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 那是生活蓋的章!

字數:5959   加入書籤

A+A-


    某日,李少爺不甘心於此,假意派人冒充挑夫上報虛高菜價,試圖擾亂牆上的秩序。
    然,那未曾親曆田間生活之人終未能逃過賣蔥張嬸的敏銳眼光“你寫‘青韭八文’,可昨兒我還賣七文!筆順也歪,定是抄的!”她聲如洪鍾,言下盡是篤定,四周圍觀的不禁哄笑出聲,那造假者連忙逃竄,如同驅逐一條虛偽的影子。
    牆前自此立碑“謊一字,削一指(名)。”碑文簡單,卻力量非凡,成為後人眼中的規矩與標杆。
    與此同時,趙秀才整理《告示變字錄》成冊。
    發現縣衙近半年更改政令多達十七次,其中尤以“軍需征用”類最為頻繁。
    他提筆寫下《改令七問》,如一柄鋒利無比的刀,直指彼處虛妄。
    “誰改?何時?因何?有無公示?百姓可知?後果誰擔?舊令作廢否?”他命學生逐條對照張貼於學堂外牆,引發一番轟動。
    翌日清晨,竟有差役鬼鬼祟祟地悄然抄錄帶走,陳皓得知此事後,冷笑連連“他們開始怕看不懂百姓寫的字了。”
    在愈發緊密的民心網絡下,劉推官心生惕憚。
    他暗中策劃對倉廒舊檔的查驗,果然發現每年“鼠耗”和“黴損”合計竟超實收三成。
    正欲封存證據,卻被上司突然召見詰問。
    歸家途中,他遇雨停步於簷下,閃爍的水滴不時濺到他的袍角。
    視線忽被吸引,他的目光落在一旁泥地上,一個孩童正用樹枝默寫《改令七問》,而旁邊的老婦輕聲指點“這‘後果誰擔’,就得問到骨頭裏。”對於百姓之民意,他怔立良久,心生感慨。
    當他重返書房時,決意不再沉寂。
    他將檔案副本裝入油紙包,借助孫文昭之手送至酒館後巷。
    夜色漸濃,雨聲依舊,讓人不能輕言夢境,仿佛在奏響命運的樂章。
    也就在這夜,他在沉思中喃喃自語“那些紙上的碑文,原來已有民心在,不如靜觀其變。”他仿佛置身於協會之外,耳畔是溪流岩石的輕輕敲擊聲,那一刻似乎無比寧靜,也為將來風雲變幻埋下伏筆。
    劉推官站在窗前,望向夜空,微微吸了一口氣,再也無法回頭。
    夜幕低垂,皓記酒館後院亮著昏黃的燈光,陳皓借著燈光,一目十行地掃過孫文昭送來的倉廒舊檔。
    他眉頭緊鎖,目光如寒星般閃爍,看完後重重地拍在桌上,發出“砰”的一聲悶響。
    “好大的膽子!”
    當夜,陳皓將徐六娘和趙秀才秘密召至酒館。
    屋內,炭火燒得正旺,映照著三人凝重的麵龐。
    陳皓將檔案遞給二人,沉聲道“直接揭發,不過是打草驚蛇。我們要讓他們自己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陳皓嘴角勾起一抹冷笑,眼中精光閃爍,他從懷裏掏出一張圖紙,赫然是仿照府衙格式設計的《損耗公示模板》,上麵“鼠耗”、“黴損”等字樣格外刺眼,下方留有大片的空白。
    “六娘,秀才,你們連夜趕製,明日一早分發至各村。”陳皓語氣堅定,一字一句地說道,“今後凡官府征糧,必須當場填寫實際損耗,並由糧官、村長、百姓三方見證簽字!若有虛報,立即上報議局,昭告全縣!”
    翌日清晨,北嶺稅場人頭攢動,官差吆五喝六,百姓苦不堪言。
    突然,一張嶄新的《損耗公示模板》被貼在了稅場最顯眼的地方。
    糧官正欲發作,卻見下方赫然寫著鬥大的“零”字,筆力遒勁,似要穿透紙背。
    再往下看,五個村民的名字赫然在列,筆跡各異,卻同樣堅定。
    “若說耗了,屍骨也該留下。”落款處,一行小字更是讓兩官膽戰心驚。
    與此同時,縣城深處,一道黑影如鬼魅般閃過,悄無聲息地潛入了府庫偏門。
    他手中拿著一張複雜的圖紙,上麵密密麻麻地標注著“共濟議局”的結構推演,每一個節點、每一條脈絡都清晰可見。
    黑影嘴角勾起一抹陰冷的笑意“陳皓,你想不到吧,我不僅要毀了你的‘活賬牆’,還要複製你的體係,從內部瓦解你!”
    數日後,鄰村傳來消息,有人打著“代民申冤”的旗號,設立“義文堂”……
    夜幕再次降臨,皓記酒館的燈籠在微風中搖曳,仿佛訴說著無盡的故事。
    數日後,鄰村傳來消息,像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麵,蕩起層層漣漪——有人打著“代民申冤”的旗號,設立了一處名為“義文堂”的所在。
    據說,隻要繳納些許費用,便可代辦免稅申請,引得不少走投無路的百姓趨之若鶩。
    徐六娘聞訊,那雙總是笑意盈盈的眼睛此刻卻閃爍著警惕的光芒。
    她深知,陳皓苦心經營的“共濟體係”最怕的就是這種魚目混珠的伎倆。
    於是,她喬裝成普通村婦,親自前往探查。
