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橋鞍雙鐙

字數:4457   加入書籤

A+A-


    “沒想到朱廷掾郡裏人頭那麽熟,借故支開了看馬的軍士,我才得以帶著騎兵脫身到此。”
    眾人聽完孫文宇的講述,得知郡裏剛拉走了炮,現在又想把這批戰馬扣下來,都恨得咬牙切齒。
    劉主簿更是毫不避諱,當著眾人的麵破口大罵郡守和王郡丞不是東西,不但不發救兵,還反過來又想趁火打劫。
    蒲榮等人雖然不敢明著罵郡守,但聽著劉新罵的過癮,心裏也挺覺得解氣。
    朱水成扭過頭四處東張西望,假意看東西,佯裝沒聽見。
    他這次連夜去郡裏搬救兵,碰了一鼻子灰,心裏也挺窩火,但好歹把孫文宇這個救星領回來了,也算立了個大功。
    眾人走到孫文宇所率騎兵的馬前,看著這些毛色光亮,神態矯健,高大威猛的匈奴馬,都忍不住讚歎。
    尤其是高橋馬鞍加雙邊馬鐙這一對組合,在這個時代絕對是屬於先進軍事技術。
    李曉明之前看史書記載,高橋馬鞍出現的早,在戰國末期就有了。
    在那個時期,每每入冬之時,不僅中原大地上的百姓饑寒交迫,草原上遊牧民族更是艱辛難熬。
    尤其是下了大雪,幹黃的牧草都被皚皚白雪壓在下麵,草原上的大雪能下到一人深,牲畜羊馬會被大批大批餓死。
    遊牧民族就靠著吃牲畜肉、喝牲畜奶、拿牲畜換糧食為生。
    如今牲畜沒有了,若是還不甘心餓死,那隻有去鄰居家裏吃便宜飯了。
    戰國時期,北方的遊牧民族,一到冬天斷糧難熬時。
    就隻好跨上戰馬、背上弓箭跑去與草原接壤的鄰居趙國家裏劫掠一番,然後揚長而去。
    那時遊牧民族的騎兵,配的已經就是這種高橋馬鞍。
    因為有這種高橋馬鞍的加持,胡人騎兵來去如風,趙國的騎兵因沒有這種馬鞍,根本追不上胡人。
    而且沒有馬鞍,騎手在馬背上很不穩定,拉弓射箭準頭也沒胡人精準。
    因此,趙國在對抗遊牧民族的侵擾時,屢屢吃虧。
    長期以來,趙國不堪其擾,後經趙武靈王進行了“胡服騎射”的改革,引進了胡人便於騎射的服裝,和高橋馬鞍技術。
    才終於扭轉頹勢,一舉將趙國邊境的遊牧民族,壓縮到了很遠的北方。
    此後,經過百年的發展,騎兵在秦、漢兩代逐漸成為主力軍。
    漢代騎兵力壓匈奴,是曆史上第一次:農耕民族騎著馬,追的草原匈奴滿天飛的時代。
    漢代騎兵,是曆朝曆代,對抗遊牧民族創造的輝煌戰果最多和榮譽感最高的騎兵。
    但是漢代的騎兵,仍然是單馬蹬,主要是為了上馬方便。
    而且當時的騎兵,主要武器是弓箭,單馬鐙配高橋鞍已經足夠讓騎兵解放雙手去射箭了。
    所以當時的騎兵,對雙邊馬蹬的穩定性和便於發力的優點感觸不深。
    等到後來,盔甲越來越精良,弓箭越來越破不了盔甲的防禦了。
    就需要騎兵持馬槊、大斧、鐵骨朵等重型兵器,借著戰馬的衝刺之力,去破甲殺敵。
    這個時候單馬鐙就已經滿足不了騎兵的需求了。
    騎兵必須雙腳都要站在馬蹬上,人馬合一,才能發揮出重兵器的威力,才能使出最大的力,去擊穿敵人的盔甲。
    孫文宇之所以表現的那麽厲害,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騎的馬本身就厲害,還有他的馬鞍和馬鐙的組合技術先進。
    雙邊馬鐙第一次出土,是在北魏貴族的墳墓裏。
    所以曆史學家均認為,雙邊馬鐙是南北朝時期的產物。
