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賈惜春
字數:18835 加入書籤
一、賈惜春的身世背景
1.家族淵源
在《紅樓夢》的宏大敘事中,賈家是一個極為顯赫的家族,其榮耀與權勢在當時的社會中堪稱首屈一指。賈家乃是金陵四大家族之一,“賈不假,白玉為堂金作馬”,這句俗諺生動地描繪出賈家的富貴奢華。其家族成員在朝廷中擔任要職,與皇室及其他權貴家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等諸多方麵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賈家分為榮國府和寧國府兩支,寧國府在家族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寧國公賈演是賈家的開創者之一,他跟隨皇帝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被封為寧國公,賜下府邸,開啟了寧國府的輝煌篇章。此後,寧國府世襲爵位,家族子弟在朝廷中也多有任職,延續著家族的榮耀。
寧國府不僅在政治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家族的財富和產業也十分龐大。府邸建築宏偉壯觀,庭院深深,亭台樓閣錯落有致,盡顯富貴氣象。府中的珍寶古玩、奇花異草數不勝數,生活奢華至極。家族還擁有大量的田產、商鋪和錢莊,經濟實力雄厚。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賈家也逐漸走向了興衰交替的曆程。家族內部的矛盾和紛爭日益加劇,子弟們逐漸沉迷於聲色犬馬,不思進取,家族的管理也日益混亂。在政治上,賈家雖然依然保持著一定的地位,但也麵臨著諸多挑戰和危機。外部的政治鬥爭和社會變革,使得賈家的處境愈發艱難。
盡管如此,寧國府在家族中的地位依然不可忽視。它作為賈家的重要分支,承載著家族的曆史和傳統,見證了家族的興衰榮辱。在這樣的家族背景下,賈惜春出生了,她的命運也與家族的興衰緊密相連。她在寧國府中成長,卻又在榮國府中度過了大部分時光,家族的榮耀與衰敗都在她的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她見證了家族的繁華與喧囂,也目睹了家族的衰落與淒涼,這些經曆對她的性格和人生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家庭環境
惜春的父親賈敬,是寧國公賈演的孫子,京營節度使世襲一等神威將軍賈代化的次子,且是丙辰科進士。這樣的出身和學識,本應讓他在家族和社會中有所作為,然而他卻一心癡迷於修道煉丹。在惜春母親早亡後,他更是心灰意冷,拋下家人,前往都外的玄真觀,將全部精力投入到燒丹煉汞之中,對家中事務不聞不問。他的這種行為,使得惜春自幼便缺失了父親的關愛和教導,在成長過程中缺乏來自父親的支持和引導。賈敬對惜春的忽視,讓惜春在情感上得不到應有的溫暖,這對她性格的形成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使她逐漸變得孤僻、冷漠。
惜春的母親在她出生不久後就離世了。從惜春與哥哥賈珍的年齡差推測,她的母親生育她時很可能已是高齡產婦。在古代有限的醫療條件下,高齡生產風險極大,惜春母親或許因此難產去世。母親的早逝,讓惜春在生命之初就失去了最親近的人,無法享受到母愛的嗬護。母愛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情感滋養,惜春的缺失使她的內心世界變得孤獨而脆弱,缺乏安全感。
惜春的哥哥賈珍,在父親賈敬離家修道後,繼承了寧國府的爵位。然而,他卻是個隻知尋歡作樂、道德敗壞之人。他整日沉迷於酒色,對家族事務疏於管理,導致寧國府內部混亂不堪。對於妹妹惜春,他並沒有盡到兄長的責任,缺乏對惜春的關愛和照顧。在惜春的成長過程中,賈珍沒有給予她應有的保護和支持,反而讓她看到了家族中醜惡的一麵。這種家庭環境讓惜春對親情感到失望,進一步加劇了她內心的孤獨和冷漠。
惜春的嫂子尤氏,是賈珍的繼室,且未曾生育。她在寧國府中雖然地位不低,但卻缺乏管理能力和主見。對於惜春的教養問題,她毫無經驗,也沒有給予惜春足夠的關注和引導。在家庭中,尤氏更多地是順從賈珍的意願,對於惜春所麵臨的問題和困境,她往往選擇視而不見。尤氏的這種態度,讓惜春在家庭中得不到應有的關懷和幫助,使她在成長過程中更加孤立無援。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惜春的性格逐漸變得孤僻冷漠。她在情感上得不到家人的關愛和支持,在生活中也缺乏應有的指導和保護。家庭的不幸讓她過早地感受到了人情冷暖,對親情失去了信心。她開始封閉自己的內心,對外界的人和事保持著冷漠的態度,試圖以此來保護自己免受傷害。這種性格特點在她日後的生活中表現得愈發明顯,成為了她命運悲劇的一個重要因素。
