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渦戲韻悠長? 民迷意未央? 古今思辯起? 根脈待傳揚
字數:3650 加入書籤
這嗓子一亮,恰似山澗清泉,瞬間淌入我的心底,聽得我如癡如醉,耳朵都好似要 “懷孕” 了,那美妙的旋律,像鬼魅一般纏著我,幾天幾夜都縈繞在心頭,揮之不去。我緊緊攥著旁邊人的手,這雙手因常年勞作布滿老繭與裂口,此刻卻因激動而微微顫抖,眼眶泛紅,聲音也帶著哽咽:“多少年沒聽過這麽正宗的調兒了,聽得我這心裏,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啥滋味都有。這戲裏的每一個音符,都像是在喚醒我心底沉睡多年的東西,那是一種對往昔歲月的懷念,對根的眷戀呐。”
“瞧他們邁的步子,眼神裏全是戲,哪像從莊稼地裏出來的,比城裏的名角兒還出彩!” 一個年輕後生看得目瞪口呆,手機舉得老高,生怕錯過任何精彩瞬間。為了找個好拍攝角度,他不停地踮著腳尖,嘴裏念叨:“可得拍清楚,回去讓家裏人也見識見識咱村裏的厲害。” 這時,旁邊一個中年男人冷哼一聲:“拍得再清楚有啥用,能當飯吃嗎?現在年輕人就知道瞎湊熱鬧,有這功夫,還不如多掙點錢。” 年輕後生一聽,漲紅了臉:“叔,您咋能這麽說呢?這可是咱村裏的文化,是寶貝啊!” 中年男人撇撇嘴:“寶貝?能換錢才是寶貝,不然都是虛的。” 這一番對話,就像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在人群中激起一陣小小的波瀾,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圍繞著傳統與現實的矛盾爭論起來。
“說真的,這茅山渦,別看地方偏,文化底蘊可深著呢!這戲一唱,才知道啥是真正的文化根基,深不見底啊!” 一個戴著眼鏡、頗具學問模樣的外鄉人,邊搖頭邊對身旁的同伴說,臉上滿是驚歎與感動。他鏡片後的眼睛閃爍著對鄉土文化的新奇與讚賞,時不時在隨身攜帶的小本子上記錄著,嘴裏喃喃自語:“這唱腔、這身段,都是學問呐,回去得好好研究研究。” 他身旁的同伴卻皺著眉:“研究這個有啥用,現在都什麽時代了,科技才是主流,這些老掉牙的東西,遲早要被淘汰。” 外鄉人一聽,激動地擺擺手:“你這就不懂了,這鄉土文化可是民族的根,就像大樹沒有根,如何能枝繁葉茂?就如《論語》中所言‘禮之用,和為貴’,這戲曲裏承載的傳統禮儀、道德觀念,是維係我們社會和諧的重要力量,怎麽能被忽視?” 同伴不以為然地聳聳肩,不再言語,兩人之間的觀念衝突,也反映出傳統與現代在認知層麵的巨大鴻溝。
“可不是嘛,平日裏忙得暈頭轉向,哪顧得上這些好東西。今兒這一趟,可真是開了眼,值了!以後啊,得多留意,咱身邊的寶貝多著呢!” 一對小年輕夫妻手拉手,笑得燦爛。男的穿著洗得發白的襯衫,女的紮著利落馬尾辮,兩人眼睛亮晶晶的,心裏琢磨著下次再來這兒探尋新的寶貝。女的輕輕靠在男的肩上,悄聲說:“下次把爸媽也帶來,讓他們也樂嗬樂嗬。” 可剛說完,男的臉上閃過一絲憂慮:“咱爸媽能願意來嗎?他們一直覺得這些是浪費時間,不如多幹點活兒。” 女的撅起嘴:“那咱就勸勸他們唄,咱不能讓他們錯過這麽好的東西。這就好比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咱們發現了這麽美好的文化世界,怎能不讓家人一同感受?” 男的想了想,點點頭,可眼神中仍隱隱透著擔憂,家庭內部對於傳統藝術接受度的差異,也是社會矛盾在微觀層麵的體現。
地頭上,戲台一亮嗓,戲文仿佛活了過來,一出接一出,演繹著老祖宗留下的瑰寶。我心裏那股美喲,就像田裏根深葉茂的莊稼,看著就讓人舒坦。咱莊稼漢心裏也有細膩的一麵,看戲可不隻是圖個樂,更像是瞧見了祖輩的靈魂,那一代代傳承下來的美,跟汗水一樣珍貴。
