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東漢孝子徐弘
字數:5748 加入書籤
東漢安帝延光年間,廣漢郡郪縣今四川三台)的阡陌間,常可見一位身形瘦削的中年男子,背著竹簍穿行於山林田壟之間。他鬢角微白,麵容清臒,卻始終步伐穩健,竹簍裏或盛著新采的草藥,或裝著從市集換來的細糧——此人便是鄉裏傳頌的孝子徐弘,以三十載如一日的孝行,在蜀地山水間書寫了一段“事母至孝”的傳奇。
永初三年公元109年),在郪縣西鄉的一個寧靜小村莊裏,一個新生命誕生了。這個孩子名叫徐弘,他的降臨給這個平凡的耕讀人家帶來了無盡的喜悅。
徐弘的父親徐彥,是一個在郡府裏擔任小吏的普通人。雖然家境並不富裕,但徐彥一直秉持著儒家的禮法,以“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父母在,不遠遊”等孝道箴言教導著年幼的徐弘。
然而,命運總是充滿了變數。在徐弘十三歲那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降臨到了這個家庭。徐彥在一次公差中不幸染病,最終不治身亡。臨終前,他緊緊握住徐弘的手,叮囑道:“吾兒當善事慈母,勿負親恩。”這句話,成為了徐弘一生的座右銘。
父親的離去,讓這個本就清寒的家庭雪上加霜。從此以後,家中隻剩下徐弘和母親吳氏相依為命。徐弘深知母親的艱辛,他努力承擔起家庭的責任,幫助母親操持家務,同時也沒有忘記父親的教誨,勤奮讀書,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出人頭地,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
吳氏因為失去丈夫的悲痛而長期心情抑鬱,最終積鬱成疾,臥床不起。年僅十幾歲的少年徐弘,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學業,勇敢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擔。
徐弘每天清晨都會早早起床,然後前往父親留下的那三畝貧瘠的田地,辛勤地耕種。他用自己稚嫩的雙手,努力地翻土、播種、澆水、除草,期待著這片土地能給他帶來些許收獲,以維持家庭的生計。
到了夜晚,當其他人都已進入夢鄉,徐弘卻在微弱的油燈下,認真地研讀《孝經》和《論語》。他深知孝道的重要性,所以不僅要在物質上照顧母親,更要在精神上給予她慰藉。他常常效仿古人“扇枕溫衾”的禮節,夏天的時候,他會用扇子輕輕地為母親扇涼床席,讓母親能在炎熱的夜晚感受到一絲涼爽;冬天的時候,他會先鑽進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溫暖被褥,再讓母親睡進去。
徐弘的孝順之舉,不僅體現在家中,也體現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鄰居們經常能看到他蹲在河邊,認真地清洗母親的衣物。盡管河水冰冷刺骨,他的雙手被凍得通紅,但他從未有過一絲抱怨。而當他去市集采購時,他總是會在眾多的魚肉攤位前徘徊,仔細挑選最便宜的那一塊。他自己則寧願吃著簡單的野菜和糙米,也不願多花一分錢在自己的飲食上。
有人看不下去,勸他說:“你年紀還小,何必這樣虧待自己呢?”徐弘卻一臉嚴肅地回答道:“父母的年齡,做子女的不能不時刻牢記在心。如今母親生病體弱,我如果不贍養她,還有誰能來照顧她呢?”
延光元年122年),蜀地遭受了一場罕見的大旱,赤地千裏,田地裏的莊稼顆粒無收。這場旱災給當地百姓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許多人家都麵臨著饑荒的威脅。
徐弘的家中也不例外,存糧已經耗盡,一家人陷入了饑餓的困境。徐弘的母親吳氏看著日益消瘦的兒子,心中十分心疼。她決定減少自己的食量,以節省糧食給兒子吃。
徐弘發現母親的舉動後,心如刀絞。他深知母親的身體狀況不佳,如果再這樣下去,恐怕會支撐不住。於是,他跪在母親的床前,淚流滿麵地勸說:“母親,您千萬不要這樣做。兒雖然無能,但也絕不能讓您餓著肚子。昔王祥臥冰求鯉,郭巨埋兒奉親,他們都是大孝子,兒雖不才,豈敢讓古人專美於前?”
