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章 防務問題

字數:6795   加入書籤

A+A-


    運動會和足球賽事如期舉行。
    李承乾和李世民、李淵也不能天天待在龍城。
    正好倭國那邊的戰事來了加急戰報。
    匯報給李世民的時候,正好李承乾也在。
    看著戰報,李世民臉色瞬間黑了。
    李承乾知道自己的計劃已經啟動了,不然李世民不可能臉色這麽難看。
    意味著李靖那邊計劃實施的不錯。
    倭國肯定和大唐海軍幹上了。
    隻要幹上了,那麽這場仗就不會輕易停止。
    “回長安,召集房玄齡、杜如晦等大臣議事。”說著,李世民便氣衝衝的起身往大門的方向而去。
    “喏。”
    。。。。。。
    幾個時辰後。
    甘露殿。
    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幾個重要的大臣都聚在了甘露殿。
    從龍城一路趕回來,他們也不敢耽擱。
    要是沒有重要的事情,陛下不會讓他們匆匆回長安城。
    李承乾則是低著頭站在旁邊。
    心裏不知道在盤算著什麽。
    戰事如何,他也不知道,一路上李世民也是一言不發,隻是臉色非常的難看。
    等人到齊了,李世民將戰報遞給張阿難道:“你們都看看吧,倭國最新的戰報。”
    房玄齡等人立馬上前一步,接過了張阿難手中的戰報,也是瞪大了眼。
    “陛下,當初不是說威懾倭國嗎?怎麽就直接打起來了?”
    李世民冷哼一聲:“你們再看看最下麵的。”
    下麵?
    戰報很長,足足有四五張紙那麽多。
    所有人直接看向最後一張紙,房玄齡直接驚呼道:“高句麗和百濟派兵了?”
    李承乾一聽,上前奪過了戰報。
    從第一張紙一字一句的往下看。
    主要是說,大唐海軍和倭國船隊在白江口展開了一番激戰,海軍傷亡數百,全殲倭國船隊。
    就在大唐海軍還要繼續前進的時候,發現高句麗和百濟的船隊。
    這個時候在那個地方出現,李承乾可不信是什麽海上演練。
    整個甘露殿氣氛瞬間緊張了起來。
    “既然已經開戰了,高句麗和百濟都派兵了,我們要不要增派兵力?”
    “十萬海軍都派出去了,哪還有兵力可派?”
    “是啊,大唐的戰船都派出去了,如今就算有兵,可也沒有戰船啊。”
    。。。。。。
    聽著大臣們不樂觀的話,李世民臉色鐵青。
    難道他英明了一輩子,這十萬海軍要葬送在海外?
    李承乾卻很淡定,看完了戰報之後,放在了龍案之上。
    這一舉動引起了李世民的注意。
    “太子,出兵倭國是你一力主張的,如今說說該如何?”
    所有人都看向了李承乾。
    李承乾攤了攤手道:“兒臣以為,聯盟國已經投票通過了戰事,高句麗和百濟還要派兵,這明顯是不給大唐這個麵子。”
    “不給大唐麵子,那就打到他們給麵子。”
    說著,李承乾走到了最大的輿圖麵前,指著高句麗的位置道:“兒臣建議,派兵馬前往遼東。”
    “太子殿下萬萬不可啊。”還不等李世民開口,房玄齡便立馬跳出來道:“如今大唐已經和倭國開戰,若是再與高句麗開戰的話,那吐穀渾和吐蕃又該如何應對?”
    “此事還需從長計議,大唐如今需要休養生息,倭國這場仗本可避免,如今已經事態嚴重,臣認為還是以議和為主啊。”
    房玄齡的建議,大部分人都認同。
    剛經曆過突厥大戰,不管是百姓或者是軍士,都應該再休養休養。
    而且大唐如今還沒到能夠支撐多線作戰的補給。
    李世民一言不發的蹙眉,可內心也是傾向於房玄齡的計策。
    若他是將軍,自然明白圍魏救趙的辦法,肯定會選擇派兵去高句麗。
    可他是皇帝,不止要管天下兵馬,還要管天下百姓。
    漢武帝的教訓曆曆在目,不能盲目用兵。
    李承乾卻撇了撇嘴道:“孤還沒講計劃說完,你們切勿著急。”
    在場人一愣,紛紛都閉上嘴,看向李承乾,等著接下來的計劃。
    又指了指遼東這片位置,李承乾解釋道:“派兵並不是和高句麗開戰,而是騷擾。”
    “高句麗兵馬算是領邦之內強盛的,何況還有韃靼和韋室、百濟聯盟,進攻肯定是需要大部分兵力,但騷擾就不同了。”
    “如今派兵前去,到達高句麗之時,正好是高句麗糧食成熟的季節。”
    “隻需要派幾個小分隊,去阻止高句麗百姓收割稻田,高句麗來年必定糧食欠收,在糧食不足的情況下,他又如何支撐遠距離作戰?”
    “妙啊。”杜如晦眼前一亮道。
    房謀杜斷。
    一向都是房玄齡出謀劃策,杜如晦來判斷。
