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揚州遊俠徐盛
字數:2270 加入書籤
東漢末年,中原大地烽煙漸起,豪強割據之勢初現。在揚州郡這片水土豐饒卻也暗流湧動的土地上,一位名不見經傳的遊俠——徐盛,以其義薄雲天的壯舉和散財濟貧的仁心,在《後漢書·獨行列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成為亂世中溫暖人心的精神豐碑。
徐盛出身於揚州一個普通的商賈之家。幼年時,他常跟隨父親穿梭於揚州的街巷市集,見慣了市井百態。彼時的揚州,雖未如中原般戰亂頻仍,但豪強大族兼並土地、欺壓百姓之事時有發生。一日,年幼的徐盛隨父親外出,在一處渡口,他親眼目睹一位老嫗因交不起渡河錢而被船夫驅趕,險些跌落河中。這件事深深刺痛了徐盛的心,從那時起,一顆行俠仗義的種子便在他心中悄然生根發芽 。
及長,徐盛生得身形魁梧,武藝也在日複一日的勤學苦練中漸入佳境。他不僅擅長騎射,拳腳功夫更是了得,在揚州城年輕一輩中脫穎而出。但與其他喜好爭強鬥狠的武夫不同,徐盛心中始終懷揣著對弱者的悲憫與對正義的執著。父親去世後,徐盛繼承了家中產業,憑借精明的頭腦和誠信的經營,徐家的生意蒸蒸日上,積累了豐厚的家財。然而,財富並未讓徐盛迷失,反而讓他有了實現年少抱負的底氣。
徐盛開始廣散家財,接濟貧苦百姓。他深知民間疾苦,尤其是在青黃不接的時候,許多窮人麵臨饑餓的威脅。於是,每當這個時候,他便毫不猶豫地打開自家的糧倉,為那些饑腸轆轆的百姓們施粥。
寒冬臘月,天氣嚴寒,許多人家都缺少足夠的棉衣棉被來抵禦寒冷。徐盛看在眼裏,疼在心裏。他立刻購置了大量的棉衣棉被,親自分發給那些缺衣少穿的人家,讓他們在寒冷的冬天裏感受到一絲溫暖。
揚州城郊有個村莊,因為連年遭受蝗災,莊稼顆粒無收,許多村民都瀕臨餓死的邊緣。徐盛得知這個消息後,心急如焚。他立刻組織了一支車隊,裝滿了糧食、種子和農具,親自帶領著車隊前往那個村莊。
到達村莊後,徐盛看到村民們麵黃肌瘦、衣衫襤褸的樣子,心中十分難過。他不僅為村民們提供了足夠的食物,讓他們渡過了難關,還親自下地,幫助村民們開墾荒地,教導他們種植技術。
在徐盛的幫助下,村莊逐漸恢複了生機。村民們開始有了收成,生活也漸漸好了起來。他們對徐盛感恩戴德,將他視為再生父母。每逢年節,村民們都會自發地前往徐府,送上自己親手製作的禮物,表達對徐盛的感激之情。
徐盛的善舉,不僅局限於物質上的幫助,更體現在他對正義的扞衛。揚州城內有一惡霸,仗著家族勢力,橫行鄉裏,強占民女、搶奪田產,無惡不作。百姓們敢怒不敢言,官府也因惡霸家族的賄賂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徐盛聽聞此事後,義憤填膺。他暗中收集惡霸的罪證,在一個深夜,孤身潛入惡霸家中,將其痛打一頓,並將罪證張貼在揚州城的大街小巷。惡霸家族妄圖報複,卻因徐盛武藝高強且深得民心,隻能作罷。此事過後,揚州的惡霸豪強收斂了許多,百姓們的生活也安寧了幾分。
徐盛的聲名漸漸傳開,不僅在揚州百姓中口口相傳,也引起了郡縣官員的注意。當地的縣令對徐盛十分敬重,常邀他商議地方事務。徐盛雖無心仕途,但也樂於為百姓發聲,憑借自己對民間疾苦的了解,為縣令出謀劃策,解決了不少難題。在徐盛的建議下,揚州推行了一係列利民政策,如興修水利、減免賦稅等,讓百姓的生活得到了進一步改善。
然而,徐盛的義舉也引來了一些人的嫉妒和不滿。一些心懷不軌的商人,嫉妒徐盛的財富和威望,暗中造謠生事,企圖敗壞他的名聲。更有甚者,勾結盜匪,想要對徐盛不利。麵對這些陰謀詭計,徐盛毫不畏懼。他憑借自己的智慧和人脈,識破了敵人的陰謀,並將幕後黑手繩之以法。在這個過程中,徐盛始終保持著清醒和克製,他深知,以暴製暴隻會讓局麵更加混亂,唯有通過合理合法的手段,才能真正維護正義。
隨著時間的推移,徐盛的事跡越傳越遠,成為了揚州乃至周邊郡縣百姓心中的英雄。但徐盛始終保持著謙遜低調的作風,他依然像往常一樣,穿梭於揚州的大街小巷,關心百姓疾苦,力所能及地幫助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在他看來,行俠仗義、濟困扶危,並非是為了揚名立萬,而是出於內心的善良和對正義的堅守。
徐盛的一生,雖然沒有像三國時期的同名將領那樣在戰場上立下赫赫戰功,但他以自己的方式,在揚州這片土地上書寫了屬於自己的傳奇。他用散財濟貧的善舉溫暖了無數百姓的心,用扞衛正義的勇氣為弱者撐起了一片藍天。他的事跡被載入《後漢書·獨行列傳》,成為了後世傳頌的佳話,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在困境中堅守善良與正義,用自己的力量為這個世界帶來一絲溫暖和希望。 徐盛的精神,如同一盞明燈,在曆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照亮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麵。
喜歡徐氏略記請大家收藏:()徐氏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