吳氏被兒子的孝心所感動,但她還是堅持要減食。徐弘無奈之下,隻得答應母親會想辦法解決糧食問題。
第二天清晨,天還未亮,徐弘就背著獵弓進山打獵。由於山路崎嶇,他又不熟悉地形,一不小心掉進了一個獵人設置的陷阱裏,扭傷了腳踝。但他強忍著劇痛,掙紮著爬出陷阱,繼續在山林中尋找獵物。
終於,經過一番艱難的搜尋,徐弘發現了一隻野兔。他欣喜若狂,立刻張弓搭箭,將野兔射倒。然後,他拖著受傷的腳,艱難地回到家中。
徐弘將野兔煮成了一鍋鮮美的湯,端到母親麵前。吳氏看著熱氣騰騰的湯,眼中滿是感動的淚水。她知道這隻野兔是兒子用生命換來的,便讓徐弘一起喝。
徐弘卻搖搖頭,笑著說:“母親,您喝吧,兒不餓。”說完,他轉身走進廚房,偷偷地嚼食著草根。
這件事情很快傳遍了鄉裏,人們都被徐弘的孝心所打動,紛紛稱讚他“孝比古人”。徐弘的名字也因此被人們銘記在心,成為了當地傳頌的佳話。
更難能可貴的是,徐弘侍奉母親不僅在衣食,更在情誌。吳氏因久病心情抑鬱,徐弘便每日勞作歸來,必為母親講述鄉間趣聞,或背誦《詩經》中的溫婉篇章。他見母親思念亡夫,便將父親遺留的舊書整理成冊,閑暇時與母親共憶往昔,以解愁思。一次,吳氏夢中驚醒,哭言夢見亡夫,徐弘竟在父親忌日當天,徒步百裏至郡府查閱父親生平文書,將其官職、事跡詳細記錄,製成牌位供奉,使母親得以寄托哀思。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建康元年144年),吳氏已經年過六十,不幸患上了風痹之症,導致她的手足麻木,行動十分不便。徐弘得知這個消息後,心急如焚,四處打聽治療方法。後來,他聽說蜀地的深山中有一位隱士,擅長治療痹症,於是決定背起母親,踏上尋找這位隱士的艱難旅程。
蜀地的山路崎嶇險峻,徐弘背著母親,小心翼翼地前行。他擔心母親在軟轎中會受到顛簸,便用竹篾精心編織了一個柔軟的轎子,然後親自抬著母親,一步一步地向深山走去。
然而,天公不作美,當他們走到半山腰時,突然下起了傾盆大雨。雨水迅速匯聚成山泥,順著山坡滑落下來,將他們的軟轎深深地陷入了泥濘之中。麵對如此困境,徐弘毫不猶豫地將母親從軟轎中抱出,然後用自己的背部當作墊子,讓母親穩穩地坐在上麵,以避免被雨水淋濕。
盡管徐弘自己的脊背被山石劃傷,鮮血不斷地流淌,但他毫不在意,一心隻想保護好母親。就這樣,他在雨中堅持了許久,直到雨勢漸小。
經過三天的艱難跋涉,徐弘終於找到了那位傳說中的隱士。隱士被徐弘的孝心所感動,不僅贈予他治療風痹之症的秘方,還感歎道:“昔日薑詩夫婦汲水奉親,今日你冒死尋藥,蜀地的孝風,後繼有人啊!”
從那以後,徐弘每天都會按照藥方來煎藥。為了確保藥效最佳,他總是在三更時分就起床開始熬製。等到藥熬好後,他會先耐心地等待藥的溫度適宜,然後才會小心翼翼地用勺子一勺一勺地喂給母親服用。
除了煎藥,徐弘還刻苦研習針灸之術。他深知這種醫術對於治療母親的疾病可能會有很大的幫助,於是他不惜在自己身上反複試驗,不斷摸索,最終掌握了針灸的要領。通過自己的努力,他成功地為母親緩解了病痛。
就這樣,經過數年如一日的精心照料,吳氏的病情竟然逐漸好轉起來。她從最初的臥床不起,到後來能夠慢慢地扶著拐杖行走。這一切都讓徐弘感到無比欣慰,而吳氏也逢人便誇讚道:“我的兒子如此孝順,他的這份孝心比任何靈丹妙藥都更有效啊!”
