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0章 姑蘇行
字數:3870 加入書籤
不過能不能用華夏的傳統樂器在金色大廳的舞台上一鳴驚人,就要看蘇雨接下來的表現了。
他們真的希望蘇雨可以拿出更多很好的曲子,來震撼全藍星,將華夏民樂發揚光大!
隨後,《姑蘇行》三個字出現在大屏幕上。
蘇雨將竹笛貼上唇邊,《姑蘇行》的旋律便如潺潺流水,從笛孔中緩緩淌出,將聽眾瞬間拽入那座千年古城的氤氳煙雨中。
這支由江先渭創作、經俞遜發大師演繹而聞名遐邇的笛子曲,在蘇雨的吹奏下,不再隻是音符的組合,而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江南漫遊,一幅靈動鮮活的水墨長卷。
樂曲以舒緩的引子開場,蘇雨的氣息仿若晨霧般輕柔。
低音區的音符被賦予綿長的尾音,仿佛姑蘇城的晨鍾暮鼓,在水麵上蕩開層層漣漪。
那細微的氣震音,恰似薄霧中搖曳的柳枝,若有若無,卻又真實可感。
這還是蘇雨第一次當眾吹奏竹笛!
之前根本就沒有人知道蘇雨還懂華夏的傳統樂器,而且水平還這麽的高!
還有,這首竹笛曲子的質量也太高了點吧。
哪怕是不懂音律的網友們,也能夠聽出曲子的優美!
這就是一首優秀作品最好的體現了。
而隨著笛音漸起,聽眾仿佛能看見東方既白,晨霧還未散盡,平江路的青石板上倒映著朦朧的天色,整個姑蘇城在這空靈的樂聲中慢慢蘇醒。
進入慢板部分,主旋律如江南女子手中的絲線,細膩而綿長。
蘇雨運用了大量的疊音、打音、顫音技巧,將每個音符雕琢得精致入微。
疊音讓旋律多了幾分俏皮靈動,恰似園林中跳躍的錦鯉;打音清脆利落,仿佛雨滴敲打在芭蕉葉上;顫音則如微風拂過湖麵,蕩起陣陣溫柔的漣漪。
他的吹奏強弱控製堪稱一絕,在演奏“6 5 3 2”這樣的樂句時,弱音處如私語呢喃,強音時又如心潮湧動,將江南人含蓄內斂又細膩豐富的情感詮釋得淋漓盡致。
而在這一段中,蘇雨的演奏與姑蘇城的景致完美交融。
笛聲悠揚,仿佛帶著聽眾漫步在拙政園的回廊間,亭台樓閣在眼前一一掠過;又似泛舟於護城河上,兩岸粉牆黛瓦的民居向後退去,垂柳輕拂水麵。
隨著旋律的推進,他的吹奏漸入佳境,情緒愈發飽滿,仿佛是從初見姑蘇的驚喜,逐漸沉澱為對這座城深厚的眷戀。
行板部分的出現,為樂曲增添了一絲靈動的氣息。
之後蘇雨加快了演奏的節奏,音符如珠落玉盤般歡快跳躍。
此時的笛聲,像是穿梭在七裏山塘街巷中的孩童,充滿活力與生機。
他運用吐音技巧,讓每個音符清晰而富有彈性,與慢板部分形成鮮明對比,展現出姑蘇城熱鬧繁華的一麵。
遊人如織的觀前街,琳琅滿目的小商品,此起彼伏的叫賣聲,都在這歡快的笛音中一一浮現。
然而,蘇雨並未讓這種歡快流於表麵,在快速的節奏中,依然保持著旋律的優雅與韻味,就如同姑蘇城即便熱鬧非凡,骨子裏卻始終透著江南水鄉的溫婉。
當樂曲臨近尾聲,旋律又回歸舒緩,蘇雨的吹奏漸弱漸遠。
他以綿長而悠遠的音符,為這場姑蘇之旅畫上句號。
當最後一個音符消散在空氣中,餘韻卻久久縈繞在聽眾心頭,仿佛是姑蘇城的身影,在暮色中漸漸模糊,卻又在記憶裏愈發清晰。
現場觀眾們之前的質疑全都消失無蹤,有的隻是激動的神色與震天的掌聲!
他們感覺蘇雨的《姑蘇行》不僅僅是一場聽覺的盛宴,更是一次心靈的旅行!
蘇雨用一支竹笛,將姑蘇城的千年曆史、人文風情、自然風光,都融入到這美妙的旋律之中。
仿佛每一個音符都飽含著他對江南的深情,每一段旋律都訴說著姑蘇城的故事。
當笛聲響起,我們仿佛能觸摸到古城牆斑駁的痕跡,聞到茉莉花茶淡雅的清香,看到煙雨朦朧中撐著油紙傘的姑娘。
讓無數人對江南、對姑蘇心生向往。
而竹笛這華夏的傳統樂器,也走入了藍星各國音樂愛好者與網友們的視野。
蘇雨在音樂會上弘揚傳統民樂的第一步,算是走穩了!
“這笛聲是蘸著太湖水汽吹的吧!每個音都帶著濕漉漉的江南味!絕了!”
“疊音打音聽得我雞皮疙瘩起成園林假山了!蘇雨吹的不是笛是水墨畫啊~!”
“行板一起我直接魂穿山塘街!這吐音跟小販吆喝似的活靈活現誰懂?這是一首神曲!”
“尾音消散時我突然懂了什麽叫"餘音繞梁"!現在滿腦子都是煙雨裏的烏篷船!畫麵感太強了!”
“......”
彈幕在瘋狂的湧現著,真的很難想象此時華夏網友們那激動的心情。
其實他們不知道的,一種叫做民族自豪感的情感,這一刻已經在他們的心底萌芽了。
而隨著蘇雨獨奏的一曲《姑蘇行》結束,第三天音樂會的基調也算是定下來了,今天是華夏民族樂器專場!
而一首經典中的經典笛子名篇的開場,也預示著這一場華夏民樂曲目的水準之高。
很快在現場觀眾與各國網友們的期待之中蘇雨下台,而第二位登台的人,同樣是古色古香的漢服裝扮,有熟悉此人的華夏網友們,已經在彈幕上打出了他的名字——張維。
這是藍星華夏最為知名的民樂大師之一,他精通的民樂有竹笛、洞簫、古箏、塤等等。
他同樣是一位作曲家,有多部華夏知名的民樂曲子流傳。
誰都沒有想到,蘇雨這一次竟然將這位大師請了過來,而且他手中拿著的是塤吧?
今天的第二首曲子是塤曲?
這種樂器很多的華夏網友們都叫不出來名字,就更不用說海外網友了。
所以當張大師手捧陶塤,吹奏的一瞬間,所有人都在屏氣凝神的聆聽。
而張大師所演奏的塤曲名為《楚歌》!
當《楚歌》那低沉而沙啞的音色如穿越時空的歎息出來的時候,瞬間將聽眾拽入楚漢相爭的血色黃昏!
塤特有的古樸質感,恰似從曆史塵埃中挖出的青銅編鍾,每個音符都裹著歲月的鏽跡,帶著無法言說的滄桑。
單音緩慢流淌,氣息在塤腔中震顫,似孤雁在暮色中哀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