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殘陽罩古丘,村議解田愁。互讓懷賢德,齊心繪錦謀
字數:4653 加入書籤
殘陽如血,將半邊天浸染得如同燃燒的火海,橙紅色的餘暉恰似一層滾燙的金箔,不由分說地傾灑在這個古老的村莊上。村子裏那些高低錯落的房屋,仿佛是被歲月隨意擺放的積木,在這熾熱的光芒下,拖出一道道扭曲的影子,宛如一張張訴說著往昔的嘴。煙囪裏升騰起的嫋嫋炊煙,本是柔和的煙霧,此刻卻像是要掙脫束縛,瘋狂地向著天空逃竄,給這原本就充滿故事的畫麵,添上了幾分煙火的喧囂。遠處的田野裏,金黃色的麥浪此起彼伏,如同洶湧的金色潮水,在微風中瘋狂地搖曳,似乎在向世人炫耀著大自然的慷慨與熱烈。
我坐在村頭那棵古老的槐樹下,這棵槐樹猶如一位曆經滄桑的巨人,靜靜地佇立在那裏。它粗壯的樹幹滿是斑駁的痕跡,歲月的刻刀在它身上留下了數不清的傷痕,每一道紋路都仿佛是一段被塵封的記憶。巨大的樹冠猶如一把撐開的綠色巨傘,曾為無數村民遮擋過烈日的炙烤和風雪的侵襲。斑駁的光影透過枝葉的縫隙灑落在地麵上,形成一片片明暗交錯的光斑,宛如一幅神秘的抽象畫。我身著一件洗得發白的藍色布衫,雙手粗糙得如同幹裂的樹皮,背在身後,不停地摩挲著槐樹那粗糙的樹幹。那樹皮的觸感,像是在向我傳遞著某種神秘的力量,又像是在默默承受著我內心的憂慮。我緊鎖眉頭,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無奈和焦慮,嘴裏喃喃自語:“這可如何是好?咱們村子,不能再被這土地紛爭的陰霾籠罩了!這是祖輩留下的傷疤,絕不能讓後代繼續承受這份痛苦與不安。” 我的聲音低沉而沙啞,每一個字都像是從心底最深處擠出來的,在這寂靜的傍晚格外清晰,仿佛要打破這壓抑的氛圍。
這時,王嬸風風火火地趕了過來。王嬸是個身材微胖的中年婦女,平日裏總是笑口常開,可此刻,她的臉上卻布滿了凝重的神色。她手裏提著一個竹籃,裏麵裝滿了剛從地裏摘下的新鮮蔬菜,嫩綠的菜葉上還掛著晶瑩的露珠,在夕陽的餘暉下閃爍著光芒,仿佛在訴說著這片土地曾經的和諧。王嬸將菜籃子往地上一放,雙手叉腰,眼神堅定地望著遠方,那眼神中透著一股不服輸的勁兒,就像一把利劍,要刺破眼前的困境。“老李啊,你說得對!” 她邊說邊用手抹了一把額頭上的汗珠,“咱們得齊心協力,不能等著禍事上門,得主動出擊,把問題扼殺在搖籃裏,絕不能讓它有機會肆意蔓延。”
村民們漸漸圍攏過來,大家的神情各異。老張頭蹲在一旁,吧嗒吧嗒地抽著旱煙袋,煙鍋裏的火星一閃一閃的,映照著他那張滿是皺紋的臉,仿佛是歲月在他臉上點燃的一盞燈。他眉頭緊皺,深深地吸了一口煙,然後緩緩地吐出一團白色的煙霧,那煙霧在空氣中繚繞不散,如同他心中的憂慮一般,久久無法消散。“這土地的事兒,可不好辦啊!大家都各有各的理,這可咋整?” 老張頭的聲音沙啞而低沉,帶著一絲無奈和迷茫,仿佛在向這空曠的天地尋求答案。
一旁的年輕媳婦抱著孩子,輕輕地拍著孩子的後背,眼神中滿是擔憂。“這要是一直鬧下去,咱們這村子還咋安寧?孩子們以後可咋生活?” 她的聲音輕柔,卻充滿了關切之情,懷中的孩子似乎也感受到了氣氛的凝重,睜著一雙大眼睛,好奇地看著周圍的大人們,眼神中透露出一絲不安。
