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求賢令

字數:5484   加入書籤

A+A-


    吾乃李唐皇室後裔,以推翻暴政、恢複正義為使命,今特此向天下英才發出求賢令。
    當今朝廷腐敗無能,民不聊生。吾等反賊誌在推翻暴政,為民請命。然欲成大事,非得賢才不可。故特此廣發英雄帖,求天下有識之士共襄盛舉。
    吾所求之賢才,須有高尚之品德,卓越之才華,博學之學識,以及熱愛百姓之情懷。
    凡有誌於推翻暴政、為民請命之賢才,無論身份貴賤,皆得參與此次選拔。一旦入選,吾將委以重任,予以高官厚祿,並許以共建新朝之榮耀。
    賢才選拔分為筆試與麵試兩部分。筆試考察學識與才華,麵試考察品德與胸懷。筆試通過者方可參加麵試,最終合格者將獲得吾等反賊之重用。
    望天下英才踴躍報名,共襄盛舉。吾將親覽賢才,以求推翻暴政、為民請命之偉業。
    此令!
    張定看著縣尉給上來的求賢令,看著裏麵的“反賊”二字看的青筋直跳,一雙眼睛都快得紅眼病了,雖然我是反賊,大家也都知道我是反賊,但是自己稱呼自己為反賊,還是有點掉價。
    人在外麵,身份都是自己給的。最次也是個綠林好漢,好一點就是百裏侯什麽的,至於一開始的李唐皇室後裔,這個基本上是純屬扯蛋,往自己臉上貼金。前麵皇室後裔,後麵稱呼自己反賊,難道現在就在玩反差感了嗎?這未免太超前了。
    雖說裏麵還是有可取之處,比如人人平等思想,但是整體上不行。尤其是縣尉五大三粗,沒想到還想著通過筆試來選拔人才,這也是張定沒想到過的。看他樣子也不像是讀書人的樣子啊。
    還要考察胸懷,嗯。
    總之,一言難盡。
    拿起另一份,是縣令寫的,怎麽說呢,不愧是正兒八經的讀書人,看人家怎麽寫的啊:
    【義軍求賢令】
    大明崇禎年間,天災人禍,民生凋敝。吾等雖處草莽,心係黎民,誓以義舉匡扶社稷,救民於水火。今廣開賢路,誠邀天下英才共襄盛舉,以圖國泰民安。
    【一】文士賢才
    吾輩求學識淵博之士,能文能武者尤佳。凡通經史、曉兵法、善謀略者,皆為上賓。願以文會友,共商國事,以文治國,以武安邦。
    【二】武勇之將
    求勇武過人之將,能領兵作戰,護民安邦。凡武藝高強、智勇雙全者,吾等必厚待之,共謀大業,以武止戈,保家衛國。
    【三】醫術高明
    求醫術高明之士,能救死扶傷,濟世安民。凡精通醫理、善療疾苦者,吾等將尊為上賓,以醫濟民,以仁心安邦。
    【四】工匠能人
    求技藝精湛之匠,能造器物,興水利,築城池。凡巧思妙手、能工巧匠者,吾等將厚待之,共謀民生之需,以工興邦。
    【五】商賈賢良
    求誠信經營之商,能通財貨,利民生。凡精於商道、誠信為本者,吾等將予之優待,以商養民,以富強邦。
    凡有誌之士,不論出身,不問過往,但凡願與吾等共赴國難,皆為吾等之良朋益友。吾輩將待之以誠,待之以禮,共圖大業,以期恢複大明之盛。來者不拒,去者不追,願天下英雄,共赴義舉。
    此求賢令,非為一己之私,實為天下黎民之福祉。願諸君共鑒,同舟共濟,以期國泰民安。來者請至吾軍大營,或遣使至各處義軍聯絡點,吾等將恭候佳音。
    看著麵前屁股沾了一點凳子邊兒,老老實實的坐著,像個小學生的縣令。再看看對麵坐著的縣尉,雖說也是老老實實的坐著,屁股沾了一點邊兒,但總有種照貓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感覺,他可能展現自己武人的一麵會更好。雖說這年頭武人確實毫無地位,在文人麵前就是孫子就是了……
    張定隻能說,就憑人家這表現,這能力,活該人家是縣令。裏麵這些思想,要說縣令真是如此想的,張定根本不信。先不說讀書人了,就說武人,他能看的起?
    就算看得起,知道武人集團對於一個政權的重要性,那商人和工匠絕對是扯淡。
    明朝實行的是重農抑商的政策,這意味著政府傾向於支持農業而非商業,商人的社會地位和政治權利受到限製。明朝政府對商人征收重稅,並在社會地位上給予限製,商人被視為“市井之徒”,其社會地位低於士、農、工等其他社會階層。
    明朝對商人的服飾也有特定的限製性規定,明朝初期的《大明律》對商人的服飾作出了限製性規定,禁止商人穿著綢緞綾羅等高檔紡織品,以此來壓製商人炫耀財富的行為。
    更別說商人及其後裔通常不被允許參加科舉考試,進入仕途,這一點杜絕了他們階級上升的可能,一個沒有前途的職業,能夠得到人們的尊重嗎?
    雖然到了明朝中後期,隨著社會經濟的變化和商品經濟的逐漸繁榮,這些限製措施有所放寬,商人的地位也逐步提高,但是,在權力麵前,他們始終是弱勢的一方,他們隻能夠賄賂官員以達到自己的不可告人的目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工匠在明朝的社會結構中屬於“工”這一階層。他們通常被編入匠籍,世代承襲職業,並需定期為官府服務。就官員來說,他們也是被壓榨的一部分,很多人把他們當做牲畜隨意買賣,你會對自己家的雞鴨鵝尊敬嗎?
