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渦村商變計 眾意起紛紜 守舊迎新處 齊心向曉雲

字數:3125   加入書籤

A+A-


    夕陽的餘暉宛如一襲輕薄的蟬翼,毫無顧忌地傾灑在茅山渦村的每一寸土地上,給整個村子披上了一層如夢似幻的暖金色。老槐樹下,這場足以改寫村子命運軌跡的討論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我置身於人群之中,望著周圍神態各異的村民,心中不禁泛起一陣波瀾。
    村民們如同眾星捧月般圍坐在一起,每一張臉龐都像是一部寫滿故事的書。有的如同陷入泥沼的困獸,低垂著頭,眉頭擰成了一個死結,手指仿若失去意識般在地上胡亂劃拉著,仿佛試圖從這古老的泥土裏摳出應對這場翻天覆地變化的答案,那動作裏滿是掙紮與不甘。我看到王二蛋便是這副模樣,他本是村裏出了名的勤快人,靠著幾畝薄田養活一家老小。可如今,聽聞村子要搞大變革,他滿心憂慮,害怕這一變,便沒了安穩日子。就像《守株待兔》裏那個農夫,習慣了舊有的生活模式,對未知的改變充滿了恐懼,不敢邁出新的一步。
    有的目光如炬,眼神中跳躍著共鳴的火花,頻頻點頭,恰似伯牙遇見了子期,與旁人的想法一拍即合,心有靈犀。張鐵牛便是其中之一,他激動地揮舞著手臂,大聲說道:“我覺得這是個好機會!咱們村一直窮,不改變咋行?就像鯉魚躍龍門,拚一拚,說不定就能過上好日子!” 他的話語裏,滿是對未來的憧憬,仿佛已經看到了村子繁榮的景象。
    還有的則抬頭遠眺,目光似能穿透層層疊疊的田野與山巒,在心中勾勒出一幅幅絢麗多彩的未來畫卷,憧憬著村子改天換地的模樣,那眼神裏的熾熱與向往,仿若能將現實的陰霾驅散。
    大壯,那身姿仿若村口那棵曆經風雨卻依然挺拔的老槐樹,穩穩地站在一旁。他緊緊握著拳頭,指關節因用力過度而泛白,那黑炭般的臉上,嘴唇抿成了一條堅毅的直線,仿佛在向未知的未來發出挑戰,決意要為村子開辟出一條康莊大道。他就像那傳說中誇父,為了心中的光明,無畏地追逐著,哪怕前方荊棘叢生,也絕不退縮。我走上前去,拍了拍他的肩膀,問道:“大壯,你就不怕這一路艱難險阻?” 他轉過頭,目光堅定地看著我,說道:“怕啥!咱們不能像《鄭人買履》裏的那個人,死守著舊規矩,不知變通。村子要發展,總得有人站出來!”
    翠花嬸原本專注於手中的針線活兒,此刻也停下了手中的動作,抬起頭來。她的眼神裏既有對熟悉家園即將改變的不舍,那是一種深入骨髓的眷戀,又有對新生活隱隱的期待,恰似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絲曙光。手中的針線在夕陽下閃爍著微光,仿佛也在猶豫著是否要跟上這變革的步伐,就如同她此刻矛盾的內心。她輕聲歎息道:“這村子,是咱們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一下子要變了,還真舍不得。可又想著,說不定能讓孩子們過上更好的日子……”
    小豆子則像一隻歡快的小雀兒,興奮得滿臉通紅,圍著李伯不停地轉圈,腳下揚起一小圈塵土,仿佛已經迫不及待要投身到這場變革的大潮中去。他嘴裏還不停地念叨著:“李伯,咱啥時候開始呀?我都等不及啦!” 那股子衝勁,就像初出茅廬的少年,對未知的世界充滿了好奇與渴望,毫無畏懼。
    “哎,要是這地界兒一翻新,咱還能從土裏扒拉出那份子老根味兒不?” 一位年輕媳婦忍不住開了口,她眼角掛著淚花兒,聲音帶著一絲顫抖,聽起來心裏頭跟那秋後的莊稼似的,沉甸甸的,全是對這片土地變臉的憂愁。她身上穿著洗得發白的衣裳,袖口挽得高高的,露出那雙因長年勞作而略顯粗糙的手,掌心布滿了老繭,可手指間卻透著股子靈巧勁兒,一看就是能在大地上繡花的好手。她的臉上掛著幾分農家人特有的質樸和堅韌,額頭的汗水在陽光下閃著光,就像是她心中那份對家園不變的情愫,熾熱而明亮。她的擔憂,恰似那守護著老巢的鳥兒,害怕巢穴被破壞,失去那份熟悉的溫暖。