3.成長經曆
因母親早亡、父親棄家修道,惜春被賈母接到榮國府,與迎春、探春等姐妹一同生活。初入榮國府時,惜春年紀尚小,對新環境充滿了陌生與不安。好在賈母念她年幼失怙,對她多有憐惜,讓她在榮國府有了一個暫時的安身之所。然而,榮國府人多口雜,姐妹眾多,賈母雖有慈愛之心,卻也難以對每個孩子都關懷備至。惜春在眾多姐妹中,並不十分出眾,漸漸地,她得到的關注也越來越少。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在生活細節上,便能看出惜春在榮國府地位不高。吃飯排座次時,她總是排在姐妹中靠後的位置,仿佛在無聲地宣告著她的邊緣地位。她所居住的暖香塢,是最小的一間,僅能容納她和幾個丫鬟居住,與其他姐妹寬敞華麗的住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遣散十二個唱戲的小官時,連外來的薛寶琴都能分到一個,惜春卻沒有得到,這讓她愈發感受到自己在府中的不受重視。
在與其他長輩的相處中,惜春也沒有得到太多的關愛。王夫人一心操持著府中的大小事務,對惜春並沒有特別的關注。她更多地將精力放在了寶玉、黛玉等與自己關係更為親近的孩子身上。惜春在這樣的環境中,逐漸學會了隱藏自己的情感,變得沉默寡言。
與姐妹們相處時,惜春也常常處於被冷落的狀態。迎春和探春性格較為活潑,她們在一起玩耍的時間較多,惜春則常常被遺忘在一旁。周瑞家的送宮花時,迎春和探春正在下棋,而惜春則是與小尼姑智能兒一起玩耍。在詩社裏,惜春雖頂著“藕榭”的名號,卻極少作詩。寶玉過生日開夜宴,都沒有叫上她,若不是有畫畫這一特長,恐怕她真的會被眾人完全忽略。
不過,惜春也並非完全沒有與姐妹們的美好回憶。在一些家族聚會和活動中,她們也會一起吟詩作畫、談天說地。惜春的繪畫才能,偶爾也會得到姐妹們的讚賞和鼓勵。在創作《大觀園行樂圖》時,薛寶釵熱心地給出了許多建議,林黛玉雖打趣她作畫時間長,但也能看出對她的理解。這些瞬間,讓惜春感受到了一絲溫暖,但這樣的時刻畢竟太少。
長期處於這樣的環境中,惜春習慣了將自己封閉起來。她不再渴望得到他人的關注和關愛,而是以一種冷漠的態度麵對周圍的人和事。她在榮國府的生活,看似平靜,實則充滿了孤獨和無奈。她默默地見證著府中的興衰榮辱,卻隻能將自己的情感深埋心底,成為了一個孤獨的旁觀者。這種成長經曆,進一步塑造了她孤僻冷漠的性格,也為她日後出家為尼的命運埋下了伏筆。
二、賈惜春的人物形象
1.性格特點
賈惜春性格中最為突出的特點便是孤僻冷漠、心冷嘴冷,這一性格特征在《紅樓夢》的諸多情節中都有著鮮明的體現。
抄檢大觀園這一情節,將惜春的冷漠展現得淋漓盡致。當王熙鳳等人抄檢到惜春住處時,搜出了丫鬟入畫私藏的物品。入畫解釋這些物品是賈珍賞給她哥哥的,哥哥怕被人糟蹋了,才讓她收著。然而,惜春卻不顧主仆情分,執意要將入畫攆走。她對尤氏說:“我隻知道保得住我就夠了,不管你們。從此以後,你們有事別累我。”這番話盡顯她的冷酷無情,對入畫毫無憐憫之心,隻想著保全自己的名聲和清淨。她的這種態度,讓尤氏都覺得她“心冷口冷,心狠意狠”。
惜春的心冷嘴冷還體現在她與他人的日常交流中。她說話常常尖酸刻薄,讓人難以接受。在劉姥姥進大觀園時,眾人都被劉姥姥的滑稽表演逗得哈哈大笑,唯有惜春表現得十分冷淡。當李紈說劉姥姥是個“母蝗蟲”時,惜春不僅沒有製止,反而順著李紈的話調侃起來,說要畫一幅“攜蝗大嚼圖”。她的這種調侃,雖然帶著一些玩笑的成分,但也能看出她對他人缺乏應有的尊重和同情。
惜春性格的形成,與她的成長經曆密切相關。她自幼母親早亡,父親賈敬一心修道,對她不聞不問,哥哥賈珍又品行不端,嫂子尤氏也缺乏對她的關愛和教導。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惜春從小就缺乏親情的溫暖和嗬護,內心充滿了孤獨和無助。她在榮國府雖然與姐妹們一起生活,但卻常常被忽視,得不到足夠的關注和重視。這種長期被冷落的經曆,讓她逐漸學會了自我保護,用冷漠和孤僻來掩飾自己內心的脆弱。
此外,賈府的興衰變遷也對惜春的性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她親眼目睹了賈府從繁華走向衰敗的過程,看到了家族內部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這些殘酷的現實讓她對塵世感到失望和厭惡,從而更加堅定了她遠離塵世、尋求清淨的決心。她認為隻有出家為尼,才能擺脫塵世的煩惱和痛苦,獲得內心的安寧。