    “義文堂”設在一間破舊的祠堂裏,門口掛著一塊歪歪扭扭的牌匾,上麵寫著“為民請命”四個大字,頗有幾分諷刺意味。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堂內,幾個穿著綢緞長袍的師爺模樣的人,正對著一群衣衫襤褸的百姓指手畫腳。
    徐六娘擠進人群,隻見那些師爺正忙著發放一種紅邊文書,聲稱隻要填上姓名、家產,再蓋上手印,便可免除一切賦稅。
    她拿起一張文書仔細端詳,隻見其上的印章,雖極力模仿鬆記特有的殘紋,但布料用的卻是府城上好的綢緞,手感光滑細膩,與鬆記粗糙的麻布有著天壤之別。
    更可笑的是,文書的格式也十分僵硬,通篇都是些官樣文章,沒有絲毫個人陳述的空間,更像是某種官府的公文,而非百姓自願簽署的協議。
    徐六娘心中冷笑,不動聲色地帶回一份文書,連夜交給了陳皓。
    皓記酒館的後院裏,陳皓就著昏黃的燈光,仔細地研究著那張紅邊文書。
    他修長的手指輕輕撫摸著紙麵,感受著綢緞特有的滑膩觸感。
    “他們學得了形,卻抄不來痛啊……”陳皓的語氣很輕,卻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怒意。
    “沒挨過餓的人,是寫不出‘浮糧三鬥’這四個字的力道的。”
    石頭是鄰村的一個孤兒,自幼便在鬆記酒館幫忙,也算是“共濟體係”最早的受益者之一。
    他聰慧早熟,在陳皓的支持下,也開始學習認字讀書,是“識字運動”中少年們的代表人物。
    陳皓命石頭暗訪“義文堂”,務必摸清他們的底細。
    石頭依計而行,假裝走投無路,前去“義文堂”求助辦理減免。
    那些師爺見他衣衫襤褸,便立刻露出了貪婪的嘴臉,要求他繳納二百文的“印信費”,並讓他在空白的文書上按手印。
    石頭佯裝不懂字,一邊唯唯諾諾地答應著,一邊偷偷地觀察著賬冊。
    他發現,短短幾天時間,就已經有八十多戶人家登記,而且大多都是孤寡老人和貧困戶。
    回來的路上,石頭恰巧遇到了趕集歸來的周鐵嘴。
    周鐵嘴是縣裏有名的說書藝人,一張嘴能把死的說成活的,素有“活史官”之稱,是引導輿論風向的最佳人選。
    石頭將“義文堂”的所作所為,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周鐵嘴。
    周鐵嘴聽罷,捋了捋胡須,他嘿嘿一笑,說道“放心吧,這件事包在我身上!”
    當天晚上,縣城的茶樓裏便多了一段新段子——《假印記》。
    “話說有個堂口,專收窮人的手印,說能通天,結果打開一看——通的是地府索命簿!閻王爺一看,好家夥,這麽多人想來投胎,趕緊差人把他們都給帶走了!”
    周鐵嘴繪聲繪色地講述著,逗得滿堂聽客捧腹大笑。
    “這故事編得好啊!真是解氣!”
    “可不是嘛!現在這世道,騙子太多了,防不勝防啊!”
    “以後可得小心點,別被人賣了還幫人數錢呢!”
    茶樓裏的議論聲此起彼伏,消息如同長了翅膀一般,一夜之間傳遍了整個縣城。
    與此同時,陳皓也沒有閑著。
    他命趙秀才連夜起草了一份《辨偽十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圖文並茂地教導百姓如何識別真假文書。
    《辨偽十法》中寫道
    “一看布料粗細真文書用的是粗麻布,手感粗糙;假文書用的是綢緞,手感光滑。”
    “二查簽名語氣真文書語氣誠懇,飽含真情實感;假文書語氣生硬,官腔十足。”
    “三驗是否有個人陳述真文書會有個人的遭遇和訴求;假文書通篇都是空話套話。”
    “四比聯署間距真文書的聯署間距緊密,體現了百姓的團結;假文書的聯署間距疏鬆,毫無凝聚力。”
    其中一條更是畫龍點睛“真文書上有汗漬、油痕、孩子塗鴉——那是生活蓋的章!”
    徐六娘組織織娘們,將《辨偽十法》繡成掛簾,懸掛於各村的入口處。
    那些五顏六色的掛簾,不僅美化了村莊,也成了百姓們識別真假文書的最好教材。
    一位老人指著自家門口那幅掛簾,自豪地說道“這比我兒子寫的還明白!以後誰也別想騙我!”
    與此同時,劉推官也察覺到了“義文堂”背後有人指使。
    他敏銳地意識到,這件事絕非表麵上那麽簡單,很可能涉及到更大的陰謀。
    他決心徹查此事,卻遭到了李老爺的阻撓,被以“辦事不力”為由,調離了稽核事務。
    劉推官雖然心中不甘,但也知道自己勢單力薄,無法與李老爺抗衡。
    但他並沒有放棄,而是決定暗中調查。
    他借著巡視鄉學的名義,繞道北嶺,在講字台外徘徊許久。
    他知道,陳皓一定會在那裏留下線索。
    喜歡三國結拜關張,開局滅黃巾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三國結拜關張,開局滅黃巾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