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宣威侯出兵兗州
字數:10569 加入書籤
張新曾經以為,自己幫孫堅取了兗州,就可以避免他在峴山被黃祖射死的命運。
可沒想到......
孫堅還是死了。
一樣的單騎冒進,一樣的萬箭穿心。
甚至就連時間、死法,都一模一樣。
“孫文台,你這匹夫!”
張新站起身來,破口大罵,“濟水相見之時,我曾千叮嚀萬囑咐,讓你莫要衝殺在前!”
“你輕身冒進,死不足惜,然德謀何辜,兗州將士何辜?”
“一將無能,累死三軍!”
“你這一死,置隨你征戰的將士於何地?置妻兒家小於何地?又置我於何地?”
張新嘴上罵得雖然難聽,但淚水還是不自覺的湧了出來。
穿越至今十載,他身邊能夠稱得上是朋友的,也就隻有一個半。
孫堅是一個。
另外半個是那小黑胖子。
孫堅戰沒,從此以後,他再也不會有能真心相交的朋友了。
張新罵了一會,最後長歎一聲。
“噫......”
終究是性格決定命運。
他做了那麽多,卻還是改變不了。
徐琨痛哭,不斷叩首,請求張新出兵。
“琨琨。”
張新上前將徐琨扶起,見他額頭已經破皮流血,又歎一聲。
“你遠道而來辛苦,先下去休息吧,我這就召集麾下商議出兵之事。”
兵,是一定要出的。
別人不知道的事,張新卻是知道。
王允活不長了。
從最近這段時間長安眼線送來的消息看,他給王允寫的那封信,根本沒有起到什麽作用。
王允依舊日漸驕狂,剛愎自用,不肯赦免西涼兵。
李傕、郭汜、賈詡這些主要演員都在,曆史重演就在眼前。
曆史上,李傕等人是在六月初一攻破的長安。
今天,六月初四。
搞不好王允已經死了,隻是消息還沒傳到鄴城而已。
長安一亂,張新肯定是要出兵西進,迎回大侄子的。
天子這張牌,越早拿到手,威力越大。
可孫堅卻整了這麽一出。
這一下,張新的部署全都被他給打亂了。
在這個關口,若是讓袁術占據兗州,他根本沒法出兵勤王。
正常諸侯打下一州之地,最先做的事一定是休養生息,安撫人心。
沒個一兩年的時間,基本不可能對外擴張。
可袁術不一樣。
在他的眼裏,百姓就是用來搜刮的,士族就該給他老袁家打工。
天經地義。
再加上他有稱帝的‘前科’,也不太可能用大義束縛。
張新若是對他置之不理,強行出兵勤王,估摸著前腳剛走,後腳袁術就會調集兗州所有的資源,來打冀州。
袁術這人就像條狗一樣。
哪裏有肉,他聞著味兒,就會撲上來咬一口。
得狠狠地給一巴掌,他才會夾著尾巴逃跑,再也不敢招惹你。
曆史上他先咬劉表,想要奪取荊州。
結果在襄陽被黃祖抽了一巴掌,折了孫堅。
然後他就聯合了公孫瓚,想和袁紹爭青州,又被袁紹一巴掌扇了回去。
袁術不死心,再去兗州搞事。
這次更慘,曹操的一巴掌,直接把他從兗州扇到揚州去了。
這樣的一個人若是放在身邊,遲早是要搞事的。
與其等他做大了再打,倒不如趁他現在立足未穩,一巴掌給他扇回去,方能一勞永逸。
“多謝君侯,多謝君侯......”
徐琨哭著道謝,心中感動。
此時的孫家窮途末路,其實已經不能再給張新帶來什麽好處了。
可張新聽聞孫堅戰死,兗州危急,依舊二話不說,就應下了出兵一事。
“君侯的恩情還不完啊......”
徐琨在州吏的指引下,來到休息之所,心中感慨。
“君侯。”
徐琨走後,一旁的荀攸開口問道:“你真要出兵兗州麽?”
張新抹了一把眼淚,點頭道:“袁公路驕奢淫逸,窮兵黷武,若不將其逐走,冀州如何安定?”
荀攸聞言微微頷首。
若是張新出於這個考量,那還說得過去。
他最怕的就是張新意氣用事,為了報仇而出兵。
“來人。”
張新開口喊道:“召公與、元圖前來議事。”
沒過多久,沮授、逄紀二人來到。
張新請二人入座。
逄紀的心裏有些忐忑。
自入張新麾下之後,他還是第一次正式參與議事呢。
同時他也有些高興。
這場議事除了他以外,參與的就隻有荀攸、沮授二人。
荀攸是什麽身份?