惜春與妙玉的交往,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她的性格。妙玉是櫳翠庵的尼姑,她與惜春關係很好,兩人經常一起討論佛經。妙玉的超脫塵世、孤高自許的性格,對惜春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惜春從妙玉身上看到了一種不同於世俗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這進一步激發了她出家的念頭,也讓她的性格變得更加孤僻和冷漠。
賈惜春孤僻冷漠、心冷嘴冷的性格特征,是由她的成長經曆、家庭環境、社會現實以及人際交往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種性格雖然讓她在麵對塵世的紛擾時能夠保持內心的平靜,但也讓她失去了許多人間的溫暖和情感,成為了一個孤獨的悲劇人物。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2.價值觀與人生觀
賈惜春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深受其成長經曆和家庭環境的影響,在親情、友情、愛情以及對塵世的態度上,都呈現出獨特而深刻的特點。
在親情方麵,惜春可謂是失望至極。她的父親賈敬,為了追求所謂的“得道成仙”,拋妻棄女,對她的成長不聞不問;哥哥賈珍道德敗壞,隻知尋歡作樂,從未盡到兄長的責任;嫂子尤氏缺乏主見,對她的生活也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懷。在榮國府,她雖與賈母等長輩和姐妹們生活在一起,但也常常被忽視。抄檢大觀園時,她為了保全自己,執意攆走丫鬟入畫,甚至與寧國府劃清界限,說出“善惡生死,父子不能有所勖助”這樣絕情的話。這些都表明,惜春對親情已不抱希望,認為親情無法給予她溫暖和依靠,反而可能帶來傷害和麻煩。
對於友情,惜春的態度較為複雜。她與妙玉關係密切,兩人常一起探討佛經。妙玉的超脫塵世、孤高自許,讓惜春找到了共鳴,她們之間的友情建立在對精神世界的追求上。然而,除了妙玉,惜春在榮國府與其他姐妹的友情並不深厚。她在詩社中極少作詩,與姐妹們的交流也不多,常常處於被冷落的狀態。這使得她對友情的期待並不高,認為真正的友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隻有與誌同道合的人才能建立起真摯的情誼。
在愛情方麵,惜春幾乎沒有表現出任何向往。她生活在賈府這個複雜的環境中,看到了姐妹們在愛情和婚姻中的不幸。大姐元春雖身為貴妃,卻在宮中孤獨寂寞,早早離世;二姐迎春嫁給孫紹祖,備受折磨而死;三姐探春遠嫁他鄉,音信渺茫。這些悲劇讓惜春對愛情和婚姻充滿了恐懼和厭惡,她認為塵世中的愛情和婚姻充滿了痛苦和無奈,不如遠離這些,尋求內心的清淨。
惜春對塵世的態度是一種徹底的厭棄。她見證了賈府的繁華與衰敗,看到了家族內部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以及社會的黑暗和不公。她認為塵世充滿了煩惱和痛苦,人們為了名利、權勢和欲望而爭鬥不休,最終都逃不過命運的安排。因此,她渴望擺脫塵世的束縛,尋求一種超脫的境界。出家為尼對她來說,是一種反抗命運的方式,也是她追求精神解脫的途徑。她希望在青燈古佛旁,遠離塵世的喧囂和紛擾,獲得內心的平靜和安寧。
賈惜春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是她在特定的環境中形成的。她對親情、友情、愛情的失望,以及對塵世的厭棄,使她選擇了出家為尼的道路。這種價值觀和人生觀雖然帶有一定的消極色彩,但也反映了她對現實的深刻洞察和對精神自由的追求。
3.人物對比
對比項目
賈惜春
賈元春
賈迎春
賈探春
性格特點
孤僻冷漠、心冷嘴冷,習慣封閉自己,對周圍人和事態度冷淡,隻圖自保。
端莊穩重、賢良淑德,身處宮廷,需謹言慎行,展現出大家閨秀的風範和皇家貴妃的威嚴。
善良懦弱、逆來順受,麵對他人的欺負和不公,不敢反抗,一味忍讓。
精明能幹、果敢有謀,有強烈的自尊心和上進心,敢於在困境中挺身而出,力挽狂瀾。
成長環境
母親早亡,父親棄家修道,哥哥品行不端,在榮國府常被忽視,缺乏關愛。
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被選入宮中,在宮廷的複雜環境中生存和發展。
在賈赦、邢夫人身邊長大,家庭環境複雜,缺乏有效的教導和保護。
生長在榮國府,雖為庶出,但憑借自身的才華和能力,在府中擁有一定的地位。
人生追求
渴望擺脫塵世的煩惱和痛苦,尋求精神上的解脫,最終選擇出家為尼。
在宮廷中追求權力和地位,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家族帶來榮耀。
