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渦村逢數字,爭議起波瀾。共守青山誌,新程韻自安 。
字數:3883 加入書籤
“數字風波” 像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席卷了我生活的村莊,也徹底攪亂了我內心那杆原本平穩的秤,讓我對科技與大自然之間的微妙關係,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感悟。此後,我每日遊蕩在村裏的大街小巷,望著環繞村莊的青山綠水,如同凝視著一位相識已久卻又突然陌生的老友。我在思索,鄉村旅遊開發這條充滿希望的道路,究竟該如何在時代的浪潮中,走出一條既緊跟潮流,又不失鄉土氣息的獨特路線,讓高科技如同靈動的精靈,與山水田園共舞。
那天,我將村裏的老少爺們兒召集到村頭那棵古老的槐樹下。老槐樹像是一位沉默的曆史見證者,粗糙的樹皮上刻滿了歲月的痕跡。還沒等我開口,村東頭的李大壯就扯著他那如洪鍾般的嗓子喊了起來。李大壯生得人高馬大,常年的日曬雨淋,讓他的皮膚黑得發亮,一笑起來,眼角的皺紋如同幹涸的河床,深邃而又醒目。別看他外表粗獷,內心卻如同明鏡一般。他幾步跨到我跟前,胸脯拍得震天響:“中!咱這雙長滿老繭的手,既能揮舞鐵鍬開墾土地,擺弄無人機也不在話下。往後巡山護林,就讓高科技的‘千裏眼’盯著,山上哪怕一隻野兔蹦躂,都別想逃過咱的眼睛!前幾天我擺弄那無人機,好家夥,攝像頭高清得能看清樹葉上的脈絡,畫麵還能實時傳到手機上。到時候,咱在村裏設個監控室,大家輪流值班,隻要有異常情況,手機立馬報警,這可比以前靠兩條腿漫山遍野跑強太多啦!”
李大壯的話音剛落,眾人紛紛點頭稱是。這時,村西頭的王嬸子輕聲開了口。王嬸子一頭短發幹淨利落,眼角總是帶著溫柔的笑意,說話細聲細氣,做起事來卻風風火火。她微微仰頭,若有所思地說道:“咱這菜園子,也得緊跟時代步伐,用上智能灌溉。我聽兒子說,那智能灌溉係統可神奇了,能根據土壤濕度、天氣變化自動調節水量,蔬菜瓜果保準長得水靈靈的,還省水省力。前幾天我讓兒子在網上查了查,有一款能通過手機 app 遠程操控,以後咱出門串個門,也能給菜園子澆水,再也不用擔心菜渴著啦。”
王嬸子的話剛說完,年輕的小趙就迫不及待地接上話茬。小趙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戴著一副眼鏡,文質彬彬,內心卻充滿了對家鄉發展的無限熱情。他推了推眼鏡,目光中閃爍著自信的光芒:“咱們得建個生態監測站,用大數據分析,讓每一寸土地、每一片葉子都開口說話,告訴我們該如何守護它們,這才是真正的智慧農業!就拿咱村那塊麥田來說,要是裝上傳感器,小麥的生長狀況,溫度、濕度、養分等數據,都能實時傳到電腦上。咱們根據這些數據精準施肥、澆水,收成肯定能大幅提高。而且,這些數據積累多了,還能預測病蟲害,提前防治,這對咱農民來說,可是種地的得力助手啊!”
村裏的孩子們也圍在一旁,眼睛裏閃爍著好奇與憧憬的光芒,嘰嘰喳喳地討論著:“等咱長大了,要用機器人種樹,用 vr 看動物,讓全世界都知道,咱們的小村莊,既有高科技的時尚感,又不失鄉土的韻味!”
