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茅窩舊貌更 眾誌似金誠 聚力謀興處 明朝好夢成
字數:3938 加入書籤
早些年,茅山窩的人像極了田埂上那些孤立生長的稗草,根須各自紮進泥土,彼此疏離。日頭從東山挪到西山,家家戶戶守著巴掌大的薄田,就像守著命根子,一門心思撲在自家生計上。碰麵時,那招呼聲就像敷衍的哈欠,“吃了?”“嗯,吃了。” 話一出口,人便像受驚的野兔,匆匆跑開。
直到有一天,一個讓大家齊心的盼頭,如同驚蟄的驚雷,炸響在村子上空,打破了多年的死寂。
村長蹲在村口,旱煙袋在暮色裏明明滅滅,他眯著眼,眸子裏跳躍的,不隻是煙頭的火星,更有對我這後生深深的謝意與打心底的佩服。歲月在他臉上犁出一道道溝壑,每一道都藏著往昔的艱難,恰似一部無字的村史。他一笑,眼角的皺紋能夾住星光,暖烘烘的,讓人莫名心安。他身上那件藍布衫,洗得發白,衣角像狗啃似的參差不齊,褲腿上的泥點子幹了又濕,濕了又幹,散發著泥土的氣息,那是生活最真實的味道。
我身形瘦高,像棵曬彎了腰的高粱稈,整日在村裏村外奔波,皮膚黑得能滴出墨汁,一笑,兩排牙齒白得晃眼,能照亮整個村子。村裏人提起我,大拇指豎得比旗杆還直,說我就像久旱後的甘霖,悄無聲息地滋潤了每個人的心田。
女人們圍坐在村口那棵老槐樹下,樹影像破碎的銅錢,灑在她們身上。她們手裏的針線上下翻飛,鞋底上的針腳密密麻麻,如同她們心底藏不住的喜悅。張嬸的大嗓門像銅鑼一樣,以往說話風風火火,如今言辭裏多了幾分溫情:“瞧瞧咱這娃子,簡直是村裏的福星呐!以前咱各過各的,現在心往一處使,這日子,甜得賽過蜜!” 旁邊幾個嬸子不住點頭,手中的針線活一刻不停,仿佛在編織著美好的未來。
李大伯平日裏沉默寡言,像頭悶不吭聲的老牛,總是獨自在地裏默默勞作。這會兒,他也忍不住開口:“是啊,這小子,有想法,更有行動,帶著咱們幹,連咱們這些老骨頭都覺著自己年輕了幾歲!” 說著,他用力拍了拍自己的胸脯,那架勢,仿佛又回到了當年挑著擔子健步如飛的歲月,臉上泛起少見的紅暈,眼裏滿是興奮。
孩子們在村頭你追我趕,笑聲像一串串糖葫蘆,在空氣中飄蕩。小胖墩跑得滿頭大汗,臉蛋紅得像熟透的柿子,還不忘回頭衝大夥喊:“快來追我呀,咱們一塊兒贏!”
我心思細膩得如同春雨,平日裏,我像個巡田的老農,整日在村裏轉悠,跟鄉親們嘮家常。我常念叨:“要想地裏莊稼長得好,得先摸清土地的需求,人的心也是一個道理。” 我穿著一件舊衣裳,袖子高高卷起,露出黝黑結實的小臂,手裏攥著個本子,見人就問:“嬸兒,您覺著這路修到哪兒最方便?” 我微微彎下腰,專注地看著嬸子,本子和筆隨時待命。“叔,咱村裏啥東西最難買?” 我邊問邊撓撓頭,那認真勁兒,比趕考的書生還上心。
王嬸一瞧見我,眼睛笑得眯成了縫:“哎呀,咱這娃子可太貼心了,比自家孩子還懂咱的心思。” 說著,順手從籃子裏拿出幾個剛摘的黃瓜塞給我,“拿著,解解渴!大熱天的,你跑來跑去多累啊。” 我略帶羞澀地接過黃瓜,笑著道謝,那黃瓜上還帶著刺,鮮嫩欲滴,就像鄉親們熾熱的心。
賈大爺平時話不多,總愛坐在自家門口,靜靜地看著村子,像一尊沉默的石像。可一提到我,眼裏就放光:“這小子,有遠見,不像咱以前,隻知道悶頭幹自己的事兒。他是真心實意想為村裏做點實事。” 賈大爺邊說邊用他那布滿老繭的手拍了拍我的肩膀,那力度,滿是信任與期待,我能感受到他手掌的粗糙,更能體會那沉甸甸的心意。
孩子們像一群嘰嘰喳喳的麻雀,總是跟在我身後。我一出現,他們就立馬圍過來,七嘴八舌地訴說著自己的小願望:“哥哥,我想在學校旁邊建個秋千!這樣下課就能玩啦。” 一個小男孩拽著我的衣角,眼睛亮晶晶地望著我。“還有還有,我想有個圖書室,可以看好多好多書!” 另一個小女孩蹦蹦跳跳地說道。我總是耐心傾聽,蹲下身子,與他們平視,把這些願望一一記在本子上,還時不時和他們交流幾句,那認真的模樣,讓孩子們覺得自己的每一個想法都無比重要。
就這般,我用自己善於傾聽的耳朵和真誠的心,一點點走進了村民們的心裏。我深知,隻有真正站在村民的角度,理解他們的需求與憂慮,才能做出那些暖人心、讓大家都受益的好事。