隻願過平淡安穩的生活,不追求功名利祿,但卻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
有遠大的抱負和理想,希望能夠施展自己的才華,改變家族的命運,最終遠嫁他鄉。
主要事跡
抄檢大觀園時執意攆走入畫;受賈母之命畫《大觀園行樂圖》。
晉封賢德妃,省親時盡顯皇家氣派。
被父親許配給孫紹祖,備受折磨而死。
協理榮國府,興利除弊,進行改革。
結局
入櫳翠庵為尼,緇衣乞食,孤獨終老。
在宮中病逝,成為封建宮廷鬥爭的犧牲品。
被丈夫虐待致死,命運悲慘。
遠嫁海外,與家人分離。
通過與元春、迎春、探春的對比,可以看出賈惜春的獨特之處。她不像元春那樣追求權力和地位,也不像迎春那樣懦弱無能,更不像探春那樣積極進取。她對塵世充滿了失望和厭惡,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出家為尼。這種獨特的性格和人生選擇,使她成為《紅樓夢》中一個極具個性和深度的人物形象。
三、賈惜春的主要事跡
1.繪畫大觀園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在《紅樓夢》第四十二回“蘅蕪君蘭言解疑癖 瀟湘子雅謔補餘香”中,劉姥姥二進榮國府,遊覽大觀園時,對園中景致讚不絕口,稱其為“神仙住的地方”,並希望能有幅畫將這美景留存。賈母聽後,當即決定讓惜春畫一幅《大觀園行樂圖》。惜春雖擅長繪畫,但要將偌大的大觀園細致入微地呈現在紙上,著實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接到任務後,惜春便開始著手準備。然而,繪畫並非易事,她首先麵臨的便是工具和材料的難題。繪畫所需的顏料、畫筆、紙張等種類繁多,惜春雖有一定的繪畫基礎,但對於繪製如此宏大的場景,所需的專業工具和材料她並不齊全。而且,大觀園中的建築、山水、人物等元素複雜多樣,如何選擇合適的顏料來表現不同的色彩和質感,讓惜春頗為頭疼。
在繪畫過程中,惜春還遇到了構圖和布局的困難。大觀園的景致錯落有致,亭台樓閣、假山池沼、花草樹木相互交織,要將這些元素合理地安排在畫麵中,既要展現出整體的美感,又要突出各個景點的特色,絕非易事。惜春反複構思,多次繪製草圖,但始終覺得不滿意。她擔心自己無法將大觀園的神韻和氣勢完美地呈現出來,心中不免有些焦慮。
正當惜春為繪畫之事發愁時,姐妹們紛紛伸出援手。薛寶釵憑借自己的博學多才,為惜春列出了一份詳細的繪畫所需物品清單,包括各種顏料、畫筆、紙張以及輔助工具等,並耐心地為惜春講解每種物品的用途和特點。她還根據大觀園的實際情況,為惜春提供了構圖和布局的建議,讓惜春茅塞頓開。林黛玉則以她的幽默風趣,為惜春緩解了繪畫的壓力。她打趣地稱惜春為“母蝗蟲”,並提議畫一幅“攜蝗大嚼圖”,引得眾人哈哈大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惜春的心情也逐漸放鬆下來。
除了姐妹們的幫助,府中的其他丫鬟和婆子們也為惜春提供了不少便利。她們幫忙收集繪畫所需的材料,為惜春準備筆墨紙硯,還在惜春繪畫時為她端茶倒水,照顧她的生活起居。在眾人的齊心協力下,惜春的繪畫工作逐漸有了進展。
經過數月的努力,惜春終於完成了《大觀園行樂圖》。這幅畫生動地展現了大觀園的美景,亭台樓閣栩栩如生,山水花草色彩斑斕,人物形象也惟妙惟肖。姐妹們看到這幅畫後,都讚不絕口,賈母更是對惜春的繪畫技藝大為讚賞。惜春通過這次繪畫經曆,不僅提升了自己的繪畫水平,也感受到了姐妹們之間的深厚情誼和大家庭的溫暖。
2.抄檢大觀園事件
在《紅樓夢》第七十四回“惑奸讒抄檢大觀園 矢孤介杜絕寧國府”中,因傻大姐在園中撿到繡春囊,王夫人盛怒之下決定抄檢大觀園。王熙鳳帶領著一群人,浩浩蕩蕩地開始了這場對大觀園的大搜查。當搜查隊伍來到惜春居住的暖香塢時,一場激烈的衝突就此展開。
在惜春的丫鬟入畫的箱子裏,搜出了一大包金銀錁子,還有一副玉帶板子和一包男人的靴襪等物。入畫嚇得瑟瑟發抖,趕忙解釋說這些東西是賈珍賞給她哥哥的,哥哥怕被人糟蹋了,才讓她收著。王熙鳳聽了入畫的解釋後,覺得事出有因,便說若真如入畫所說,倒也不妨事,打算暫時把入畫帶回去審問清楚。
然而,惜春卻表現出了與王熙鳳截然不同的態度。她執意要將入畫攆走,絲毫不肯通融。她對尤氏說:“我隻知道保得住我就夠了,不管你們。從此以後,你們有事別累我。”她的語氣強硬而決絕,沒有一絲一毫的猶豫和憐憫。尤氏試圖勸說惜春,讓她看在主仆一場的情分上,暫且饒過入畫,等事情查清楚再說。但惜春根本不聽,她咬定了要攆走入畫,甚至說:“不但不要入畫,如今我也大了,連我也不便往你們那邊去了。況且近日我每每風聞得有人背地裏議論什麽多少不堪的閑話,我若再去,連我也編派上了。”
