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字數:4067   加入書籤

A+A-


    1.
    一年後,孟氏集團正式宣布,旗下"永恒香"品牌推出全新“土地麵包係列”。這一係列麵包以全球不同地區的風土特色為賣點,完全采用當地農場直供小麥,結合精準發酵技術和適度工業化流程生產。
    新品發布會上,孟氏集團全球ceo李懷山站在台上,意氣風發地宣布了這一計劃:
    “我們用百年工業積累,還原土地的原生語言,為消費者提供真正‘腳踏實地’的味道。”
    他還特意提到,這一係列產品將從種植、收割到包裝的全過程引入可追溯係統,每塊麵包的包裝上,都會印有一段土地的故事——從小麥田的經緯度,到耕種農夫的姓名。
    與此同時,李懷山在演講的末尾,特意提到了幾個月前的盲品測試——那場擊敗孟氏“土地微生物麵包”和“技術複刻風味麵包”的“金穗麵包”:
    “要感謝那些堅持初心的麵包人,他們提醒我們,工業化需要學習的,不僅僅是效率,而是土地的真誠。”
    2.
    陳陽的麵包坊則正迎來一個新的挑戰。
    林鳶拿著一疊數據報表走了進來,"陳老板,這是今年國內外‘風土麵包節’的邀請函——14個,比去年多了兩倍。"
    "看來,‘土地’確實是未來的關鍵詞。"陳陽合上報告,起身走到窗邊,窗外是金黃的麥田。一陣風吹過,麥浪輕輕翻滾,遠處的村莊靜謐安詳。
    林鳶笑著補充:"對了,陳啟剛發來的消息,孟氏集團和聯合國糧農署聯合發起了‘土地麵包傳承計劃’,邀請他當項目顧問,說要用他的土法發酵技術推動全球鄉村經濟和麵包文化傳播。"
    "他呀,"陳陽笑了笑,"終於走上我當年的‘不歸路’,開始用匠人精神感動世界了。"
    林鳶挑了挑眉:"那你呢?‘金穗麵包’已經成了全球鄉村麵包的標杆,接下來有什麽動作嗎?"
    陳陽若有所思地走回到桌前,拿起一個剛烘焙好的麵包,說:"接下來......我想重新定義‘麵包’。不是用原料,不是用工藝,而是讓人知道,麵包本身,是一種關於土地、記憶,和未來的語言。"
    林鳶歪頭問:"什麽意思?"
    陳陽沒有回答,隻是將話筒裏林鳶和陳啟的討論聲放大,遠處,隱約傳來陳陽兒子稚嫩的聲音:“媽媽,什麽是麵包的故事?”女孩回答:“每一口麵包裏都有一片土地。”
    3.
    幾天後,陳陽應邀登上了一場國際食品文化大會的講台。他的演講題目是:"麵包:超越食物的文化信使"。
    麵對台下來自數十個國家的學者、麵包師和消費者,他慢慢開口:
    “我們總以為,食物的最終形態是味覺上的享受。但當我研究麵包超過20年,我發現,麵包真正的意義從來不在味道本身,而在它背後的故事。”
    他拿起一片金穗麵包,將它放在燈光下,展示那略帶裂紋的紋理,和微微泛黃的麥香外皮:
    “這,就是金穗麵包,它不是用技術複刻土壤的味道,而是用農人的雙手,將土地的呼吸揉進了麵團中。每一片小麥的形狀,都是太陽賦予它的痕跡。而它,承載的是人類與土地、與時間的對話。”
    台下,一位非洲麵包師突然站了起來,眼裏閃著淚光:“陳先生,你的演講讓我想起了自己小時候,幫奶奶做麵包的日子......那時候,每一塊麵包裏都有太陽的味道。”
    陳陽微笑著點頭:“真正的麵包,不是工業生產線的產品,而是一種可以連接過去與未來的信仰。”
    4.
    在非洲,一場“土地麵包節”正在舉行。
    這源於去年宋小麥的一次提議:將地方風土麵包作為文化交流的媒介,在不同國家推動土地故事的傳播。
    這一屆麵包節的組織者邀請了宋小麥、陳陽和陳啟三人,同時還有來自南美、法國、日本等各國的麵包師參與,主題是“麵包連接土地,而土地連接心靈”。
    某天晚上,陳啟獨自坐在篝火旁,手裏拿著一盤剛剛烤好的麵包。麵包的外皮帶著碳烤的焦香,而內裏柔軟,甚至能嚐得出一絲木頭與土壤混合的味道。
    這時,一位非洲老婦走到他身邊,用生澀的英語說:“這麵包,好像我們的‘ugai’。”東非一種玉米餅)
    陳啟愣了一下,隨即問:“為什麽覺得像呢?”
    老婦人笑著說:“因為這塊麵包,讓人感覺回到了土地。你父親說的對,土地能讓人回到初心。”
    5.
    同一時間,歐洲的一些媒體開始關注“土地信仰麵包”的異軍突起,尤其是“金穗麵包”如何用古老的手工技藝撼動了工業麵包的市場地位。
    英國《衛報》刊登了一篇標題為“麵包裏的靈魂之戰:機器複刻 vs. 手工真實”的報道,分析了工業化麵包技術為什麽突然在全球範圍內失去了一部分市場: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消費者正在尋找更多的情感聯結,他們不僅想吃‘麵包’,還想吃下土地與人的關係。”
    這篇報道特意提到了孟氏集團的李懷山,他由技術主導的複刻風土麵包在市場上大受歡迎,但也有人擔憂,工業化手法可能“模擬了土壤的味道,卻丟失了泥土的溫度”。
    而在文章的最後,作者特意配了一張照片——那是雲南某個村莊裏一位老人正在揉麵的場景。
    6.
    與此同時,全球土地麵包節的線上社群突然出現了熱議:
    法國消費者分享了他們用陳啟的技術製作的"地方酵母發酵麵包",並配文:"我仿佛嚐到了勃艮第的春天。"
    巴西的一位消費者上傳了她用"金穗方法"的麵包體驗:"這麵包太獨特了,每一口都能嚐到地球另一端的陽光。"
    最特別的是一條來自非洲的匿名帖子:"我奶奶曾說,我們的祖先靠土地吃飯,現在輪到我們用心吃飯。感謝金穗麵包,讓我重新理解了土地的恩賜。"
    這場由陳陽、李懷山和宋小麥共同推動的麵包運動,真正打開了土地與消費者心靈的大門。
    7.
    幾個月後,陳陽終於答應帶著妻兒回到家鄉——那個小小的村莊,也是"金穗麵包"的發源地。
    一天清晨,他站在村口,看著遠處金黃的麥浪在晨光中起伏,忽然聽到遠處傳來一個稚嫩的聲音,帶著鄉音喊道:
    "陳爺爺!陳爺爺!快來嚐嚐!"
    他轉過頭,看到孫子小土豆拿著一籃新鮮的麥穗麵包,跑向他。
    小土豆遞上籃子,笑得眼睛彎彎:"這是我跟爺爺學做的麵包,還烤焦了!"
    陳陽蹲下身,笑著接過籃子:"焦了也沒關係,這焦香味,隻有土地教得出來。"
    這一刻,他的臉上浮現出深深的滿足——他知道,“金穗麵包”不僅是一種味道,更是一種傳承。而這種傳承,才剛剛開始。
    喜歡星紋覺醒:從築基丹快遞開始請大家收藏:()星紋覺醒:從築基丹快遞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