    如今李承乾的方法,杜如晦都說妙,那說明確實是很不錯。
    緊接著杜如晦上前走到輿圖麵前,指著吐穀渾道:“太子殿下下一步是不是就要派兵鎮守鄯州等地,防守吐穀渾了?”
    “沒錯。”李承乾讚賞的點頭,說道:“鎮守比進攻要容易的多,而且以如今大唐有雷霆炮的情況下,兵力可縮減至五成,以往一萬人駐守的城池,隻需要五千人即可,大大的減少了守城的人數和難度。”
    “西北、遼東都需要有一個後方補給,臨時護送彈藥即可,哪怕是最壞的結果,城破了,沒有彈藥雷霆炮落入吐穀渾手中也是廢銅無疑。”
    雖然有些喪氣話,但也是事實。
    李承乾最終又對李世民拱手道:“父皇,當初兒臣組建海軍的十萬,除了幾萬水軍以外,並未調動一兵一卒,也就是大唐的國防力量依舊是完善的。”
    “既然高句麗要戰,那麽我們隻需要防守即可,靜待倭國那邊的戰事結果。”
    這麽一聽,李世民覺得,這場仗也不是不可以打。
    但長孫無忌忽然問道:“可後勤糧草該如何結局?”
    這是最大的難題。
    府兵製,一旦開戰,糧草就是最大的問題。
    反而兵馬都不是最大的問題。
    李承乾一攤手道:“此戰隻需十五萬兵馬即可,十五萬兵馬的糧草長安城便由,五萬派往遼東,七萬派往西北,另外的三萬派往突厥自治區。”
    一聽還有突厥的事,所有人眉頭緊皺。
    “為何要派三萬去突厥?”高士廉不解的問道。
    李承乾簡單的解釋道:“很明顯,高句麗是韋室、韃靼關係好,如今突厥自治區雖然被大唐統治了兩年之久,可依舊有頑固份子,那些貴族的子弟在外逃竄,要是不派兵前往,他們肯定會利用這一點,重新支持突厥那些貴族子弟再拉起一支兵馬。”
    “到那時,大唐可能麵臨可是三麵攻擊,對大唐如今的兵力而言,是巨大的威脅,說不好突厥汗國重新崛起,那時才是大唐最大的麻煩。”
    這麽一說,大臣們瞬間閉嘴了。
    沒想到李承乾考慮的這麽仔細。
    因為突厥那邊有常年鎮守的兩萬大軍,可李承乾增派三萬過去,也就是有五萬人,更大限度的能夠阻止這樣的事情發生。
    突厥人的戰鬥力他們都是了解的。
    另外就是遼東派五萬,隻是襲擾,讓高句麗無法遠程作戰支援倭國罷了。
    而西北的七萬大軍,說句難聽的隻是守城之戰。
    隻要吐穀渾腦子沒問題,他肯定不會在這個時候進攻大唐。
    李世民如此想著, 最終頷首道:“諸位覺得太子這策略可行?”
    “太子殿下英明,臣附議。”
    “臣附議。”
    “臣附議。”
    。。。。。。
    目前來說這是最穩妥的辦法,不大麵積的開戰,隻是駐守的話,問題不大。
    所有的人也都同意了。
    特別是長孫無忌,如今根本不會找李承乾的麻煩。
    他清楚,大唐危機關頭,李世民最煩的就是內鬥。
    自己雖是寵臣,也要顧及大唐的安危。
    李世民點頭,揮手道:“那就下旨,李道宗為突厥自治區大總管,朝廷增派三萬兵馬。”
    “秦瓊為西北大總管,總領防務事宜,派兵七萬駐守西北,領五百門雷霆炮。”
    “喏。”秦瓊就在殿上,直接上前領命。
    “柴紹為遼東大總管,總領遼東防務事宜,派兵五萬駐守遼東,領五百門雷霆炮。”
    “喏。”柴紹上前一步領命。
    幾萬兵馬,大家都帶過,可雷霆炮這玩意可稀罕呢。
    沒想到現在,他們也能夠帶著雷霆炮出征了。
    秦瓊和柴紹對視一眼,覺得有五百門雷霆炮,別說鎮守西北和遼東了,打下吐穀渾和高句麗都不成問題。
    可剛才太子的計劃他們聽的很清楚。
    如今緊要的是倭國戰事,他們隻要鎮守即可,靜待李靖那邊的好消息。
    定好將軍人選,接下來就是整軍出發了。
    至於後勤問題,李世民直接交給李承乾來辦了。
    好家夥。
    李承乾內心不停的腹誹:咋每一任太子幹的都是後勤的活?
    那隱太子在任幹的最多的就是後勤。
    這完全屬於後勤最終幹上董事長的位置,可這也太難了。
    怪不得順利繼承皇位的太子少之又少呢。
    兵馬聚集需要時間,李承乾統籌後勤也是需要時間。
    雖然糧草長安城就有,但如何調配也是需要安排的。
    一向偷懶的他,給了馬周一個大概的方向,接下來就由大唐第一集團來籌備。
    關於錢財問題,大唐第一集團墊付,最終可以去找戶部結算。
    經過之前李承乾去戶部一鬧,如今的戶部看見馬周等人都是客客氣氣的,生怕一個不小心,讓對方去打小報告,太子殿下繼續殺來戶部。
    臉都丟到大唐外邊去了,讓那麽多的使臣都看了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