒啥意義的事兒,還是為了防止舞弊。
作為從信息大爆炸時代來的穿越者,他可是知道國人在作弊這種事兒上,是多麽有天賦!
簡單舉個例子,有真實曆史記載的啊!
經過糊名、謄抄兩步,一些關係戶的文章總被人認不出來了吧?
想啥呢!
行文習慣存在不?文章風格有木有?
讀者大大都能一眼看出那些大神們的文筆,那些由高官兼任的閱卷官會看不出來?
手段再低級一點兒。
某個考生在試卷上提前做點兒記號,比如在文章中嵌入某個提前約定好的冷僻典故,或者再低級點兒,把某個常用字故意寫錯。
被收買的謄抄小吏一看,“呦嗬,這不是某某家的公子嗎?”,直接來個原封不動的“複製粘貼”......
等等等等,大家夥一定要相信國人在考試作弊這種事兒上的智慧!
可以說,武從文已經把自己能做的做到了極致,內心深處是真的不想這次科舉出現什麽問題。
那樣雖然能借機發一波難,可對國家公信力的打擊卻是很大的,甚至對一些“正規”考生來說,結果更可能是毀滅性的!
要知道,一些寒門士子的家庭並不富裕,一次堪稱橫跨全國的趕考,所花費的可能就是全部家底,再沒能力來上第二次了。
可惜,牛吊係統能讓他變得武功蓋世,偶爾憑借前世記憶也能裝一把才子文豪,可真論實打實的學問,根本不夠看!
大武朝無比重要的首次科舉,還是出了問題,而且是天大的問題!
華夏三年,六月初六,閱卷工作全部結束,進入最後一天的評分、排名環節。
這也是武從文堅持全程參與的另一個目的,發現不對後可以及時叫停。
之前的工作沒出什麽岔子,至少武從文沒看出來,問題就出在這最後一天。
最終排名結果,前三甲一共百人,江南加江淮十一路【少了蜀地三路】占了八成,其中兩浙路又占了八十人中的八成,除此之外的北方十七路總共隻有二十人上榜!
簡直就是明初南北榜案的翻版!
之所以結果沒有老朱晚年時那次那麽誇張,完全是因為第一主考官是李綱、第二主考官是張叔夜,這兩位的存在,多少保證了一些北方士子的話語權。
隻可惜整個考官團共有十人,其餘八人全都是南方人,這下比例就對上了吧?
一直隱藏在暗處的勢力終於不裝了,而且一出手就是絲毫不留餘地!
武從文大怒,當場要求重新閱卷、評分、排名。
結果自第三主考官劉吾醒以下,八位南方考官集體跪地高喊“落榜士子試卷文理不佳,並有犯禁忌之語”,抵死不從。
武從文氣得渾身發抖,自己千防萬防,就是既不想再次大開殺戒,也不願丟了國家公信力,誰知還是被這幫道貌岸然的家夥當傻子一般戲耍!
沒錯,就是戲耍。
如果說明初的南北榜案還能強辯一些道理,說北方經過蒙古人的蹂躪摧殘,民生凋敝,致使教育水平大幅度下降,此時可不存在這個問題。
女真人和黨項人的入侵,雖然也對北方造成了很大破壞,可持續的時間都很短,很快就被反推了回去,北方縱有損失,能到這個程度?
套用後世某位範大將軍的話說,就是某些人“臉都不要了”!
看著一個個滿臉“皇帝你再逼一句,我就撞柱子”架勢的老頭,武從文忍了又忍,還是沒有當場動手,隻是下旨事情解決前誰也不準離開,此間消息也不得走漏半點。
哪知他還是小看了這幫人的膽子,或者說是低估了這些人背後勢力的神通廣大。
隻過了一個晚上,次日天剛亮,“新皇強行幹涉科舉結果”的消息就傳遍了臨安城,並以一種匪夷所思的速度向大江南北擴散!
喜歡瘋批武大郎,開局大戰潘金蓮請大家收藏:()瘋批武大郎,開局大戰潘金蓮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