小趙,村裏為數不多的大學生,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鏡,那眼鏡後的眼神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他穿著一件簡單的白色 t 恤和藍色牛仔褲,看起來充滿了朝氣和活力。小趙沉思片刻後,清了清嗓子,開口說道:“我們得開個全村大會,集思廣益,用現代的方法來解決這古老的問題。比如,引入第三方調解,讓專業的、中立的人來幫忙協調;或者製定更明確的土地使用規定,讓大家都清楚明白自己的權利和義務,這樣才能做到讓大家都心服口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他的話語中帶著幾分書卷氣,那是知識賦予他的力量,卻也透露出年輕一代積極麵對問題、解決問題的智慧與決心。
老村長拄著拐杖,緩緩步入人群中心。老村長年逾古稀,他的身體雖然已經有些佝僂,但眼神中依然閃爍著不屈的光芒。他穿著一件黑色的中山裝,衣服上的扣子整整齊齊地扣著,顯得格外莊重。他布滿皺紋的臉上寫滿了歲月的滄桑,那一道道皺紋仿佛是村子曆史的見證,記錄著村子的興衰榮辱。老村長用拐杖輕輕地敲了敲地麵,發出 “咚” 的一聲響,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大家說得都對,咱們村子要團結一心,不能再讓土地紛爭成為分裂我們的利刃。今晚,就召集所有人,咱們開個燈火通明的夜會,把問題解決掉!” 說著,他用力一頓拐杖,地麵再次發出 “咚” 的一聲響,那聲響仿佛是一聲戰鬥的號角,在寂靜的傍晚回蕩,振奮著每一個村民的心。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夜色漸濃,村中的燈火逐漸亮起,一盞盞燈火如同夜空中閃爍的繁星,匯聚在一起,照亮了整個村莊,卻無法驅散人們心中的陰霾。家家戶戶的窗戶裏透出溫暖的黃色燈光,燈光下,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飯、聊天的溫馨場景。廚房裏,傳來鍋碗瓢盆碰撞的聲音,伴隨著飯菜的香氣,彌漫在整個村子裏,似乎在試圖營造出一種平靜的氛圍。
在老槐樹下,村民們或站或坐,圍繞在臨時搭建的幾張桌子旁。桌子上擺放著幾盞煤油燈,昏黃的燈光搖曳不定,映照著村民們認真而期待的臉龐。有人搬來了幾條長凳,大家紛紛坐下,等待著會議的開始。
老村長坐在桌子的一端,他的麵前放著一本破舊的筆記本和一支鋼筆,那是他用來記錄村子大事的。他環顧了一下四周,清了清嗓子,說道:“各位鄉親們,今天把大家召集到這裏,是為了討論咱們村子裏的土地紛爭問題。這事兒關係到咱們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也關係到村子的未來。大家都說說自己的想法吧。”
李老漢第一個站起來,他的雙手有些顫抖,聲音也微微發顫:“村長,我覺得咱們得先把每家的土地邊界弄清楚。以前的劃分太模糊了,這才導致了現在的紛爭。” 他的眼神中充滿了期待,希望自己的建議能夠得到大家的認可。
王嬸也站起來說道:“我同意老李的說法。還有,那些荒地也得重新規劃一下,不能就這麽一直荒著,不然大家都爭著去開墾,矛盾隻會越來越多。” 王嬸的語氣堅定,一邊說一邊用手比劃著,似乎已經在腦海中構想出了荒地規劃的藍圖。
小趙接著說:“我之前查了一些資料,我們可以請縣裏的土地管理專家來給我們做一個詳細的土地測量和規劃。他們有專業的設備和知識,這樣劃分出來的結果大家都會信服。而且,我們還可以製定一份村規民約,明確土地的使用和流轉規則,違反規定的要有相應的處罰措施。” 小趙的話引起了大家的一陣討論,有人點頭表示讚同,也有人露出了疑惑的神情。
“這請專家得花不少錢吧?咱們村子能負擔得起嗎?” 人群中有人提出了疑問。
小趙回答道:“這錢的事兒,我們可以大家一起湊。而且,我覺得這是為了村子的長遠發展,是值得的。如果我們一直拖著不解決,以後的矛盾會越來越大,損失會更多。”