惜春如此堅決地要攆走入畫,其背後有著複雜而深刻的心理原因。首先,惜春自幼生活在一個缺乏關愛和溫暖的家庭環境中,父親賈敬沉迷修道,對她不聞不問,哥哥賈珍道德敗壞,嫂子尤氏也對她缺乏關心。這種成長經曆讓惜春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她隻能通過保護自己來求得生存。在抄檢大觀園這樣的事件中,惜春擔心入畫的事情會牽連到自己,影響到自己的名聲和地位。她認為隻有將入畫攆走,才能撇清自己與這件事情的關係,確保自己的安全。
其次,惜春性格孤僻冷漠,對周圍的人和事缺乏感情。她長期生活在榮國府,卻常常被忽視和冷落,這使得她逐漸封閉了自己的內心,對他人的痛苦和遭遇變得麻木不仁。入畫雖然是她的丫鬟,但在惜春眼中,入畫隻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存在。她不會因為主仆情分而對入畫產生憐憫之心,反而覺得入畫的事情給自己帶來了麻煩,因此毫不猶豫地要將她攆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再者,惜春對寧國府的醜惡現象早已深惡痛絕。她知道哥哥賈珍在寧國府的所作所為,也聽到了許多關於寧國府的不堪傳聞。入畫的事情讓她覺得寧國府的醜惡已經蔓延到了自己身邊,她不願意再與寧國府有任何瓜葛。她通過攆走入畫,向寧國府表明自己的態度,與寧國府劃清界限,以保持自己的清白和高潔。
最後,惜春對塵世的厭棄和對出家的向往,也影響了她對入畫的態度。她目睹了賈府的興衰變遷,看到了人性的醜惡和社會的黑暗,心中早已萌生出了出家的念頭。在她看來,入畫的事情不過是塵世煩惱的一個縮影,她不想再被這些塵世的瑣事所困擾,隻想早日擺脫塵世的束縛,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此,她毫不留情地攆走入畫,也是她向塵世告別的一種方式。
惜春在抄檢大觀園時對丫鬟入畫的態度和處理方式,充分展現了她孤僻冷漠、心冷嘴冷的性格特點,也反映了她內心深處的痛苦和無奈。她的這種行為,既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也是對塵世的一種反抗。然而,她的這種反抗是無力的,她最終也隻能在青燈古佛旁度過孤獨的一生。
3.其他生活片段
在《紅樓夢》中,除了繪畫大觀園和抄檢大觀園事件,賈惜春還有許多其他生活片段,展現出她豐富而獨特的一麵。
惜春參與詩社活動時,雖不似黛玉、寶釵等人那般才情出眾、積極活躍,但也有自己的獨特表現。詩社初成立時,眾人起別號,惜春被稱為“藕榭”。在海棠詩社的活動裏,惜春雖極少主動作詩,但她也會認真傾聽姐妹們的詩作,偶爾發表一些自己的見解。她的評價簡潔而獨到,雖言語不多,卻能切中要害。在一次詠白海棠的活動中,眾人紛紛吟詩,惜春靜靜地聆聽著,當姐妹們詢問她的看法時,她淡淡地說:“我雖不大會作詩,卻覺得寶姐姐的詩沉穩大氣,林姐姐的詩靈動飄逸,各有千秋。”她的評價雖簡單,卻顯示出她對詩歌有自己的感悟和欣賞能力。
惜春與出家人的交往頗為密切,這對她的性格和人生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她與小尼姑智能兒關係很好,智能兒常來榮國府找惜春玩耍。她們一起談天說地,探討佛經教義。智能兒的天真無邪和對佛教的虔誠,讓惜春感受到了一種不同於塵世的純淨和安寧。惜春從智能兒身上看到了一種超脫世俗的生活方式,這進一步激發了她對出家的向往。
此外,惜春與櫳翠庵的妙玉交往也十分頻繁。妙玉是一個性格孤僻、才華出眾的尼姑,她與惜春在精神上有許多共鳴之處。兩人常常一起在櫳翠庵中品茶論道,探討佛法和人生哲理。妙玉的清高和對精神世界的追求,讓惜春深感敬佩。在與妙玉的交往中,惜春學到了許多關於佛教的知識和修行的方法,她的思想也逐漸變得更加超脫塵世。
在一些家族聚會和活動中,惜春也會有一些特別的表現。劉姥姥進大觀園時,眾人都被劉姥姥的滑稽表演逗得哈哈大笑,惜春雖沒有像其他人那樣笑得前仰後合,但她也會露出淡淡的笑容。她的笑容中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溫暖,顯示出她內心深處並非完全冷漠。
惜春在書中的這些生活片段,從不同角度展現了她的性格和內心世界。她雖孤僻冷漠,但也有自己的情感和追求;她雖對塵世失望,但也能在與出家人的交往中找到心靈的慰藉。這些生活片段豐富了惜春的人物形象,使她成為《紅樓夢》中一個立體而鮮活的角色。
四、賈惜春與周圍人物的關係
1.與家人的關係
惜春與父親賈敬的關係極為疏離。賈敬一心癡迷於修道煉丹,在惜春母親早亡後,便拋家棄女,前往都外玄真觀,對家中事務和惜春的成長不聞不問。在惜春的成長過程中,父親的角色是缺失的,她從未得到過來自父親的關愛和教導。這種長期的忽視,讓惜春對父親沒有太多的感情,甚至可能心懷怨恨。在她的認知裏,父親為了虛無縹緲的“成仙”之夢,拋棄了家庭和責任,是一個不負責任的人。因此,惜春與父親之間幾乎沒有情感上的交流和聯係,彼此形同陌路。