永和年間公元136年至141年),廣漢太守聽說了徐弘的孝行事跡,對他非常讚賞,想要以“孝廉”的名義舉薦他入朝為官。在那個時候,被舉薦為孝廉可是一件極其光榮的事情,許多人都夢寐以求。然而,徐弘卻毫不猶豫地叩頭拒絕了太守的好意,他說道:“我自幼就失去了父親,全靠母親含辛茹苦地將我養大成人。如今母親年事已高,身體又如此虛弱,如果我離開她去做官,那還有誰能在她身邊侍奉呢?古人說得好,‘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我隻希望能夠終身陪伴在母親身邊,盡我所能地孝順她,實在不願意去做官啊。”
太守被徐弘的一片赤誠之心所感動,也就不再勉強他,反而下令讓郡縣表彰徐弘的家門,賜予他們“孝行之家”的稱號。
徐弘雖然拒絕了官職和爵位,但他並沒有閉門自守,而是積極地參與到社會事務中。他常常以孝道來教育和感化鄉裏的子弟們,每逢市集的時候,他都會在集市上擺上桌子,為大家講解《孝經》。
當遇到鄰裏之間發生糾紛時,徐弘必定會用“父母養育之恩”來勸解他們,讓他們明白親情的重要性,從而化解矛盾。在他的影響下,西鄉一帶形成了一種良好的社會風氣,老年人都能得到很好的贍養,孩子們也都懂得尊敬長輩,孝悌之風盛行。
有一些少年受到徐弘的影響,開始效仿他為父母洗衣做飯,盡自己的一份孝心。還有一些遊子,本來遠離家鄉在外闖蕩,得知徐弘的事跡後,也紛紛放棄了遠遊的計劃,回到家中侍奉雙親。百姓們都感慨地說:“徐孝子的風範,甚至連草木都能感化啊。”
和平元年150 年),徐弘的母親吳氏壽終正寢,享年七十二歲。徐弘悲痛萬分,按照古代的禮儀,他守孝三年,睡在草墊上,用土塊當枕頭,並且不喝酒、不吃肉。他還在母親的墓旁搭建了一座草廬,每天清晨,他都會用清水仔細地擦拭墓碑,到了黃昏時分,就會背誦母親生前喜愛的詩篇。
在這三年裏,無論嚴寒酷暑,徐弘都從未間斷過。令人驚奇的是,在他母親的墓旁竟然長出了血色的靈芝,鄉裏的人們都認為這是徐弘孝感天地的征兆。
徐弘在晚年的時候,回顧自己一生侍奉母親的點點滴滴,感慨萬千。他決定將這些寶貴的經驗和感悟整理成書,以便後人能夠借鑒和學習。經過長時間的努力,他終於完成了這部名為《侍親要略》的著作。
徐弘將這本書分發給周圍的鄉鄰們,希望他們能夠從中受益。在書中,他詳細地闡述了孝道的真諦。他寫道:“孝順並不僅僅是提供父母衣食住行等物質方麵的供養,更重要的是要在精神上給予他們真誠的關懷和陪伴。父母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我們能夠承歡膝下的時間就少了一歲,所以我們應該像麵臨深淵、行走在薄冰上一樣小心翼翼,不敢有絲毫的懈怠。”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徐弘的這些話語深深地觸動了人們的心靈,讓大家對孝道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曆告訴人們,孝順父母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美德。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徐弘一直堅守著自己的信念,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孝道。直到靈帝中平年間公元 184 年至 189 年),徐弘已經八十高齡,他在家中安詳地離開了人世。
在臨終前,徐弘仍然念念不忘對子孫們的教誨。他叮囑他們說:“我這一生沒有什麽特別的長處,唯一知道的就是孝順父母是做人的根本。如果違背了這個道理,即使擁有再高的地位和財富,也不足以引以為榮。”
徐弘的一生雖然平凡,但他的孝道精神卻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後人前行的道路。他的《侍親要略》成為了一部經典之作,被人們傳頌至今,激勵著無數人去踐行孝道,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孝行千秋,德範長存
徐弘的一生,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卻以日常的點滴孝行,詮釋了儒家“孝道”的精髓。他於貧寒中堅守,在困苦中篤行,將“事親”視為生命的最高準則,不僅感動了廣漢鄉裏,更成為東漢孝道文化的鮮活注腳。《華陽國誌》載其“事母至孝,鄉裏稱之”,短短數字,背後是三十年如一日的恒心,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德行光輝。在漢末動蕩的歲月裏,徐弘的孝行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蜀地的山水,更讓“百善孝為先”的信念,在千年曆史中代代相傳。
喜歡徐氏略記請大家收藏:()徐氏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