    雖然裏麵都是些縣令自己都不相信的話,但是確實比較符合張定的想法。雖然張定不會和他說自己的想法,但是一些事張定是通過他去辦的,畢竟他們都是外人,不像縣令熟悉本地的情況。
    通過這些事情,縣令很明顯搔到了張定的癢處,這些人當官可能一般般,但是撈錢和猜上司的心理確實個頂個的好手。想想也是,成天不幹正事,就琢磨這些東西,能不清楚嗎?
    “這確實是個聰明人。”張定暗暗想到,果然,能夠從這麽多讀書人裏麵殺出來,還混上一個縣的縣令,把同時壓服了地頭蛇,做了一個實權縣令,還是很有手腕和腦子的。
    不要以為你拿著上麵的紅頭文件,一個人跑到一個地方,你虎軀一震,下麵的人就會五體投地,讓幹嘛就幹嘛。想多了,更多的情況可能是一開始不知道你什麽成份,會不斷的出招試探。
    一旦發現你又沒關係又沒能力,還不會做人,大概率是被架空的料。你有什麽辦法呢?下麵的分全是本地人,他們沆壑一氣,一個鼻孔出氣,什麽瞞著你。就像秦二世六國都快打進鹹陽了,人家趙高還告訴他:陛下,天下在您的英明治理下,一片祥和。
    明朝權臣嚴嵩在進入內閣後,通過積極爭權和幹預其他大臣的上奏事宜,逐步架空了時任內閣首輔翟鑾。嚴嵩的手段包括在向皇帝匯報工作時不征求翟鑾的意見,以及幹涉文武大臣們的上奏事宜,這些行為最終導致翟鑾的權力被邊緣化。
    這些例子無一不說明不是你是老大,別人就非得聽你的,隻要你能力不行還昏庸,哪怕你是皇帝也是如此。
    更別說小小的一個縣令了。
    “這人要麽給我當牛馬,要麽就去投胎吧。”張定想著,這種聰明人放走多可惜,可不能讓他跑了。
    縱然縣令確實確實寫的比縣尉好,但是他是老大,屁股不一樣,想的自然也不一樣,不能光因為能力就捧高,這裏麵還要考慮很多問題,最明顯的就是製衡問題。
    “嗯,你們都寫的不錯。”張定笑著說道,說先充分認可他們的努力,縣尉明顯鬆了一口氣,這明顯不是他的優勢,自然得提著一口氣,縣令就笑的不是那麽自然了。
    畢竟大家都知道,縣尉寫的東西和他寫的差距有多大,但是老大都開口了,你能怎麽著,忍著唄。
    “我看你寫的東西讓我耳目一新,既然你已經認識到了,我就交給你一個活。”雖然不能很捧,但是也要說明我很看好你,不然怎麽有動力打工呢?縣令身體前傾,一副隨時做好準備的樣子。
    “你去讓城裏的大夥都開門,就算他們不做生意也得吃飯吧?我們沒有那麽可怕,為什麽不出來走一走呢?我們設了粥鋪,可以去吃粥嗎?隻要不出城,都好說。”
    “還有,那些工匠,你把他們叫在一起,讓他們打些長矛啊之類的武器,要是會火桶就更好了。”
    火銃發明於中國元代,由南宋突火槍演變而來。明朝時期對火銃的發展和使用起了重大作用,火銃成為當時軍隊的重要武器。
    火統是明朝時期廣泛使用的火器,尤其在明朝中後期,它成為了軍方大量裝備的常用武器。火銃是一種既可以遠距離射擊敵人,也可以近戰砸擊的兩用兵器,因其多用途性而受到重視。
    火銃在明朝有不同的類型。其中一種類型是三眼火銃,它的銃身由三根管子合鑄,形成一個品字形,每個管子都有自己的火門,可以分別點火發射。三根管子共用一個銎,安裝一個木柄。另一種類型的銃管是一個整體,裏麵有三個銃堂,火藥室相互連通,點火後可以連續發射,威力巨大,類似於散彈槍的效果,能夠一次發射多發彈丸。
    三眼火銃在戚繼光的部隊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在很多電影和電視劇中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這種火器在戰場上能夠對敵軍造成有效的打擊,無論是遠距離的射擊還是近距離的砸擊,都顯示了其優越的性能。明朝時期,火銃的使用標誌著中國古代火器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對於後世火器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明朝火銃種類繁多,包括嚕嘧銃、三眼火銃等。嚕嘧銃性能遠超日本鳥銃,是神機營的標配武器。三眼火銃可輪番射擊,具有持續火力,是明朝重要的單兵火藥武器。
    明朝火器在當時世界數一數二,種類紛繁多樣,展示了明朝在火器運用方麵的卓越成就。
    他們這次也不是沒有繳獲,隻是已經鏽跡斑斑了,最大的作用就是告訴張定已經有了火器。
    “大人,其他的應該沒問題,但是火統……”縣令麵露難色。
    “我記得庫裏有幾杆,隻是鏽了,讓師傅們盡力仿製一下。告訴他們,隻要把東西搞出來,女人,錢,房子,隻要我有的,什麽都行。”
    縣令露出一副震驚的表情,“是,大人。”
    看著他癡傻的樣子,張定也不想說了:“去吧。”
    喜歡明末混日子請大家收藏:()明末混日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