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村途興夢起,科技引財來。 眾誌齊心聚,輝煌指日開。

字數:3460   加入書籤

A+A-


    我心裏一直裝著村裏發展的大事,尤其是設計旅遊線路這事兒,簡直像塊大石頭沉甸甸地壓在我心頭,一天都不敢忘。那段時間,我開啟了瘋狂的 “暴走模式”,每天天不亮就爬起來,在山間野嶺穿梭,哪條小道能瞧見最震撼的山景,哪片水域周邊藏著曆史遺跡,我都像尋寶似的一一記錄在本子上。
    回到家,顧不上洗去一身的疲憊,就趴在那張快散架的舊桌子前,擼起袖子,拿著鉛筆在地圖上勾勾畫畫。眼睛瞪得像銅鈴,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終於設計出一條獨一無二的旅遊線路。這線路,既能讓遊客沉浸式感受咱這兒的綠水青山,又能一路聽著那些流傳幾代人的曆史故事,就像一場時空穿越之旅。
    線路有了,還得讓遊客方便使用。我一咬牙,揣著家裏僅有的一點積蓄,雄赳赳氣昂昂地進了城。在城裏,我開啟了 “唐僧化緣” 於是,四處打聽,磨破了嘴皮子,才好不容易請到幾位技術高手。我像個小跟班似的跟著他們,幫忙買盒飯、遞茶水,心裏就盼著能早點把咱村的旅遊 app 搗鼓出來。那段日子,我住在城邊最便宜的小旅館,每晚和臭蟲 “共眠”,但心裏想著村裏人的期盼,也就不覺得苦了。終於,app 大功告成,那一刻,我感覺自己就像拯救世界的超級英雄。
    app 一上線,好家夥,就像給咱村裝上了通往新世界的傳送門。村裏最機靈的小芳,第一個下載來嚐鮮。那天,我在村裏碰見她,她興奮得臉蛋像熟透的番茄,一路小跑過來拉住我,眼睛裏閃著光,大聲嚷嚷:“哥,你這弄的啥黑科技啊,簡直是個寶!不光能精準指路,還能把咱村裏那些老掉牙、都快被遺忘的故事翻出來,跟看大片似的,太有意思啦!” 說著,她就拉著我往她家跑,一路上碰見鄰裏鄉親,不管不顧地就開始宣傳:“大爺、大媽、嬸子們,你們快瞅瞅,咱村以後可有大變化啦,這 app 老好用了,出去旅遊再也不怕迷路,還能了解好多村裏的事兒呢!” 那股子興奮勁兒,就像是自家地裏挖出了金礦,樂得合不攏嘴。
    沒幾天,第一批外頭的客人循著 app 的指引,踏進了咱這村子。那場麵,我至今還記得,汽車的喇叭聲、遊客的歡聲笑語,一下子打破了村子平日裏的寂靜,可這熱鬧啊,不吵不鬧,滿是新鮮和喜氣。我站在村口,看著鄉親們紛紛從家裏走出來,瞅著這光景,大夥臉上都洋溢著笑容,那神情,就像是自家釀的好酒被人誇上了天,心裏別提多美了。王大爺吧嗒著旱煙袋,眯著眼笑著對我說:“咱這旮旯地兒,平日裏不顯山不露水的,沒想到藏著這麽多好東西,這下可得讓更多人知道知道。” 我聽著,心裏也是熱乎乎的,暗暗發誓一定要帶著大夥把村子發展得更好。
    隨著科技和旅遊的熱潮在村裏紮根,我跟鄉親們的關係,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剛來時,大家對我這個外來戶還有些生疏,背地裏悄悄議論我到底想幹啥。現在啊,走在路上,大夥都熱情地跟我打招呼,拉我去家裏喝茶。我心裏明白,這是大夥認可我了。
    就說種地這事兒,以前村裏人種地全靠老經驗,收成一直不咋樣。我在大學裏學過農業知識,就一家一家上門去,跟大夥嘮嗑,把新技術、新法子一點點教給他們。一開始,有人不信,李大叔就皺著眉頭跟我說:“娃啊,咱祖祖輩輩都這麽種地,能行不?你這新法子,不會是紙上談兵吧?” 我拍著胸脯保證:“叔,您信我一回,先拿一畝地試試,不行我負責!要是收成沒變好,我給您家幹一年農活!” 李大叔半信半疑地照做了。到了秋收,他家那畝地的收成比往年翻了一番還多。那天,李大叔拎著一籃子自家種的果子跑到我家,緊緊握著我的手,眼眶泛紅,聲音都有些顫抖:“娃啊,你可真是咱村裏的大功臣!俺家那幾畝地,以前咋折騰都沒啥起色,現在按你說的法子來,嘿,這果子又大又甜,收成好得讓人不敢相信,俺都不知道咋感謝你,以後你就是俺家的大恩人!” 我笑著接過果子,心裏滿是成就感。