說幹就幹,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我四處奔波,像一隻不知疲倦的候鳥,聯係各路朋友,還真給村裏弄來了些高科技的環保設備。先說那太陽能供電係統,白天它如同貪婪的陽光捕手,盡情吸收陽光,到了夜晚,便如同光明使者,給村裏送來溫暖的光明。安裝那天,村裏如同過年一般熱鬧,大夥都圍在一旁看熱鬧。李大爺是個地地道道的老莊稼漢,如今也趕起了時髦。每次從田裏回來,手裏提著幾個空瓶子,嘴裏念叨著:“這高科技就是好,連扔垃圾都能學到門道,咱也得給孫子做個榜樣,愛護環境嘛!” 說完,他就邁著輕快的步伐,往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站走去,臉上洋溢著孩子般的笑容。這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站,矗立在那裏,宛如一位公正無私的審判者,教我們將垃圾分得清清楚楚。它上麵的大屏幕播放著垃圾分類的動畫演示,還有語音提示,一靠近,就自動講解:“廢舊電池屬於有害垃圾,請投放到紅色垃圾桶;廢紙屬於可回收物,請投放到藍色垃圾桶……”
還有王嬸子,自從有了太陽能供電,她家的小賣部晚上也亮堂堂的,客人比以前多了不少。“瞧瞧,這太陽能又幹淨又省錢,晚上孩子們在院子裏寫作業,再也不怕黑了。以前天一黑,就得點蠟燭,熏得屋子黑乎乎的,現在可好了,亮堂得跟白天似的。” 王嬸子逢人就誇,眼神裏滿是對新生活的熱愛。
小張是村裏的大學生,一放假就回來幫村裏搞科普。他站在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站旁,耐心地給村民們講解:“叔叔阿姨們,這垃圾分類可不簡單,是咱對地球的一份責任。您看,這智能站還能積分換禮品呢,既環保又實惠!您每正確分類一次垃圾,就能獲得相應積分,積分夠了,就能去村裏指定的地方換生活用品,像洗衣粉、肥皂啥的,多劃算啊!” 小張的話,如同春風化雨,滋潤著大家的心田,村裏老少都聽得津津有味。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高科技讓咱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每個人心裏也都種下了環保的種子。大夥都幹勁十足,盼著新農村在科技助力下,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吸引更多人來感受科技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魅力。
然而,變革的道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有一回,村裏來了個自稱是 “專家” 的人。此人西裝革履,油頭粉麵,說起話來口若懸河。他找到我,信誓旦旦地說:“你們這鄉村旅遊開發,思路是好的,但太保守了。我有個絕妙的計劃,在村後那片樹林裏建個大型遊樂場,保證能吸引大批遊客,讓村子一夜暴富。” 我聽了,心裏頓時像打翻了五味瓶,那片樹林可是村裏的 “綠肺”,承載著多少人童年的美好回憶,宛如一座精神的寶藏。
我把這事跟大夥一說,村裏瞬間炸開了鍋,如同平靜的湖麵被巨石打破。李大壯第一個跳出來反對:“不行!那樹林是咱的寶貝,砍了樹,鳥兒沒了家,生態平衡被破壞,咱以後還咋巡山護林?” 王嬸子也皺起眉頭,憂心忡忡地說:“是啊,那樹林裏的野菜可多了,小時候我還常帶著孩子們去挖呢,砍了多可惜。” 可也有一些人,被 “一夜暴富” 的誘惑衝昏了頭腦,覺得專家說得有道理。一時間,村裏分成了兩派,雙方各執一詞,爭論得麵紅耳赤。
就在大家僵持不下的時候,李大爺緩緩站了出來,他清了清嗓子,用低沉而有力的聲音說道:“我給大夥講個故事吧。從前,有個村子,土地肥沃,村民們過著男耕女織、安居樂業的生活。有一天,來了個商人,說要在村裏開礦,承諾給大家很多錢。村民們被金錢的誘惑迷了心智,紛紛同意。可開礦之後,村裏的水源被汙染了,土地也變得貧瘠,再也長不出莊稼。最後,村子變得破敗不堪,村民們流離失所。咱們可不能重蹈覆轍啊!” 李大爺的話,如同一聲驚雷,震醒了那些被利益蒙蔽雙眼的人。
但事情並未就此平息。幾天後,鎮上來了個幹部,支持專家的方案,理由是能帶動經濟發展,提升政績。這下,矛盾進一步激化。我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一邊是對家鄉環境的深深眷戀,一邊是來自上級的壓力。那段時間,我徹夜難眠,腦海裏不斷權衡著利弊。
為了找到解決辦法,我四處查閱資料,偶然間看到 “涸澤而漁” 的典故。這個古老的故事讓我豁然開朗,它就像一麵鏡子,映照出當下的困境。我意識到,不能為了短期的利益,犧牲子孫後代的未來。
於是,我再次召集村民開會,將 “涸澤而漁” 的故事講給大家聽,並結合村裏的實際情況,分析了開發樹林的危害。經過一番深入的討論,大家終於達成了共識:鄉村旅遊開發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科技的力量應該用來保護我們的家園,而不是破壞它。
這場風波過後,村裏的環保意識更加強烈了。我們繼續推進科技與農業、旅遊的融合,村子變得越來越美,遊客也越來越多。但我們始終牢記,在追求發展的道路上,不能忘記自己的根,不能丟了那份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因為,隻有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們的村莊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們的子孫後代才能繼續享受這片綠水青山的饋贈 。
在這個充滿變革與挑戰的時代,我們的村莊就像一艘在風浪中前行的船,而我們每一個村民,都是這艘船上的舵手。我們在科技與自然之間尋找著平衡,在發展與保護之間探索著出路。這條道路或許充滿艱辛,但我們堅信,隻要我們齊心協力,就一定能駛向美好的未來。
喜歡山外吹來的風請大家收藏:()山外吹來的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