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7章 五色五德五寶旗

字數:2825   加入書籤

A+A-


    開封城北門之外,趙斌登台拜帥,是為南路精忠大帥嶽飛,西路護國大帥高寵,東路衛國大帥章啟暘。
    一時間高台左右,文武群臣可謂群情激憤,可趙斌卻還不罷休,又點手封了北路大帥,“韓世忠身更百戰,義勇橫秋。連營淮楚,虎視無前。實乃我朝忠良,更兼勇武過人,當為我大軍北路忠勇大帥!”
    隻是韓世忠一家如今隻有韓溪雲身在開封,因此隻能是賢王妃身披亮銀甲,上台帶父接過兵符令箭,隨即立在趙斌背後,一麵韓字帥旗飄揚。
    但見這由金大堅督造的帥台之上,趙斌一人背手而立,站在高台正中,身背後趙影、趙福捧璽持鐧,再往後一字排開乃是東南西北四路大帥,而在四人身後,高台邊緣碩大的旗杆之上,高懸五麵大旗,旗上分寫趙、嶽、韓、高、章五個大字。
    可五麵大旗落在眾將眼中,台下眾將卻是神色莫名,倒也不為其他,隻因為其中熟悉大旗太多。而且這五麵大旗,除了旗麵顏色和名號不同,其餘部分都是一般無二,具都是上嵌八寶,珍珠為飾,一看這些旗曾就同為一套。
    不過台下文武中有知道其中故事的,看向趙斌眼中更多了三分火熱,不為其他隻因為這數麵大旗現世時間不一,非是一時一地一人所有,可今日這些大旗卻同聚開封城外,同時成為趙斌麾下的帥旗,又何嚐不是證明趙斌乃是天命所歸。
    像高寵身後這麵帥旗,旗麵似火入日,乃是一麵正紅色大旗,而這旗正是當年狄青征西之時,取回開封的遼國鎮國之寶珍珠烈火旗,隻是此旗除了刀劍難傷,不懼水火外,也再沒什麽神異之處,故此這麵旗便又被賜予狄青,也算是慰勞狄青西征不易。
    因此這麵旗就一直留在狄青家中,後來傳至狄傑手中,現在為高寵帥旗。
    而在嶽飛身後這麵大旗,眾人就更熟悉不過了,畢竟無論是嶽家軍眾將,還是西北眾人都沒少與這麵大旗廝殺,正是那大金鎮國之寶珍珠寶雲旗,要說兀術對這麵旗也是真夠寶貝的,幾次大敗而歸都沒丟了這麵大旗。
    但是這次趙斌兵圍開封城,兀術孤身南逃,卻再也顧不上去摘這麵大旗,當然也正是因為他將大旗留在軍中,所以暗衛和趙斌才一時沒有發現,這位四太子經過這十餘年的打擊,竟然也能做出這棄大軍南逃之事。
    所以這麵寶旗隨著開封城被破,自然也就落到趙斌手中,現在成為嶽飛的中軍帥旗。
    除了這兩麵外,章啟暘背後乃是玄色大旗,上用金漆寫就鬥大一個章字。而這麵旗卻是當年藕塘關時,突兀出現在金節床頭,咱們牛將軍娘家送來的彩禮。
    如今金節雖然還在西北三關坐鎮,但是這麵旗卻被金節交由牛皋的夫人戚賽玉,現在這麵旗隨著牛皋領兵進駐開封城,戚賽玉攜子進京,也被戚賽玉帶來開封城中,趙斌分定帥旗時,自然去向牛皋討來這麵寶旗。
    畢竟就牛皋這性子,家裏有一麵能避刀槍,不懼水火的大旗,實在很難不讓人知道,而這麵旗也被牛皋起了個名號,喚作珍珠玄水旗。
    至於說韓溪雲身後的那麵大旗,卻是當年鄱陽湖內,柴進所贈青色大旗,如今隨著其餘幾麵大旗,便稱為珍珠青木旗。
    趙斌背後這麵大旗,卻是旗色明黃,乃是暗衛從開封城府庫之內,尋出來的寶旗,與其他四麵大旗一般無二,旗名珍珠厚德旗。
    原本大宋立朝之時,太祖趙匡胤言說,“國家受禪於周,周木德,木生火,合以火德王,其色尚赤”,定下了大宋乃是火德之朝,可後來隨著太宗登基,這位卻起了否決自己兄長的心思,隻是那時太宗去世不久,所以太宗帝便尋了一個布衣上殿,提起此事。
    這個名叫趙垂慶的布衣登殿後,以五代都是短命王朝,不配承襲盛唐,而大宋如今當遠邁五代,這盛唐為土德,大宋便該為金德。
    要知道,這五行始終說,一朝之“德運”可不是能隨便更改,畢竟這火德、金德可是關係從朝臣君王的服色,到大軍的軍旗顏色,再到農曆民書,都需要重做修改。
    因此朝野之內,自然為此爭論不止,自雍熙年到宋真宗天禧四年,僅僅大規模的舉朝爭論都有三次,可卻都沒能動搖大宋火德的地位。而也就是在天禧四年,最後一次關於德運的爭論時,竟然有朝臣提出,大宋應該“紹唐之土德”,並且還進獻這麵珍珠厚德旗,希望以旗為鎮國之寶。
    可宋真宗一看這情形,卻急忙止住了關於德運的爭論,畢竟從一開始改火德為金德,到現在改火德為土德,要是再這麽討論下去,恐怕這五行五德大宋都要來上一遍才甘心,到那時不說冥冥之中能不能真有什麽幫助,但是朝堂內外可就亂了。
    所以,自天禧四年以後,真宗便止住了朝野關於德運的討論,維持大宋火德之說,至於這麵代表土德的珍珠厚土旗,自然也就積壓在府庫之內,直到如今才被趙斌重新從庫內啟出。
    當然,當年關於德運爭論的亂像,趙斌雖然沒能親眼所見,但也深知此事變動對朝野的影響,因此便早早製止了李綱、趙鼎關於修改德運的討論,而這麵厚德旗也被趙斌降為中軍帥旗,而非王朝之寶。
    這五麵大旗,真可謂旗旗皆有故事,旗旗背後都是風雲際會,隻是現在這些故事,卻沒時間在這帥台之上細講,畢竟隻定下四路大帥,總不能讓嶽飛他們四人拎著兵刃,去和兀術那邊的聯軍廝殺。
    因此緊隨拜帥之後的大事,便是又一次的重新整軍,像嶽飛麾下的精忠軍自不用多說,便是之前的十五軍嶽家軍人馬,至於忠義、神勇兩軍倒也沒有太大變動,隻不過是補充些戰時損失的兵馬罷了。
    喜歡重生北宋之我師兄嶽飛請大家收藏:()重生北宋之我師兄嶽飛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