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蘇知青你馬甲掉了1

字數:3718   加入書籤

A+A-


    “渣主,是否傳送劇情?”
    “傳送劇情~”
    這是70年代,原主是城裏的一名孤女,被寄養在自己的大伯家。
    原主大伯家一共有三個孩子,兩個男孩,一個女孩,原主是四個孩子之中是最小的。
    大堂哥二堂哥是雙胞胎,都是十三歲,堂姐十一歲。
    原主本應生活在雙職工的幸福家庭裏,父母都是廠裏的正式員工。
    因為一次廠裏員工操作失誤,導致了工廠發生了大型爆炸。
    原主的父母當時正在上班,所以也就沒有逃脫爆炸的厄命。
    爆炸期間員工隻有值班的幾個人,全部命喪在這場爆炸中。
    其中就包括了原主,當時的她也就年僅十歲,正在上小學的她還不知道以後要如何生活。
    因為是在在職期間死亡的,工廠最後也對死亡人員的家庭做出了補償。
    每個人得到了一萬元的補償,雖然一萬元在現在感覺就是一部手機的錢,但是在當時的70年代,也是一筆不小的巨款。
    因為是父母雙亡,原主得到了工廠的兩萬塊補償,又看她是因此沒有了父母撫養,廠長又向上級申請,多給了她五千。
    所以當時的原主也算是手握巨款的小富婆一枚。
    但是原主的年齡還小,隻能寄養在親戚家。
    這時聞訊趕來的大伯說他可以撫養原主後,原主還以為她的大伯是真的想要照顧她。
    其實在當時大部分人的心裏,想的都是不過是因為原主手裏有錢。
    不然就原主那喜歡斤斤計較,眼裏隻有錢的大伯娘又怎麽會同意把她帶回家。
    無非不還是,有錢能使鬼推磨嗎!
    但是不管人的心裏是怎麽想的,但是原主確實是要被帶走的。
    畢竟年齡還小的她,也不可能自己照顧自己。
    而且都知道她手裏有錢,到時也可能會有歪心思的人給她害了也是說不準的事。
    跟著大伯回家的原主,在大伯娘不放心她一個孩子手裏握著這麽多錢不安全為由,把原主的兩萬五千塊錢全部收入了自己的囊中。
    雖然拿到了這麽多錢,但是愛算計的大伯娘也不想家裏多一個吃白飯的。
    所以在錢交出去以後,原主白天上學,放學回來就要承包所有的家務活。
    本就重男輕女的家庭,原本還有原主的堂姐在家裏幹活。
    自從原主來了以後,就連沒有過什麽待遇的堂姐都要比她活的滋潤。
    而且原主父母的補償金也都被大伯娘以幫她收著,就私下拿出來給自家兩個兒子吃喝玩樂。
    原主大伯家的孩子就是兩個皇子,一個不受待見,但是卻是親生的公主。
    而原主呢?
    則是那個有苦說不出,都不知道該找誰告狀,每天吃不飽,還要幹很多活的丫鬟。
    若不是害怕外人真的舉報自家虐待原主,恐怕就連學校,原主都不能去了。
    今年的原主高中畢業,也就剛好滿十七周歲。
    原主在自己大伯家生活了七年,每天挨打受罵比吃飯都多。
    讓一個擁有十年的幸福人生的原主,活脫脫變成了外表懦弱,內心陰暗的姑娘。
    也是原主剛滿十七周歲的這一年,因為蘇家這一年要出一個知識分子下鄉,剛好條件足夠的原主就被報了名。
    原主的大伯娘前兩年就已經把原主的堂姐送到鄉下去做知青了,其實是舍不得堂哥而已。
    大伯娘想的原本是把原主送走,但是因為未滿十七周歲是不允許的,隻能就讓堂姐去了。
    而這次萬事俱備,就連東風都有了,原主不得不去下鄉當知青。
    “上山下鄉”一詞始於195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關於《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修正草案)》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這個概念,這也成了知青上山下鄉開始的標誌。
    真正意義上的上山下鄉始於1955年,為了緩解城市就業壓力),這年的8月9日,北京青年楊華、李秉衡等人向共青團北京市委提出到邊疆區墾荒,11月份獲得北京市團委的批準與鼓勵,隨後引起城市知識青年到農村和邊疆墾荒的熱潮,毛主席發出“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到那裏是可以大有作為的”,“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中國政府組織大量城市“知識青年”離開城市,在農村定居和勞動的群眾路線運動。
    農場知青每月能拿到三十多元的固定工資,衣食無憂。
    雖然遠離家鄉,勞動條件艱苦,但基本生活得以保障。
    從1972年開始,大部分農場知青通過各種途徑如病退、困退、上學、轉插、調動)離開農場。
    然而,仍有約20至40的人直到1978年大批返城才開始離開農場。
    其中一些人已在農場結婚生子,全家一起返城。
    知青間結婚的夫婦,雙方都可以帶著孩子一同回城,享受家庭的幸福。
    與當地居民結婚的知青,隻有本人可以回城,另一方及孩子則不能隨行。
    如果本人是男性知青,隻能獨自回城,而配偶和子女需留下。
    相反,如果是女性知青,本人可以離開,並且可以選擇帶孩子回城,而男方則必須留下。
    國家實行的是計劃經濟政策,城市和農村之間的人口流動受到嚴格限製。
    知青下鄉是一項國家政策,因此知青回城也需要符合國家的規定和政策,戶口是控製人口流動的主要手段。
    知青下鄉後,戶口也隨之遷到了農村,想要回城,需要重新辦理戶口手續,這需要時間和程序。
    部分知青無法返城的主要原因包括政策限製、城市就業壓力、戶籍製度約束以及個人婚姻狀況等曆史性因素。
    具體而言,1978年後雖然國家逐步放開返城政策,但受政策執行差異、城市承載力不足及製度性障礙影響,仍有知青因政策限製、戶籍轉換困難、婚姻家庭牽絆等原因滯留農村。
    喜歡快穿女主大人求別撩請大家收藏:()快穿女主大人求別撩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