惜春和哥哥賈珍的關係也十分淡薄。賈珍繼承寧國府爵位後,道德敗壞,整日沉迷於酒色,對家族事務疏於管理,導致寧國府內部混亂不堪。對於妹妹惜春,他沒有盡到兄長的責任,缺乏應有的關愛和照顧。惜春在成長過程中,看到了賈珍的種種醜行,對他感到厭惡和失望。抄檢大觀園時,惜春執意攆走丫鬟入畫,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不想與寧國府再有過多的牽連,她想與賈珍所代表的寧國府劃清界限,以保持自己的清白和高潔。
惜春與嫂子尤氏的關係同樣不融洽。尤氏雖為惜春的嫂子,但缺乏管理能力和主見,在惜春的教養問題上毫無經驗,也沒有給予她足夠的關注和引導。在家庭中,尤氏更多地是順從賈珍的意願,對於惜春所麵臨的問題和困境,她往往選擇視而不見。抄檢大觀園時,尤氏試圖勸說惜春留下入畫,但惜春根本不聽,還與她發生了激烈的爭吵。惜春對尤氏的不滿,不僅在於她對自己的忽視,更在於她對賈珍醜行的縱容。在惜春看來,尤氏沒有盡到一個嫂子和妻子的責任,是寧國府醜惡現象的幫凶。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榮國府,惜春與賈母的關係較為複雜。賈母念惜春年幼失怙,將她接到榮國府撫養,給予了她一個暫時的安身之所。然而,榮國府人多口雜,姐妹眾多,賈母雖有慈愛之心,卻也難以對每個孩子都關懷備至。惜春在眾多姐妹中並不出眾,漸漸地,她得到的關注也越來越少。在一些生活細節上,如吃飯排座次、居住條件等,都能看出惜春在榮國府的地位不高。這使得惜春對賈母的感情也很複雜,既有感激之情,又有因被忽視而產生的失落和不滿。
惜春與王夫人的關係也不親近。王夫人一心操持著府中的大小事務,對惜春並沒有特別的關注。她更多地將精力放在了寶玉、黛玉等與自己關係更為親近的孩子身上。惜春在這樣的環境中,逐漸學會了隱藏自己的情感,變得沉默寡言。她知道自己在王夫人心中的地位不高,因此也很少主動與王夫人交流。
惜春與家人的關係大多是冷漠和疏離的。家庭的不幸讓她過早地感受到了人情冷暖,對親情失去了信心。她在這樣的環境中逐漸封閉自己的內心,對外界的人和事保持著冷漠的態度,試圖以此來保護自己免受傷害。這種與家人的關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她的性格和人生觀,為她日後出家為尼的命運埋下了伏筆。
2.與姐妹的關係
惜春與元春年齡差距較大,元春入宮後,兩人見麵的機會更是少之又少。元春貴為貴妃,惜春隻是府中年紀尚小的妹妹,身份地位的懸殊讓她們之間難以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元春省親時,惜春或許更多的是懷著敬畏之心去迎接這位尊貴的姐姐。在惜春的成長過程中,元春並未對她產生太多實質性的影響,她們之間的關係更像是一種禮節性的存在。
惜春和迎春相處時,迎春善良懦弱的性格與惜春孤僻冷漠形成鮮明對比。迎春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情感,惜春則習慣將自己封閉起來,兩人雖同在榮國府生活,但交流並不多。在一些家族活動中,她們會一同出現,但也隻是維持著表麵的姐妹情誼。抄檢大觀園時,迎春麵對司棋被攆走的事情,都無力保護,更無法給惜春提供支持和幫助。惜春對迎春的軟弱也有些無奈,她們之間的關係平淡如水,缺乏心靈上的共鳴。
探春精明能幹、果敢有謀,惜春則對塵世有著超脫的看法。探春積極參與府中的事務管理,試圖改變家族的命運;惜春卻一心想要遠離塵世的紛爭。兩人在性格和追求上差異很大,但探春對惜春的繪畫才能還是頗為欣賞的。在惜春繪製《大觀園行樂圖》時,探春也給予了一定的關注和鼓勵。不過,由於她們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不同,惜春與探春之間的交流也僅限於表麵的寒暄,難以深入到彼此的內心世界。
惜春與黛玉的相處也有其獨特之處。黛玉心思細膩、情感豐富,惜春則相對冷漠。黛玉常常會因為一些小事而傷春悲秋,惜春對此可能不太理解。但在詩社活動中,黛玉的才情讓惜春也不得不佩服。黛玉的幽默風趣有時也能讓惜春暫時放下心中的冷漠,露出一絲笑容。例如在繪畫大觀園時,黛玉的打趣讓惜春在緊張的繪畫過程中得到了片刻的放鬆。然而,惜春內心深處對塵世的厭棄與黛玉對愛情和生活的執著追求形成了鮮明的反差,這使得她們之間的關係始終保持著一定的距離。
惜春和寶釵的關係較為微妙。寶釵博學多才、處事圓滑,她在惜春繪畫大觀園時,給予了很多實際的幫助,列出詳細的繪畫物品清單,並提供構圖和布局的建議。惜春對寶釵的能力和學識是認可的,但寶釵過於世故的處事方式可能讓惜春有些反感。惜春追求的是一種超脫塵世的清淨,而寶釵則更注重在塵世中周旋,維護家族的利益。這種價值觀的差異使得惜春與寶釵之間雖然有一定的交往,但很難成為真正的知心朋友。