就在大家討論得熱火朝天的時候,突然,人群中傳來一陣爭吵聲。原來是張二和劉三,他們因為一塊土地的歸屬問題,再次吵得麵紅耳赤。張二漲紅了臉,脖子上的青筋暴起,大聲吼道:“這塊地明明是我家的,你們家憑什麽搶!” 劉三也不甘示弱,跳起來反駁道:“你胡說!這地一直都是我家在種,怎麽成你家的了?” 兩人越吵越激動,甚至差點動起手來。
老村長見狀,趕緊站起來,用拐杖用力地敲了敲地麵,大聲喝道:“都別吵了!這樣吵下去能解決問題嗎?咱們今天就是為了解決土地紛爭才聚到一起的,不是讓你們來吵架的!” 老村長的聲音如同洪鍾,震得大家耳朵嗡嗡作響,兩人這才停下了爭吵,氣呼呼地扭過頭去。
這時,村裏的老教師張老師站起來說道:“我覺得除了這些,我們還得加強村民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很多矛盾都是因為誤會產生的,如果我們能夠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問題也許就不會那麽嚴重了。我們可以組織一些集體活動,增進大家的感情。” 張老師的話讓大家陷入了沉思,是啊,村子裏的人都是多年的鄰居,以前大家的關係多麽融洽,怎麽能因為土地的事兒就傷了和氣呢?
為了緩和氣氛,我想起了一個典故,便清了清嗓子,說道:“大家都知道六尺巷的故事吧。清朝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住宅旁有一小塊空地,與吳家相鄰,吳家建房占用了張家的空地,家人寫信告知宅基糾紛,張英看後回詩‘一紙書來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家人主動退讓三尺,鄰居見賢思齊,也退讓三尺,便形成一條六尺寬的巷道。咱們能不能也學學古人,互相讓一讓,別為了一點土地就傷了鄰裏和氣。”
我的話剛說完,人群中就響起了一陣議論聲。有人小聲嘀咕道:“道理是這麽個道理,可真要讓起來,誰又願意吃虧呢?” 就在大家猶豫不決的時候,王嬸站出來說道:“老李說得對!咱們不能因為一點利益就忘了祖宗的教誨。我提議,咱們就以六尺巷為榜樣,在解決土地紛爭的時候,都多為對方想一想,互相讓一讓。” 王嬸的話得到了不少人的響應,大家紛紛點頭表示讚同。
會議一直持續到深夜,大家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雖然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但村民們的心中都充滿了希望。他們知道,隻要大家團結一心,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在這方被歲月溫柔以待的土地上,我們正用智慧和勇氣,繪製著屬於自己的新篇章,書寫著村子新的傳奇。而關於土地紛爭的解決之路,才剛剛開始,我們將麵臨更多的挑戰和困難,但我們堅信,隻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村子的未來一定會更加美好。
夜已深,村民們陸續散去,老槐樹下隻剩下一片寂靜。月光如水,灑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仿佛在默默地守護著這個村莊,見證著它的變遷與成長。而明天,又將是新的一天,村民們將帶著希望和決心,繼續為村子的和諧與發展努力奮鬥。
喜歡山外吹來的風請大家收藏:()山外吹來的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