    但是今天卻讓李曉明開了眼界,居然在這個十六國時期,匈奴的座騎已經是高橋馬鞍加雙邊馬蹬的配置了。
    這種配置才真正能發揮出騎兵的戰力。
    也怪不得這個時代,漢民族打不贏羌族、匈奴、鮮卑、羯族中的任何一個民族。
    說不定人家都是高橋鞍雙馬蹬,隻有漢民族用的是單馬鐙。
    一名武藝高超的武士,配上高橋馬鞍和雙邊馬鐙。隻要人在馬上,身披鎧甲,一旦奔馳起來,即便上百步兵,都對他無可奈何。
    而且以前沒有馬鞍和馬蹬的時候,要想訓練成熟一名騎兵,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如果給戰馬配上高橋馬鞍和雙邊馬蹬這兩樣東西,大概率是人人上馬就會騎,想要練的騎術精通,也不再是困難事。
    李曉明看著孫文宇這批匈奴馬,心想,不知道能不能用一些高大的內地馬,跟這些良種草原馬配種,繁殖一批高大威猛的戰馬。
    若是有了源源不斷的良馬來源,無論是賣掉換錢,還是自己發展軍隊,那都是得天獨厚了。
    因為縣兵所騎乘的馬匹,都是矮小的川馬和中原地區用於農耕的雜馬,無論體型和奔跑速度都遠遠不如草原馬。
    今天在戰場上一對比,立刻就分出高下。
    李曉明想了一會兒,覺得這是後話話,眼下卻不是做這件事情的時候。
    眾人雖獲大勝,但接下來善後的事情也不少。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此戰官兵也戰死了兩百多人,傷了兩百多人,雖然傷亡遠低於黑苗人,但仍是不小的損失。
    死者要收殮安葬,撫恤後事,傷者也要醫治調養,關懷慰問。
    為避免瘟疫,就連敵人的屍體,也要集中在遠處,深埋厚葬。
    蒲榮先帶著人去查封了黑苗的府庫倉廩。
    意外的發現,黑苗族人盡管人口比陳家寨多很多,但糧食儲備居然不如陳家寨。
    糧倉裏隻有不到七、八十萬斤糧食,銅錢也隻有三千多貫。
    李曉明和劉新等人分析,估計大概率黑苗人認為漢複縣是搶奪成國的,不是安全之地,把大部分的糧食和銅錢都運回東晉祖地存放了。
    李曉明趴在蒲榮耳邊小聲道:“老蒲,別忘了咱們的那活。”
    蒲榮笑道:“太爺放心,我連夜帶人去幹活。”
    眾人勞累了一天,一直忙到深夜,精疲力盡,除了負責站崗警戒的士兵和蒲榮帶著幾十個心腹連夜幹活外。
    其他眾人都直接到城中黑苗人的空房子裏,抓緊時間睡覺休息了。
    一夜無話,第二天上午,李曉明和蒲榮等人,指揮官兵打掃戰場。
    官兵們都很仔細,他們埋葬敵兵屍體時,不顧汙穢,還把他們的衣服扒下來,準備事後漿洗幹淨,自己留用。
    要知道這時代,布匹很貴,是和銅錢一樣的硬通貨,大成國還好一些,因為有穩定的政權,銅錢有價值。
    同時期的北方,據說幾乎已經沒人再用銅錢,都是以物易物,糧食五穀和布匹才是硬通貨。
    打掃完戰場,眾人又指揮士兵,收攏黑苗遺留的船隻,以後李曉明打算縣衙自己組建商隊販鹽,這些船隻還且得用呢!
    李曉明正在看著劉新清點船隻數量,忽然一匹探馬快速奔來,馬上騎兵不等馬匹停穩就跳下來,向著幾個人一路小跑。
    有了這些天的經曆,李曉明看見探馬騎兵就發怵了,緊張的手都有些哆嗦。
    沒等騎兵開口,他就哭喪著臉著急問道:“又出什麽事了?”
    喜歡至暗時代:五胡十六國曆險記請大家收藏:()至暗時代:五胡十六國曆險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