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 朝會(中)

字數:5550   加入書籤

A+A-


    “諸位愛卿平身吧。”
    劉協雙手虛托。
    “謝陛下。”
    百官起身。
    張讓見流程走完,開口喊道:“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百官的眼睛齊刷刷的看到張新身上。
    張新從袖中掏出一卷竹簡。
    “臣張新有本奏。”
    “大將軍請講。”劉協連忙說道。
    “三輔之地,久經戰亂......”
    張新打開竹簡,巴拉巴拉。
    奏疏很冗長,但簡單來說,眼下有幾件要緊的事需要馬上去辦。
    一、關中各郡縣長吏若有空缺者,朝廷需要及時填補。
    二、招徠流民回鄉,重新統計戶籍,丈量土地,準備明年春耕。
    三、董卓遷都時,曾遷河南百姓入關中,導致數百裏河南之地荒無人煙。
    如今關中已定,該把這些人口重新遷回去,充實河南了。
    眼下距離春耕隻有三個多月的時間,這三件事又都很要緊。
    所以張新提議,今年過年不放假,百官全部加班。
    “諸位愛卿都議一議吧。”
    劉協聽完之後說了一句,隨後便神遊天外,想著今天下朝之後該玩些什麽。
    反正他現在年幼,無法親政,這些事和他也沒有什麽關係。
    百官各抒己見。
    首先便是各地官員。
    張新舉薦了三人,以賈詡為京兆尹,段煨為弘農太守,戲忠為河東太守。
    京兆之地,都城所在,其重要性不必多言。
    弘農掌握崤函古道,是從雒陽進軍長安的主要通道。
    河東則是由於軹關陘的原因,也是一個戰略要地。
    張新掌握了這三郡,就相當於掌握了隨時進出關中的通道。
    因此這三個郡必須要用自己人。
    賈詡給後人的形象,一直都是一個老毒物。
    可實際上,李傕掌權時,長安朝廷全靠賈詡周旋,才能勉強維持穩定。
    因此他在朝廷裏的名聲很好。
    他出任京兆尹,百官無人反對。
    段煨雖是西涼軍,但他屯駐華陰之時,約束軍紀,與民休息,名聲也很不錯。
    他做弘農太守,也沒什麽人反對。
    然而......
    “大將軍,戲忠何人?”
    有官員開口問道:“是何地名士?我等為何沒有聽說過。”
    張新將戲忠的來曆說了一下。
    “戲忠此人,軍政雙全。”
    “如今匈奴、鮮卑肆掠,並州之地大部已非朝廷所有。”
    “河東勾連並州,乃長安東北之屏障,非如此全才不可鎮守。”
    百官聞言有的點頭,有的依舊麵帶疑慮之色。
    戲忠,一介無名小卒,他真有做太守的能力麽?
    “大將軍欲任人唯親乎?”
    朱儁表示不服,“聽大將軍先前之言,戲忠隻是在你麾下做了幾個月從事而已,並無其他履曆。”
    “如此戰略要地,大將軍不交給有才有德之人鎮守,反而交給親信,如何服眾?”
    “舉賢不避親,太尉是覺得我沒有識人之明麽?”
    張新淡淡懟了回去。
    朱儁一下就沒話說了。
    張新若沒有識人之明,如何能做出如今這番功績?
    “陛下。”
    張新看向劉協,躬身一禮。
    “臣願為戲忠作保。”
    朱儁看向淳於嘉。
    兄弟,說句話。
    淳於嘉想了想,沒有開口。
    反正人是張新舉薦上來的,將來若是出了事,也是張新擔責。
    他操這份心幹啥?
    張新新官上任,第一件事他就出言反對,那不是明擺著得罪人家麽?
    “一會兒玩啥呢......”
    劉協怔怔出神。
    “陛下?”
    張新又喚了一聲。
    “陛下。”
    張讓見狀趕緊提醒。
    “哦?”
    劉協回過神來。
    “那就依姑父......依大將軍之言。”
    朱儁很氣,但又沒有辦法。
    論官位,張新是大將軍,位在三公上。
    論權力,張新是錄尚書事,而他隻是參錄。
    淳於嘉不幫他說話,他是反對不動的。
    接下來的左馮翊、右扶風與河南尹這三個郡的主官,張新就沒有再推薦人了。
    自己吃了肉,也該給別人喝點湯。
    除去三個郡的長吏,還有各縣令長的空缺。
    百官紛紛開始推薦人選。
    張新在一旁靜靜聆聽,隻要不是太過分的,他基本點頭答應。
    負責朝會記錄的官員手中毛筆寫到冒煙,記下一長串名單。
    足足過了兩個時辰,天色大亮,百官才敲定了各郡縣的主官。
    接著就是招徠流民,丈量土地之事。
    這個就沒什麽好議的了。
    具體事務,都有各郡縣的主官去辦,朝廷唯一要做的,就是開倉放糧,賑濟災民,借貸糧種,協助恢複春耕。
    這事有大司農去辦。
    眼下長安糧草充足,拿出一部分來恢複民生,綽綽有餘。
    最後是回遷河南百姓。
    這個讓新任的河南尹和其他太守協調就行。
    至於過年加班?
    張新一句‘我都沒休息,你們憑啥休息’,就把提出異議的官員懟了回去。
    “你沒祖墳可祭,我們家可有啊......”
    百官心裏罵罵咧咧,卻又不敢反對。
    劉協見張新的奏表議完,按照慣例問了一句。
    “眾愛卿可還有本奏?”
    百官看向淳於嘉。
    司空,掌水土。
    換句話說,就是土木佬的頭頭。
    關中民生凋敝,顯然沒有什麽基建能搞。
    淳於嘉無事可奏。
    蔡邕也一樣。
    民生尚未恢複,何談教化?
    朱儁見他們都沒事,掏出一卷竹簡,站了出來。
    “臣朱儁有本奏。”
    “念吧。”
    劉協打了個哈欠。
    太尉,掌四方兵事功課。
    朱儁之事,在於裁撤西涼兵。
    現在張新手裏的大軍太多了。
    李郭內訌雖然戰死了一些,但槐裏還有許多馬騰麾下的降卒。
    再算上西涼f4的那些降卒,張新麾下目前在關中的兵力足有十八萬左右!
    這麽多人駐紮在長安邊上,對於劉協是個巨大的威脅。
    如果張新某一天突然不忠誠了,分分鍾就能把劉協拉下馬來,自己建國稱帝。
    這太可怕了......
    當然,朱儁畢竟活了五十多年,不會傻到直接和張新說,你手下的兵太多,威脅到皇帝了。
    而是以糧餉為由,說朝廷難以負擔,要求張新裁軍。
    劉協聽完朱儁的奏表以後,看向張新,眼中浮現出一絲期待。
    “大將軍以為如何?”
    百官也紛紛看向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