惜春與姐妹們的相處,由於性格、追求和價值觀的不同,大多停留在表麵的交往。她在姐妹們中顯得有些格格不入,難以融入她們的生活。這種與姐妹關係的疏離,進一步加深了她內心的孤獨和對塵世的厭棄,也促使她更加堅定了出家為尼的決心。
3.與出家人的關係
在《紅樓夢》的世界裏,賈惜春與出家人的交往頗為密切,其中與智能兒、妙玉的往來對她產生了深遠影響。
惜春與小尼姑智能兒的相識,為她打開了一扇通往別樣世界的窗。智能兒常來榮國府找惜春玩耍,她們年紀相仿,很快便熟絡起來。智能兒天真無邪,對佛教的虔誠溢於言表。每次見麵,她都會和惜春分享寺廟裏的趣事,講述佛經中的奇妙故事。惜春在與智能兒的相處中,感受到了一種不同於賈府繁華喧囂的純淨和安寧。智能兒對佛教教義的簡單闡釋,讓惜春開始對佛教產生了好奇和向往。在第七回中,周瑞家的送宮花時,就看到惜春正與智能兒玩耍,惜春還戲言要剃了頭做姑子去。這雖有玩笑成分,但也能看出智能兒對惜春思想的初步影響,讓惜春在年少時就萌生出了超脫塵世的念頭。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而惜春與櫳翠庵妙玉的交往,則進一步加深了她對佛教的理解和對出家的渴望。妙玉是一個性格孤僻、才華出眾的尼姑,她精通佛法,對詩詞書畫也有很高的造詣。惜春與妙玉在精神上有許多共鳴之處,兩人常常一起在櫳翠庵中品茶論道,探討佛法和人生哲理。妙玉的清高和對精神世界的追求,讓惜春深感敬佩。在與妙玉的交流中,惜春學到了許多關於佛教的知識和修行的方法。妙玉對塵世的看淡和對內心清淨的執著追求,讓惜春更加堅定了自己想要擺脫塵世煩惱的決心。她們在探討佛經時,妙玉對經文的深刻解讀,讓惜春對佛教的教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讓她看到了一種更高層次的精神境界。
智能兒和妙玉對惜春的影響不僅體現在思想上,還體現在性格塑造方麵。智能兒的天真活潑,讓惜春在一定程度上打開了心扉,不再那麽封閉自己。而妙玉的孤高自許,又讓惜春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原則和立場,在麵對賈府的種種紛爭時,惜春能夠更加冷靜地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
然而,智能兒和妙玉的結局也給惜春帶來了衝擊。智能兒因與秦鍾有了私情,最終命運悲慘。這讓惜春看到了塵世情感的脆弱和無常,更加堅信了自己遠離塵世的選擇。妙玉雖才華出眾,但最終也未能逃脫命運的捉弄,身陷囹圄。妙玉的遭遇讓惜春明白,即使是像妙玉這樣超脫塵世的人,也難以在這汙濁的世界中全身而退,從而更加堅定了她出家為尼、尋求真正解脫的決心。
惜春與智能兒、妙玉等出家人的交往,是她人生中重要的經曆。這些交往不僅豐富了她的精神世界,也深刻地影響了她的性格和人生觀,最終促使她走上了出家為尼的道路。
五、賈惜春出家的原因剖析
1.原生家庭的影響
賈惜春出家為尼的念頭,深受其原生家庭不幸的影響。她的家庭環境猶如一個冰冷的牢籠,從各個方麵侵蝕著她對塵世的希望,促使她最終走向出家之路。
惜春的父親賈敬,本應是家庭的支柱和她成長的引路人,卻一心癡迷於修道煉丹。在惜春母親早亡後,他便拋家棄女,前往都外玄真觀,對家中事務和惜春的成長不聞不問。這種長期的父愛缺失,讓惜春在情感上得不到應有的溫暖和關懷。她在成長過程中,沒有父親的陪伴和教導,無法從父親那裏獲得安全感和支持。父親的行為讓惜春覺得親情是如此的脆弱和不可靠,她對家庭的概念逐漸模糊,對親情也不再抱有期望。這種對親情的失望,成為她想要逃離塵世的一個重要原因。
母親的早逝,更是給惜春的心靈帶來了巨大的創傷。母親是孩子最親近的人,是溫暖和愛的象征。惜春在生命之初就失去了母親的嗬護,無法享受到母愛的滋養。母愛缺失使她的內心世界變得孤獨而脆弱,缺乏安全感。在成長過程中,她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沒有母親的安慰和鼓勵,隻能獨自承受。這種孤獨和無助的感覺,讓她對塵世的生活感到恐懼和厭惡,渴望尋找一個能夠給予她安寧和慰藉的地方。
哥哥賈珍的道德敗壞和嫂子尤氏的不作為,也讓惜春對家庭徹底失望。賈珍繼承寧國府爵位後,整日沉迷於酒色,對家族事務疏於管理,導致寧國府內部混亂不堪。他的種種醜行,惜春看在眼裏,記在心裏,對他感到厭惡和失望。而嫂子尤氏,雖為惜春的嫂子,但缺乏管理能力和主見,在惜春的教養問題上毫無經驗,也沒有給予她足夠的關注和引導。在家庭中,尤氏更多地是順從賈珍的意願,對於惜春所麵臨的問題和困境,她往往選擇視而不見。這種家庭環境讓惜春覺得自己在家庭中是一個多餘的人,沒有人真正關心她的感受和需求。