張新的軍師,一路跟隨而來的元老。
沮授則是冀州百官之首。
能與他們二人並列,說明明公還是很看重自己的嘛......
張新將兗州之事說了一遍。
“都說說吧,這場仗該怎麽打?”
沮授開口問道:“不知明公此戰是欲吞並兗州,還是逐走袁術就夠了?”
徐琨是在張新回來之前到的鄴城。
兗州之事,沮授、逄紀等人比張新要早一些時間知道。
孫堅戰死的影響極大,他們心中早已思考過了對策。
沮授其實是不想在這個時候對外用兵的。
冀州剛剛經曆一場大戰,被韓馥破壞的民生還沒恢複,軍隊的裁撤還沒完成,百萬黑山黃巾還沒安置完,實在是不具備出兵的客觀條件。
但袁術占據兗州,確實會對冀州造成威脅。
以沮授的見識,自然不會看不到這一點。
再加上張新問的是該怎麽打,而不是該不該打,因此他也隻能盡力謀劃。
“逐走袁術即可。”
張新定下戰略目標。
冀州還沒徹底消化,若再拿下兗州,將會極大牽扯他的精力,不利於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基本戰略。
張新的心中一直有著一個構思。
那就是以科舉製代替察舉製,打通底層人民的上升通道。
想要做到這一點,前提是得迎回劉協。
必須要有天子在手,他才能名正言順的變法。
至於普及教育,以及和士族博弈花費的時間,那都是後麵的事。
沒有天子支持,士族又豈會坐視自己去動他們的蛋糕?
對於別的諸侯來說,現階段或許是一州之地更為重要。
可對於張新來說,必須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最重要!
大漢之疾,不在天下大亂,而在製度腐朽。
如不變法,恐怕依舊難改五胡亂華的結局。
“若隻是逐走袁術,那倒簡單。”
沮授聞言鬆了一口氣,“袁術收降孫堅部眾,其麾下之眾如今已達十餘萬之巨,日費甚多。”
“袁軍糧草多賴南陽、汝南二郡供應,明公隻需遣輕騎南下,斷其糧道即可。”
“自討董以來,兗州數經戰事,亦是殘破。”
“單靠潁川、陳留、濟陰三郡,根本無法長時間供應大軍。”
“時間一長,袁術糧草不濟,自然退走。”
兗州八郡,目前響應袁術的隻有兩郡。
東郡不僅緊鄰魏郡,還與平原接壤。
孫堅為了向張新示好,委派了他的小舅子吳景擔任東郡太守。
吳景自然不可能去響應袁術。
至於濟北、東平、泰山三個郡國,都在昌邑所在的山陽郡東邊,暫時還在觀望。
“公與之言,甚為穩妥。”
荀攸點頭表示讚同。
派遣騎兵出擊,一來不會陷入正麵作戰,導致巨大傷亡。
二來劫下糧草,騎兵可以直接就食,對後勤的要求也不高,能以最低限度的消耗達成戰略目標。
“斷糧......”
張新令人取來地圖,看著豫州和南陽等地,隨後搖了搖頭。
“袁術剛得大勝,繳獲糧草輜重無數,我軍騎兵即使出擊,恐怕無有數月之功,難以令他退兵。”
“時間太久了,公與可有速勝之策?”
他取冀州,隻打了不到十天。
眼下士卒士氣高昂,體力充沛,自然能夠出擊。
可若是讓騎兵在豫州南陽一帶耗上幾個月,到時候就成疲兵了。
李郭之亂初期,長安朝廷有董卓留下的遺產,有數萬精銳的大軍,實力十分強勁,並不亞於現在的他。
然而二人並無治理之才,短短兩三年間,便花光了董卓的所有遺產,還將關中搞得殘破不堪。
甚至就連天子和百官公卿,都得靠摘桑葚充饑。
天子尚且如此,更別提普通百姓了。
史書上對此的記載隻有短短八個字。
人相食啖,白骨委積。
張新想要的,是現在這個還算富足的關中。
隻要能保住關中的元氣,未來無論是收複涼州,還是南下取蜀,都很方便。
若是關中變得殘破,就隻能從河北調糧,損耗實在是太大了。
張新原本想的是,用幾個月的時間穩定冀州,待秋收之後起兵勤王,盡量在明年春耕之前拿下關中,組織百姓恢複生產。
若將騎兵陷在袁術後方這個泥潭,他拿什麽去對陣李傕郭汜的西涼鐵騎?
