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渦村聚樹下 眾誌欲圖強 資困謀途阻 齊心盼曙光

字數:3402   加入書籤

A+A-


    今晚,大夥齊聚村口那棵老槐樹下。風穿梭在枝葉間,沙沙作響,似在為這場集會奏響序曲。為的啥?為的是咱茅山渦這片土地,明日能綻放光芒,喜氣洋洋。我心裏頭有話,如鯁在喉,不吐不快:“咱的心呐,就得像田埂上的泥土,緊緊黏合,無論老少,齊心合力。如此,方能跨越溝坎,繪就一幅全村皆歡的美好畫卷。”
    瞧張三叔,剛從田間勞作歸來,肩頭扛著鋤頭,那鋤頭柄被他厚實的大手摩挲得油光可鑒。他的臉,恰似秋後熟透的高粱,被日光染得通紅,汗水如斷了線的珠子,順著臉頰滑落,脖子上搭著的毛巾早已濕透。他笑起來,眼角堆滿褶子,露出一口被煙熏得泛黃的牙齒。他是個實幹家,默默做事,心底卻熱忱似火。平日裏,村裏哪家要搭建豬圈、雞棚,他總是一馬當先,二話不說,抄起工具就幹,宛如那紮根土地的老黃牛,勤懇耕耘,不問回報。
    再看李嬸,安坐在一旁矮凳上,手中毛線穿梭,織著毛衣,毛線球在地上來回滾動,她不時用腳輕輕撥弄。樹葉縫隙間漏下的燈光,灑在她身上,讓她臉上的皺紋愈發顯眼,可那眼神中,卻透著溫柔與堅韌,恰似潺潺溪流,雖不湍急,卻能潤澤萬物。她織的毛衣,村裏的孩子誰人未曾穿過?每一針、每一線,都傾注了她對大夥的關愛,猶如春日暖陽,無聲地溫暖著每個人的心窩。
    還有小王,那小夥風風火火地從村頭奔來,短袖被汗水浸濕,緊緊貼在後背,皮膚曬得黝黑,仿若田間肥沃的黑土。他額頭的汗珠在月光下熠熠生輝。他行事果敢,渾身透著一股不服輸的勁兒,恰似村頭那棵老槐樹,任憑風雨侵襲,依然茁壯成長。上次村裏組織年輕人參加農活比賽,他一人的工作量抵得上兩人,勇奪冠軍,把大夥樂得合不攏嘴。
    我們這些人,各有各的模樣,各有各的脾性,但有一點是共通的,那便是心中都裝著茅山渦,裝著這片生養我們的土地。我們手挽手,肩並肩,堅信明天的太陽,定會比今日更加燦爛。
    老槐樹下,幾位老人圍坐一處,他們臉上的皺紋,猶如歲月鐫刻的印記,每一道都深藏著故事。此刻,一位頭發斑白、胡須如銀絲般縷縷的老者,緩緩伸出手,輕輕撫摸著身旁老槐樹粗糙的樹幹,宛如在與多年老友親昵交談。他聲音低沉卻飽含溫情,開口說道:“咱們這把老骨頭,親眼見證了茅山渦從往昔的泥濘小道,一步步變成如今的模樣,曆經風雨,什麽沒見過?想當年,村裏窮得叮當響,大夥連頓飽飯都吃不上,出門全靠兩條腿,走在那泥濘路上,深一腳淺一腳的。這片土地,就是咱的根,紮得深,長得韌。發展,自然是好事,誰不想日子越過越紅火呢?可話說回來,咱們心底最牽掛的,還是那份從土裏刨出來的純粹,以及夜晚能讓人安心的寧靜。咱們老了,就盼著這地方,不管怎麽變,都能留住那份老味道,讓後生們也能知曉,什麽是根,什麽是本。”
    老者說罷,目光溫柔地掃過眼前這片土地。月光灑下,仿若給大地鋪上一層銀紗,他似在與過往對話,又似在對未來輕聲叮囑。其他老人紛紛點頭,有的默默抽著旱煙,煙霧繚繞間,透著一份淡然與滿足,煙袋鍋子一閃一閃的,仿若夜空中閃爍的星辰;有的輕輕拍打著膝蓋,眼神裏滿是認同與感慨,那雙手布滿老繭,記錄著歲月的滄桑。他們的臉上,寫滿了歲月的痕跡,卻也洋溢著對生活的熱愛與執著。每個人,都是這片土地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他們獨特的方式,講述著、守護著茅山渦的故事。
