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連環殺手,隱藏暗處
字數:4248 加入書籤
警局門口,沐婉晴的爸媽哭著跑下警車,瞬間引來了路邊不少路人駐足觀望。
“又死人了啊!”
“是啊,上午天德湖公園鍛煉的人發現一顆女人的人頭!”
“聽說死者脖子後麵也有一朵紅花刺青,會不會和依雲灣那個女人是被同一個凶手殺死的?”
“我看有可能!這案子鬧大了,我聽說帝都那邊的領導都知道了!”
“這下子海港市不需要宣傳部來推廣,死了幾個人就大火了!”
“凶手專門挑二十來歲的女人殺害,肯定是個色狼!”
……
劉子明陰著一張臉,耳朵卻不聾。
案子還在偵破中,謠言卻越傳越瘋狂,警方壓力很大。
整座城市人人自危,恐懼這個玩意,是會傳染的。
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千傳萬……
行走在大街小巷,企事業單位,所有人都在討論連環殺人案。
劉子明和呂墨攙扶著沐父,莊妍和方小可攙扶著沐母。
四個人乘坐直降電梯,前往地下負一層法醫鑒定處。
走廊上,千年不變昏暗的燈光,像進入了另一個世界。
說得難聽點,他們像從陽間走進了陰間。
福爾馬林泡屍水的味道,並不是用來泡屍體的,是作為防腐劑來使用的。
“婉晴啊……你怎麽死了呢……我的乖乖肉哦……我的小心肝哦……”
“哪個渾蛋殺了我女兒啊……”
可能是環境和氣味發生了變化,沐母在走廊上開始鬼哭狼嚎,突然變得像個失心瘋。
劉子明喉嚨一陣緊縮,他有點後悔讓他們二人來確認死者的身份。
他忒殘忍了!不過,這是偵破案情的必要流程,辦案規矩定了,一般不輕易改變。
想起死者的大腸,他作為一名老警察看了都想吐。還有死者那雙死不瞑目的大眼睛,他當時嚇得汗毛倒豎。
劉子明不禁擔心起這對失獨的可憐父母!
“咚咚咚——”
劉子明的手在門上輕叩了三聲,聽見了嚴勇的回應。“進來!”
推開門,嚴勇依舊背對著他們,好像在觀察什麽。
“嚴勇,我把死者的父母帶過來了,他們需要確認一下死者的身份!”
“建議別看!或者……就讓死者的父親來看一眼吧!這畫麵不適合女人看!”
言落,沐母卻像失心瘋一般跑到解剖台前。
看見屍塊的那一刻,她的臉色驟然煞白。
“一”
“二”
“三”
呂墨隻數了三聲,沐母癱軟在地上,再次暈厥。
“我就說嘛!這場麵不適合女性!
男性和女性的大腦在生物構造上確實在某些方麵不太一樣!”
劉子明這才回過神來,“沐父,你來確認一下死者的身份吧!看看是不是……”
話沒說完,沐父已經踉蹌地走近那張解剖台。
沐婉晴的人頭連著脖子切割得十分工整,四平八穩地立在解剖台上,像美術生畫室裏的雕塑蠟像。
沐父的身子顫顫巍巍,像患有帕金森病,全身不自主地抖動。
莊妍和方小可站在一旁偷偷抹眼淚,她倆都是沐婉晴的粉絲。
那麽漂亮的一個小姐姐死得這麽慘,她生前一定很疼吧!
解剖台上,除了人頭,還有一對慘白的斷手,血液失去了流動性,斷手已經變成了暗紫色。
除此以外,是一根大腸,人類的大腸包括盲腸、結腸和直腸。目測,大約有1.5米左右。
大腸的主要功能就是形成糞便,排除糞便。
嚴勇已經將死者的大腸切開了一個口子,裏麵滲透出了黃色的分泌物,不用解釋,那是人類的米田共。每個人都會生產的一種排泄物。
沐父像一名帕金森病患者,渾身發抖。
解剖台上的女人,即便死得可怕,她終歸是自己的女兒啊!
劉子明幾個人的眸光都停留在沐父的身上,隻見這位堅強的男人,眼神先是驚恐,現在已經慢慢轉為父愛般的慈祥。
他的手,一路顫顫巍巍,最後落在沐婉晴的頭上。
一個小細節,讓眾人一陣淚目。
沐婉晴的人頭是被凶手丟進河裏的,而河裏麵有大量的綠色水藻生物。
沐父的眸光停在他女兒的發間,將一片綠色的水藻輕輕地捏起,像是怕打擾了女兒工作一般,輕手輕腳。
“婉晴最愛漂亮了!她是我的驕傲!
我們祖上都是平民老百姓,沒想到我女兒有出息,成了一個大作家!
小小年紀,月收入幾十萬的稿費。
我女兒說,未來她會賺更多更多的錢,然後帶我和她媽媽去環遊世界。
女兒總說,世界那麽大,我想帶你們去看看!
警察同誌,我女兒很孝順的!”
言落,沐父竟然扯起笑意。
那一刻,所有人才知道,悲傷到一定的境界,隻有兩種反應。
一種是沐母這種外放型的方式,嘶吼、痛苦、暈厥。
另一隻是沐父這種內斂型的悲傷,甚至會怒極反笑,比第一種更誅心。
事已至此,一屋子的人都看明白了,死者沐婉晴的身份已經得到其父母的確認。
接下來的事情,就交給警方了!
……
審訊室內,沐婉晴的閨蜜林小暖正在接受劉子明的審訊。
呂墨和莊妍照常站在門外,靜靜地看著、聽著裏麵發生的一切。
“警察叔叔,婉晴她……她真的死了嗎?”
“是的!她死了!被凶手進行了分屍!
目前我們隻找到了沐婉晴女士的頭、大腸和兩隻手!”
林小暖和沐婉晴是小學、初中、高中,12年的同班同學,兩人是超級鐵的閨蜜。
兩人約定今天一起吃米其林大餐,再發一組九宮格燃爆她們朋友圈,順便慶祝一下,沐婉晴拿下了冷念丞。
眼下,得知沐婉晴死了,還被人碎屍,且屍身並沒有全部找到的消息,林小暖瞬間哭成了淚人。
喜歡追凶三十三天請大家收藏:()追凶三十三天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