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歲舉孝廉

字數:4619   加入書籤

A+A-


    張新提筆寫了封信給顧雍,命他將那些大戶全部處斬,再給管見一條小船,讓他去召集舊部。
    管見去後沒多久,太史慈就來了。
    張新大喜出迎。
    太史慈今年二十一歲,身長七尺七寸,大概一米七七左右。
    曆史上記載他美須髯,猿臂善射,是個神箭手。
    現在的太史慈還年輕,遠算不上美須髯。
    但一臉絡腮胡已經初見端倪。
    太史慈原來在本郡擔任奏曹史,負責郡府給朝廷上書那一塊。
    今年年初,東萊太守與青州刺史有糾紛,是非曲直不好判斷,而朝廷判決這種案件,一般情況下會偏袒先把奏表送來的那一方。
    青州刺史的奏表先送了出去,東萊太守害怕落後不利,於是便在郡府中詢問有誰可以作為使者,最終選了太史慈。
    太史慈領命後,日夜兼程,趕在州吏之前來到雒陽,在宮門外把人截住。
    找到州吏後,太史慈問他:“你也是來上奏的嗎?”
    州吏說:“是。”
    太史慈又問他:“你的奏表何在?”
    州吏說:“在車上。”
    太史慈說:“你確定你的奏表沒有錯誤嗎?能不能拿來給我看一下。”
    州吏不知他是東萊太守派來的人,還以為是京城的官員,於是將奏表拿給他看。
    太史慈早就懷揣短刀,做好準備,一拿過奏表就將其毀壞了。
    州吏大呼,但太史慈卻對他說道:“我毀壞奏表固然有罪,但你如果不把奏表拿給我看,我也毀壞不了,所以你也有罪!”
    在太史慈的一番忽悠下,州吏心懼,和他一起出雒陽逃跑了。
    結果太史慈裝模作樣的在城外繞了一圈,又回到雒陽,將東萊太守的奏章上奏給了朝廷。
    等到青州刺史得知消息,再派人來朝廷上奏時,有關部門已經結案,不再聽他辯白了。
    太史慈由此知名州郡。
    不過他雖揚了名,卻也得罪了刺史,因為害怕報複,便從東萊乘船出海,來到遼東避禍。
    漢末時期,民間早有海船聯通遼東,航線大概是從後世的煙台出發,經過列島群島,抵達大連旅順。
    包括後來的管寧避禍遼東,也是走的這條航線。
    旅順那一塊,現在歸屬遼東郡遝氏縣管轄,張新派人去找太史慈,也是去的那邊。
    “你便是毀表護主的太史子義?”張新看著他笑道。
    “區區薄名,不曾想竟能入得君侯之耳。”
    太史慈一笑,躬身行禮道:“東萊太史慈,拜見武鄉侯。”
    這便是大破鮮卑的武鄉侯麽?
    太史慈看著張新,眼中有著一絲好奇。
    年初六十名鮮卑大人進京請罪,聲勢浩大,現在都過去半年了,他自然早已得知消息。
    當時他還感歎,大丈夫當如武鄉侯,提三尺之劍,立不世之功,對張新萬分欽佩,恨不能與之相見。
    結果沒想到,他才剛到遝氏沒幾天,就被張新的郡吏給找到了。
    客套完畢,張新將人請進正堂,分賓主坐好。
    太史慈開口問道:“敢問君侯麾下可是有一支船隊?”
    “子義因何有此一問?”張新一愣。
    太史慈的智商有這麽高嗎?
    才剛到漁陽,屁股還沒坐熱,就能猜到我請他來統領水軍?
    不應該啊......臥槽!這貨該不會也是穿越的吧?
    正在張新胡思亂想時,太史慈說道:“慈毀表護主,距今不過兩月時間,漁陽距青州足有數千裏之遙。”
    “若非君侯有一支船隊連通青州,如何能在這麽短的時間內,不僅獲悉慈所為之事,還能獲悉慈出海避禍,派人到遝氏來尋?”
    原來是這樣。
    張新恍然。
    這波太史慈是屬於歪打正著了。
    “子義敏銳。”
    張新也不廢話,便將自己想讓太史慈統領水軍的事情說了一下。
    太史慈聞言為難道:“慈雖自幼在海邊長大,頗熟水性,然水軍與水性不可混為一談,怕負了君侯所托。”
    張新將北海賊的事情說了一下,鼓勵道:“漁陽水軍皆是久經風浪之人,子義若有不懂之處,可以去問管見。”
    “守泉州令顧雍乃是江東人,亦熟悉水軍,我也會令他輔佐於你,子義可試統之。”
    太史慈沒想到張新把一切都給他準備好了,心中十分感動,連忙大禮參拜。
    “既如此,慈願為君侯效死!”
    張新大喜,當即征辟太史慈為橫江從事,安排禮賢下士三件套。
    又過了幾日,管見帶著人回來了。
    張新從這些海賊中選出八百精壯編成水軍,餘者登記造冊,丟去新城讓張牛角帶著屯田。
    隨後又從黃巾舊部中找了兩百個會水的,安插進去控製軍隊,湊夠一千人。
    最後,張新任命太史慈為主將,管見為副將,顧雍為監軍,就在泉州訓練水軍。
    這支水軍,自然不可能以郡府的名義成軍,因此張新把他掛在鮮於氏的名下,當做是水上護衛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鮮於輔欣然同意。
    因為,張新準備給他舉孝廉了。
    去年他這個漁陽太守的前麵有個領字,沒有舉孝廉的權力,但今年可以了。
    郡國歲舉孝廉,凡口滿二十萬以上者,歲舉一人。
    漁陽如今的人口大概五十多萬,不到六十萬,因此張新可以舉兩個孝廉。
    自他來漁陽後,治郡之事多賴鮮於氏,去年擊鮮卑之時,鮮於銀守城亦有功,該給鮮於氏一個孝廉。
    於是張新詢問他們,今年的這個孝廉,你們兩兄弟誰要?
    二人一番商討過後,決定給鮮於輔。
    另外一個孝廉的名額,張新打算給陳鬆。
    當初他入漁陽,郡府吏員大多逃走,隻有陳鬆心念百姓,怕誤了春耕,沒有走。
    這樣的好官,該給他一個孝廉。
    漢時舉孝廉,不是把名字報上去就完事的,朝廷還會組織一場考核。
    若是被舉之人不能通過,不僅這個孝廉身份會被取消,就連舉主也會受到牽連。
    鮮於輔久任功曹,自不必說。
    陳鬆的才學不算上佳,但也達到了及格線,問題不大。
    張新決定暫時不說,到時候給陳鬆一個驚喜。
    隨著秋收臨近,來郡府拜訪張新的本地大族也越來越多。
    他們都想為自家子弟求一個孝廉。
    不過張新的心中早有人選,自然一一婉拒。
    正在張新準備公布孝廉人選之時,郡吏來報。
    張舉來了。
    喜歡三國:重生黃巾,我開局殺了劉備請大家收藏:()三國:重生黃巾,我開局殺了劉備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