    咱村裏還有個張嬸,是個熱心腸。有一回,村裏組織大掃除,準備迎接一批重要遊客。張嬸忙前忙後,一會兒給大夥遞水,一會兒又幫忙掃大街。休息的時候,她坐在村口的大石頭上,扇著扇子,感慨萬千地說:“說起來啊,以前咱老是眼饞外頭的繁華,覺得外麵啥都好,現在再瞧瞧,咱自家這村裏頭,才是真正的好地方。山清水秀,鄰裏鄉親互幫互助,這心裏頭啊,比吃了蜜還甜呢!” 旁邊的幾個嬸子也跟著點頭,嘰嘰喳喳地議論著村子的變化,那畫麵,暖烘烘的。
    我心裏跟明鏡似的,知道村子有今天這好光景,可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全靠大夥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平日裏,我就像個不知疲倦的陀螺,在村裏忙個不停,挨家挨戶地串門,每次去都拉把椅子,坐在院子裏,跟大夥嘮家常,耳朵豎得高高的,就想聽鄉親們倒倒心裏的苦水、說說對村子發展的想法。哪家要是有個難處,我比自家事兒還急。有一回,趙大哥家的牛病了,那可是他家的命根子,一家人急得直掉眼淚。我知道後,二話不說,連夜騎著摩托車趕到鎮上,請獸醫回來。忙活到天亮,牛的病終於治好了,趙大哥拉著我的手,一個勁兒地道謝:“兄弟,要不是你,我這一年可咋過啊,你這份情,我記下了!以後你有啥事兒,盡管開口,我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我拍了拍他的肩膀,笑著說:“哥,咱都是一家人,說啥兩家話。”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咱這一路走得,可真是不容易,就跟在地裏種莊稼一個樣,風調雨順的時候少,各種難題一個接一個。資金不夠的時候,大夥坐在一起商量,你一言我一語,最後決定能省則省,村裏辦活動,橫幅自己寫,道具自己做,一分一厘都算計著花;碰到技術難題,村裏的老少爺們兒都聚在祠堂裏,開 “諸葛亮會”,大家一起琢磨,年輕人上網查資料,老年人憑借多年經驗出主意;市場競爭大的時候,大夥也不氣餒,家家戶戶拿出自家的絕活兒,有的做手工刺繡,有的曬秘製鹹菜,就想著用咱的誠意和手藝,讓外人瞧瞧咱村子的好。我呢,就像那地裏的老樹根,死死地紮在這片土地上,帶著大夥,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闖。
    那天,我站在村頭那棵大槐樹下,看著圍坐在一起的鄉親們,心裏滿是感動,清了清嗓子,大聲說:“鄉親們啊,咱們都是一根藤上的瓜,一個鍋裏攪勺子的親人。遇著難處,咱們就肩並肩一塊兒扛;有了好收成,咱們就心連心一塊樂嗬。隻要咱們團結一心,啥困難都能克服,咱村子的好日子啊,還在後頭呢!” 我這話說完,大夥掌聲雷動,那聲音,在村子上空回蕩,久久不散。
    如今,咱村子真是越來越有勁兒了!智能農業試驗田成了十裏八鄉的驕傲,一壟一壟的莊稼長得鬱鬱蔥蔥,那些監測設備、自動灌溉裝置,看著就高科技。村裏的孩子們放了學,總愛跑到田邊,瞪大眼睛瞧新鮮。還有那一條條旅遊線路,就像編織緊密的網,把村裏的好山好水、名勝古跡都串聯起來。一到周末、節假日,遊客們紛至遝來,村裏的農家樂家家爆滿,炊煙嫋嫋,歡聲笑語不斷。
    不過,咱可不能滿足於此。接下來,我琢磨著,得再挖掘挖掘村裏的傳統文化,把那些古老的民俗活動、傳統手工藝複興起來,讓遊客不僅能欣賞自然風光,還能深度體驗咱村的底蘊。還有農產品深加工這一塊兒,得做出咱村的特色品牌,讓咱的土貨也能走向大市場…… 可就在我信心滿滿準備大幹一場的時候,聽說隔壁村也在搞旅遊開發,還放出狠話要把我們比下去。這可咋辦?是正麵競爭,還是另尋出路?咱村的未來又會走向何方呢?
    喜歡山外吹來的風請大家收藏:()山外吹來的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