村裏的李大爺,坐在前排小馬紮上,吧嗒著旱煙袋,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戲台。煙霧繚繞中,他仿佛陷入回憶:“想當年,我年輕的時候,也跟著村裏戲班子跑過龍套,那時候的熱鬧,跟現在一模一樣。” 旁邊的孫子好奇地問:“爺爺,那您會唱戲嗎?” 李大爺笑著摸摸孫子的頭:“爺爺會的那點兒,跟台上這些角兒比,可差遠嘍。” 這時,旁邊一個年輕人湊過來:“大爺,您當年跑龍套,掙得多嗎?現在這唱戲的,看著也不掙錢啊,不然咋沒幾個年輕人願意學。” 李大爺臉色一沉:“掙錢?當年唱戲,那是為了傳承,為了給大夥樂嗬,哪能隻想著錢。就像以前咱村過年,大夥一起包餃子,那是為了熱鬧,為了團圓,能拿錢衡量嗎?” 年輕人被說得低下了頭,不再言語,傳統價值觀與現代功利思想的碰撞,在這簡單的對話中暴露無遺。
茅山渦這地方,如今可不隻是莊稼地裏的一抔土,它就像那穿針引線的老手藝,把老祖宗的歲月和咱現在的日子縫在了一起。站在這兒,一腳仿佛踩進了老故事,另一腳又邁進了新日子,心裏暖烘烘的,就像冬日裏喝了一口熱乎的小米粥,直暖到心窩裏。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戲台之上,戲碼一個接一個,熱鬧得如同過年。咱們這些莊稼漢,心裏對美的向往被這戲勾得愈發強烈。你看那台上演員,個個宛如從畫中走來,眼神有光,腳下生風,那唱腔,比地裏的麥浪還悠揚,直往人心裏鑽。
演杜麗娘的小翠,一下台就被一群嬸子大娘圍住。張嬸子拉著她的手誇讚:“閨女啊,你演得太好了,剛才你掉眼淚那一下,我這心都跟著揪起來了。” 小翠紅著臉,笑著說:“謝謝嬸子們,我就想把咱老祖宗的東西演好。” 這時,人群中一個聲音傳來:“演得好有啥用,又不能當飯吃,還不如出去打工掙錢。” 小翠一聽,眼眶紅了:“我知道現在大家都看重錢,可這戲曲是咱的根啊,要是連根都丟了,掙再多錢又有啥意義?就像那邯鄲學步,最後連自己原來怎麽走路都忘了。我不想看到咱們的文化也這樣消失。” 眾人聽了,一時都陷入了沉默,這簡單的言語,卻道出了文化傳承與現實生存之間的深刻矛盾。
說起來,這茅山渦,可不隻是地圖上的一個小點,它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貝,連著祖祖輩輩的夢想與根脈。站在這片土地上,就像與老祖宗麵對麵,聽他講述過去的故事,再看看現在的好光景,心裏那股暖乎勁兒,比冬日曬太陽還舒坦。
咱們這些看戲的,無論是臉上刻滿歲月痕跡的老漢,還是懷裏抱著娃的婆姨,個個眼睛瞪得溜圓,生怕錯過精彩。那戲唱得,就像在說我們自己的故事,悲時我們跟著落淚,喜時我們一同歡笑。村裏的王二嫂,抱著孩子看得入神,孩子伸手抓她頭發,她都沒察覺,直到旁人提醒,才回過神,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文化這東西,可不隻在台上,它就在我們心窩裏,熱乎乎的,就像家裏剛燉好的一鍋肉,香氣四溢,溫暖人心。
這時,村裏的教書先生走過來,感慨道:“你們知道嗎?這戲曲就如同伯牙子期的知音之遇,台上演員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句唱腔,都是在尋找台下懂它的人。咱們莊稼人,平日裏為生活奔波,這戲一唱,就像找到了心靈的慰藉,就如同俞伯牙遇到鍾子期,琴音才有了真正的歸宿。” 一個年輕人卻大聲說:“可現在哪有那麽多知音,大家都忙著掙錢,誰有心思去懂這些。這戲曲,遲早要被淘汰。” 教書先生歎了口氣:“孩子,這就是我們的悲哀啊。當我們一味追逐物質,而忽視精神文化,就如同一個人失去了靈魂。我們不能讓傳統藝術在我們這一代手中消亡,我們有責任傳承下去。” 年輕人聽了,若有所思,人群中再次陷入沉思,這一番對話,將文化傳承的困境與人性中對物質的過度追求這一矛盾徹底撕開。
夜越來越深,可大夥的興致絲毫未減,戲台周圍依舊燈火通明,歡聲笑語不斷,仿佛這茅山渦的文化盛宴永遠不會落幕。但在這熱鬧背後,又隱藏著多少對未來的擔憂與迷茫,就像那無盡的黑夜,等待著黎明的曙光來驅散。我們深知,傳統與現代的矛盾、文化傳承與現實生存的衝突,就像一道道難以跨越的溝壑,橫亙在我們麵前,而我們,必須在這矛盾與衝突中,尋找那一絲希望的曙光,守護住茅山渦這片土地上珍貴的文化瑰寶,也守護住我們內心深處的根與魂。
喜歡山外吹來的風請大家收藏:()山外吹來的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