    “老漢這話,可謂金玉良言呐!咱們啊,既要大步向前,步子還得邁得穩當。瞧瞧這些後生,眼裏那股子倔強勁兒,就像山裏的青鬆,硬氣又帶著熱乎勁兒。” 村裏的教書先生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鏡,接過話茬,“他說得在理,咱可以引進高科技,搞智慧農業嘛,就好比給田裏頭安了個聰明腦袋,莊稼能長得更好,人心裏也歡喜。我聽說現在有種智能灌溉係統,能根據土壤濕度自動澆水,既省水又省力,咱要是引進來,收成指定能翻番。還有生態旅遊,讓外頭的人走進來,看看咱這綠水青山,嚐嚐咱自家種的瓜果蔬菜,那才叫美呢!這樣一來,村子不光能煥然一新,咱的老手藝、老故事,也能跟著發揚光大,讓大夥都知道,咱們這旮旯裏藏著的寶貝,可金貴著呢!”
    “就說那王二狗子,平日裏看著大大咧咧,可一擺弄起手機來,比誰都精明。上次村裏辦豐收節,他拍的那幾段村裏日出的視頻,在網上火得一塌糊塗,好多人看了都嚷嚷著要來咱這住幾天,體驗體驗啥叫‘世外桃源’。還有李大娘,手巧得跟織女下凡似的,織的布、繡的花,一搭上電商的快車,直接飛到了大城市人的心坎上。李大娘上次跟我說,她接到個城裏的訂單,要訂她親手繡的十幅牡丹圖,可把她給忙壞了,不過心裏頭那叫一個美啊,咱老祖宗留下的手藝終於有人稀罕了。這下好了,咱們既能掙錢養家,又能把老祖宗留下的好東西傳承下去,心裏頭那個踏實,比啥都強!” 村裏的團支書也興奮地說道,邊說邊比劃著,眼中閃爍著對未來的憧憬。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所以說啊,咱們這些莊稼人,雖說臉曬得黑紅,手上都是老繭,但心裏頭亮堂著呢。發展不忘根,守護好這片土地,讓後人也有個念想,這才算是活出了咱農民的本色,活出了滋味!” 我再次站起身來,目光堅定地看著大夥,心中滿是對未來的希望。
    正說著,村裏的會計老張匆匆走了過來,手裏拿著個賬本,神色略顯凝重:“大夥先停一停,我剛算了筆賬,咱要搞這些項目,啟動資金可不是個小數目,咱村裏現在手頭緊,這錢從哪兒來,可得好好合計合計。” 這話一出,原本熱鬧的場麵瞬間安靜下來,大家麵麵相覷,開始絞盡腦汁琢磨辦法。
    這時,一直沉默的老孫頭猛地把旱煙袋往地上一磕,站起身來,大聲說道:“我想起個事兒,當年咱村鬧旱災,莊稼顆粒無收,大夥都快揭不開鍋了。有個外鄉的商人路過咱村,看咱可憐,就拿出些糧食救濟咱。可他提了個條件,要咱把村西頭那片風水寶地賣給他。當時,村裏的老輩子們,那是堅決不同意啊,他們說,那片地是祖宗留下來的,就算餓死,也不能賣。後來,大夥一起想辦法,挖井找水,硬是熬過了那場旱災。現在想想,咱老祖宗留下的東西,不能因為一時的困難就拱手讓人。這發展的錢,咱得想辦法自己掙,不能丟了骨氣!”
    眾人聽了,紛紛點頭。可問題還是擺在眼前,錢到底從哪兒來呢?年輕的小李忍不住說道:“要不咱找銀行貸款?可咱村裏沒啥抵押的,銀行能貸給咱嗎?” 這話一出口,又讓大家陷入了沉思。
    突然,一直在旁邊靜靜聽著的趙嬸開了口:“我娘家那邊有個村子,他們搞土地流轉,把村裏閑置的土地集中起來,租給一家企業搞種植。企業出資金,村裏出土地和勞動力,收益按比例分成。咱能不能也試試這個辦法?”
    眾人一聽,眼睛都亮了起來,可馬上又有人提出疑問:“那要是企業經營不善,虧了咋辦?咱村裏人的利益咋保障?” 一時間,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爭論不休,各種矛盾和擔憂在這個夜晚暴露無遺。這不僅僅是一個村莊發展麵臨的資金難題,更是傳統與現代、發展與守舊、利益分配等諸多社會矛盾交織的縮影。在這看似寧靜的鄉村,人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正麵臨著人性的考驗、社會關係的重新調整。而如何在這重重困境中找到出路,讓茅山渦真正實現發展,成為了擺在每個人麵前的一道難題,也預示著未來的路,必將充滿艱辛與挑戰……
    喜歡山外吹來的風請大家收藏:()山外吹來的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