    站在她邊上的,是她那漢子,身形魁梧,皮膚被日頭曬得黑裏透紅,臉上溝壑縱橫,每一條紋路都藏著歲月的故事和風雨的洗禮。他沉默地抽著旱煙,煙袋鍋子裏的火星一閃一閃,伴隨著他有節奏的抽吸,煙圈兒一圈圈散開,像是他對未來的憂慮,既深沉又無力。但那雙眼睛,卻像是不滅的星光,透露出不屈和堅持,仿佛在說:“不管地怎麽變,咱的生活怎麽改,咱的根,紮得深著呢!”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煙,緩緩吐出,然後看向媳婦,低聲安慰道:“別怕,有咱大夥在,丟不了根。” 媳婦微微點頭,用手背抹了抹眼角的淚花。這對夫妻,就像那古老大地上的兩棵連理枝,相互依偎,共同麵對生活的風雨。
    這時,村裏的教書先生王秀才踱步而來,他清了清嗓子,說道:“諸位,我想起那塞翁失馬的典故,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這村子的變革,看似打破了舊秩序,可誰又能說不是新希望的開端呢?咱們既要守住根,也得擁抱變啊。” 王秀才的話,如同在平靜的湖麵投下一顆石子,激起層層漣漪,眾人陷入了更深的沉思。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就在這時,村裏的老頑固張大爺和年輕氣盛的小虎杠上了。張大爺漲紅了臉,大聲吼道:“這老祖宗留下的規矩不能破,這地就得按老法子種,改啥改,改了還是咱的地嗎?” 小虎則滿臉不服氣,反駁道:“張大爺,都啥年代了,還守著老一套,現在外麵的世界都變天了,咱再不變,隻能窮一輩子!” 兩人互不相讓,氣氛劍拔弩張。這衝突,恰似傳統與現代的激烈碰撞,在村子的上空回響。
    突然,人群中一陣騷動。原來是村裏的老支書李伯緩緩站起身,邁著沉穩的步伐走到離老槐樹幾米遠的地頭,蹲下身子,右手輕輕攥著把黃土,那土從他指縫間緩緩滑落,像是流逝的歲月。他眼神裏透著股子不屈的堅韌,眼神凝視著手中的黃土,仿佛在與土地對話。“咱莊稼人,不興跟老天爺對著幹,風調雨順咱歡喜,天旱水澇咱也作得想法子。咱要做的,不是攔著那變化的大水車,而是牽著它的韁繩,讓它順著咱心想的道兒走。這地兒啊,得讓它既記得咱老一輩的汗水味兒,還得能滋養出娃娃們的新夢想。” 李伯的話語,如同黃鍾大呂,在眾人心中回蕩,他就像村子裏的定海神針,用智慧和經驗引領著大家思考未來。
    我看著眼前的這一幕,心中感慨萬千。這場關於村子未來的討論,不正是當代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嗎?在時代的浪潮中,我們既不能像《刻舟求劍》裏的楚人一樣,拘泥於過去,也不能盲目地追求變化,而忘卻了自己的根。我們要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平衡,就像茅山渦村的村民們,在變革的浪潮中,既要守住對土地的那份熱愛與眷戀,又要勇敢地擁抱新的機遇與挑戰。
    夕陽漸漸西沉,茅山渦村的這場討論仍在繼續。在這古老的土地上,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人性的掙紮與堅守,都在演繹著。而村子的未來,就像那即將升起的朝陽,雖充滿未知,卻也滿含希望。
    喜歡山外吹來的風請大家收藏:()山外吹來的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