到那時,他就隻能眼睜睜的看著二人禍害關中了。
“數月時間還久?”
沮授聞言一愣,開口道:“明公,眼下隻有此策最為穩妥。”
“若明公想用更短的時間逐走袁術,那就隻能盡起大軍,渡河與其決戰。”
“如此一來,且不說冀州還能不能負擔得起,單論風險,也是極大!”
袁術可不是韓馥。
韓馥膽小,被張新突襲一下,就嚇得投降了。
可袁術向來是以膽大包天聞名的。
否則當初他也不敢領兵直接在南宮放火。
以袁術那般不恤臣民的性格,不將他打個頭破血流,他是不會退兵的。
袁術兵多,張新想要擊敗他,就必須盡起冀州精銳。
如此一來,且不說耗費的時間會不會比斷糧道短。
冀州的民生你還要不要恢複了?
“是啊是啊。”
荀攸附和道:“君侯,公與之言有理啊。”
“騎兵斷糧,確實最為穩妥。”
“諸位再想想,給我想個既能在短時間內擊退袁術,又不過分耗費冀州民力的計策來。”
張新不管,既要又要,直接將難題拋給了荀攸等人。
軍師不就是幹這個的麽?
“啊這......”
沮授、荀攸二人無語。
但主公都發話了,他們作為臣下,也隻能絞盡腦汁,苦思對策。
“明公。”
這時逄紀開口道:“紀有一策,或能解明公之難。”
“哦?”
張新眼睛一亮,“元圖有何妙策?快快說來!”
“明公出兵冀州之前,袁......”
逄紀突然哽住。
“袁公。”
張新微微一笑,化解了逄紀的尷尬。
逄紀臉上露出一絲感激,繼續說道:“袁公曾寫信給袁術,向他請援,而袁術卻以想取荊州為由拒絕。”
“袁術早有覬覦荊州之心,而劉表身為荊州刺史,想來心裏也是想要收回南陽的,隻是礙於袁術兵多,不敢動手罷了。”
“二人之間早已有隙,明公可修書一封,請劉表出兵,進擊南陽。”
“如今袁術北上兗州,南陽空虛,劉表必欣然應允!”
逄紀微微一笑,“後方有失,無論袁術願或不願,他都隻能退兵!”
“中啊!”
張新大喜。
逄紀的這條計策確實不錯。
曹操如今就在蔡瑁麾下。
以二人在討董時結下的交情,寫封信給他,讓他幫忙說服蔡瑁並不困難。
劉表到了荊州之後,為了得到當地大族的支持,便娶了蔡瑁之妹為後妻。
隻要說服了蔡瑁,那就基本等同於說服了劉表。
再者說了,收回南陽對劉表來說,確實是件大好事。
張新想不到劉表拒絕的理由。
算算時間,使者從鄴城到襄陽,再到劉表出兵,袁術得到消息......
短則月餘,長則兩月,袁術必然退兵!
此計可行!
“元圖此策甚好。”
沮授、荀攸二人也表示了讚同。
張新拍板決定,立即寫了兩封書信派人送去荊州。
一封送曹操,一封送劉表。
隨後張新下令,讓鄴城附近所有的騎兵立刻開始集結。
想要讓袁術盡快退兵,隻行一條計策怎麽能夠?
做完這一切,張新又讓人把楊鳳召了過來。
“明公召楊鳳過來做什麽?”沮授有些疑惑的問道。
“自然是讓他領著黑山黃巾南下。”
張新解釋了一下。
如今黑山黃巾大部已經開始遷往青州授田,鄴城附近大約還有五萬多戶,二十幾萬人。
田豐還沒回來,張新暫時也沒辦法給他們授田。
二十多萬人就這麽吃著閑飯。
因此張新打算讓他們到黃河邊上去湊個數,嚇一嚇袁術。
左右從鄴城到黎陽也就百餘裏,這麽點路問題不大。
如此一來,既有劉表出兵襲擊袁術之後,又有他的騎兵去斷糧道。
再加上黑山黃巾做出一副渡河決戰的態勢。
三管齊下,不愁他袁術不退兵。
“明公此策倒是可行。”
沮授點點頭,又疑慮道:“隻是如此一來,協調各部的主將怕是不好選。”
楊鳳是黑山黃巾。
而張新的騎兵之中,什麽出身都有。
西涼兵、雒陽北軍、幽州兵......
還有跟著韓馥一起投降的,於夫羅的匈奴騎兵。
成分太複雜了。
“找什麽大將?”
張新站起身來。
“我親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