有一回,村裏要規劃新建一條灌溉水渠,我和幾個村民代表一同去實地勘察。一路上,大家各執一詞,爭論聲像一鍋煮沸的粥。有的說沿著東邊山腳修,水源近;有的說走西邊田埂,不占耕地。我仔細聽著,不時在本子上記錄,還時不時蹲下,捧起一把泥土,查看土質,判斷水流走向。走到一處地勢低窪的地方,李大叔皺著眉說:“這兒怕是容易積水,修渠可得留意。” 我點頭回應:“李大叔,您說得對,這地方得墊高些,再鋪上石頭加固,確保水流暢通。” 一番討論後,終於敲定了最佳方案,大家相視而笑,眼中滿是對未來豐收的憧憬。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可在這齊心協力的過程中,也並非一帆風順。村裏有個叫趙二的,生性懶惰,整日遊手好閑,像條無家可歸的野狗。一開始,對於村裏的集體事務,他不僅不參與,還在一旁冷嘲熱諷:“哼,就憑咱們這窮村子,還想搞出啥名堂?別白費力氣了。” 大家都對他的態度感到不滿,可我想著,不能放棄任何一個人。有一天,我找到趙二,拉著他坐在村口的石凳上,給他講起了 “愚公移山” 的故事。我說:“趙二,愚公帶著一家人,憑著一股子傻勁,愣是要移走擋在家門口的大山。咱們村子要變好,也得有這股子勁兒。你也是村子的一份子,大家都盼著你能一起出力。” 趙二一開始還滿臉不屑,像隻高傲的公雞,可聽著聽著,漸漸低下了頭。他小聲嘟囔:“我…… 我就是覺得自己沒啥能耐,怕拖大家後腿。” 我拍了拍他的肩膀,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隻要你願意,肯定能為村子出份力。” 從那以後,趙二像是變了個人,雖然一開始笨手笨腳,但也開始積極參與村裏的事務。
又有一次,村裏因為土地流轉的事,鬧得不可開交。一部分人想把土地低價租給外來的承包商,圖個現錢;另一部分人覺得承包商不靠譜,擔心土地被糟蹋,堅持要自己耕種。雙方各執己見,互不相讓,火藥味十足,大有一觸即發之勢。王嬸心急如焚,拉著我的胳膊說:“娃子,你快想想辦法,再這麽鬧下去,村子非得散架不可!” 我想起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的典故,便把大家召集到村口的老槐樹下。我大聲說道:“大夥聽我說,咱們就像這樹上的葉子,同屬一根枝丫。要是為了這點利益爭得頭破血流,最後吃虧的還是咱們自己。咱們不妨借鑒前人智慧,坐下來好好商量,找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大家聽了,都陷入了沉思,爭吵聲漸漸平息。經過一番討論,最終達成了一個折中的方案:土地由村裏統一管理,一部分租給承包商,一部分留給村民自己耕種,收益按比例分配。
還有一次,在討論村子產業發展方向時,有人提議種經濟作物,有人主張發展農家樂,雙方爭執不下。主張種經濟作物的張大哥急得臉通紅,脖子上的青筋像蚯蚓一樣暴起:“種經濟作物見效快,能快速增加收入!” 而支持農家樂的劉姐也不甘示弱,雙手叉腰,像隻鬥誌昂揚的母雞:“農家樂能吸引城裏人,帶來長遠收益,還能提升村子知名度!” 大家吵得不可開交,場麵一度陷入僵局。這時,我想起了 “田忌賽馬” 的典故,便說道:“大家先別吵,咱們為啥不能把兩者結合呢?就像田忌賽馬,合理安排就能取勝。咱們可以先種些觀賞性的經濟作物,吸引遊客,同時發展農家樂,這樣豈不是一舉兩得?” 大家聽了,都陷入沉思,隨後紛紛點頭表示讚同。
夜晚,繁星密布,忙碌一天的村民們又聚在村口的老槐樹下,你一言我一語分享著當天的趣事,還有對村子未來的規劃。村長抽著旱煙,感慨道:“咱們這日子,是越來越有奔頭了,這都多虧了咱這娃子。” 大夥紛紛點頭,眼神裏滿是堅定與感激。我望著大家,暗暗發誓,一定要帶著鄉親們把茅山窩建設得越來越好,讓這份幸福長久延續下去。
在時代的浪潮裏,茅山窩就像一艘揚帆起航的船,而我們每個人,都是劃槳的水手。在這充滿希望的田野上,我們用汗水澆灌著夢想,用團結書寫著未來 。
喜歡山外吹來的風請大家收藏:()山外吹來的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