在這樣的原生家庭中,惜春沒有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親情的美好,反而看到了人性的醜惡和社會的黑暗。她對塵世的生活感到絕望,認為塵世充滿了痛苦和煩惱,沒有什麽值得留戀的。而出家為尼,對她來說,是一種擺脫塵世束縛、尋求精神解脫的方式。在寺廟裏,她可以遠離家庭的紛爭和塵世的喧囂,找到內心的平靜和安寧。
原生家庭的不幸,像一把利刃,斬斷了惜春與塵世的聯係,讓她對塵世的生活徹底失去了信心。這種影響貫穿了她的一生,最終促使她做出了出家為尼的決定,成為了封建家庭悲劇的犧牲品。
2.社會環境的因素
《紅樓夢》所描繪的時代,是一個封建禮教森嚴、等級製度分明的社會。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女性的地位極為低下,她們的命運往往不由自己掌控,而是受到家族、社會的種種束縛。封建禮教對女性的行為、思想有著嚴格的規範,要求她們遵守三從四德,相夫教子,成為男性的附屬品。這種壓抑的社會氛圍,讓惜春感到窒息,她對這種束縛人性的禮教充滿了反感和厭惡。
賈府作為四大家族之一,曾經是何等的輝煌。府中的建築宏偉壯觀,珍寶古玩數不勝數,家族子弟在朝廷中也多有任職,權勢滔天。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賈府逐漸走向了衰敗。家族內部的矛盾和紛爭日益加劇,子弟們沉迷於聲色犬馬,不思進取,家族的管理也日益混亂。經濟上,賈府入不敷出,財政狀況日益惡化。這些問題的積累,使得賈府的根基逐漸動搖,昔日的繁華景象一去不複返。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惜春親眼目睹了賈府的興衰變遷,這對她的心靈產生了巨大的衝擊。她看到了家族內部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看到了長輩們為了權力和利益不擇手段,看到了姐妹們在婚姻和愛情中的不幸遭遇。大姐元春雖身為貴妃,卻在宮中孤獨寂寞,早早離世;二姐迎春嫁給孫紹祖,備受折磨而死;三姐探春遠嫁他鄉,音信渺茫。這些悲劇讓惜春對塵世的生活感到絕望,她認為塵世充滿了痛苦和無奈,沒有什麽值得留戀的。
賈府的衰敗也讓惜春感受到了世態炎涼。在賈府繁華時,府中來往的賓客絡繹不絕,大家都對賈府的人恭敬有加。然而,隨著賈府的衰敗,那些曾經趨炎附勢的人紛紛離去,甚至落井下石。這種人情冷暖的變化,讓惜春對人性的醜惡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她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感到失望和恐懼。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惜春覺得自己無處可逃。她無法改變社會的現實,也無法阻止賈府的衰敗。她感到自己就像一隻被困在籠子裏的小鳥,無法自由地飛翔。而出家為尼,對她來說,是一種逃避現實的方式。在寺廟裏,她可以遠離塵世的喧囂和紛爭,遠離家族的興衰榮辱,找到內心的平靜和安寧。
社會環境的因素對惜春的影響是深遠的。封建社會的禮教束縛、賈府的衰敗以及世態炎涼,讓惜春對塵世的生活徹底失去了信心。她選擇出家為尼,是對這個社會的一種反抗,也是對自己心靈的一種救贖。然而,她的這種反抗是無力的,她最終也隻能在青燈古佛旁度過孤獨的一生。
3.個人思想的轉變
賈惜春思想的轉變,是一個從對塵世懵懂無知到逐漸看破紅塵的過程,這一過程深受其成長經曆和周圍環境的影響。
在年幼時,惜春對塵世的認知尚處於懵懂階段。她生活在榮國府,雖家庭環境複雜,但也享受著一定的物質生活。她與姐妹們一起玩耍、讀書、參與詩社活動,偶爾也會展現出孩子般的天真。劉姥姥進大觀園時,眾人被劉姥姥的滑稽表演逗得哈哈大笑,惜春離了座位,拉著她奶姆,叫揉一揉腸子,這是她唯一一次撒嬌,可見那時的她內心也有可愛、純真的一麵,對生活有著簡單的快樂和期待。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惜春開始逐漸接觸到生活的殘酷一麵。她看到了家族內部的勾心鬥角和醜惡現象。哥哥賈珍的道德敗壞,寧國府的烏煙瘴氣,讓她對家族的榮耀產生了懷疑。抄檢大觀園時,丫鬟入畫因私傳東西被搜出,惜春不顧主仆情分,執意攆走入畫,這一行為不僅是為了保全自己,更是她對家族醜惡現象的一種反抗。她意識到,在這個看似繁華的家族中,隱藏著無數的黑暗和虛偽,親情在利益麵前顯得如此脆弱。
姐妹們的不幸遭遇,也對惜春的思想產生了巨大的衝擊。大姐元春雖貴為貴妃,但在宮中孤獨寂寞,最終早早離世;二姐迎春善良懦弱,嫁給孫紹祖後備受折磨而死;三姐探春精明能幹,卻也不得不遠嫁他鄉,音信渺茫。這些悲劇讓惜春深刻地認識到,塵世中的美好是如此短暫,命運是如此無常。她開始對塵世的生活感到恐懼和厭惡,對未來充滿了迷茫和擔憂。
與出家人的交往,進一步加速了惜春思想的轉變。她與小尼姑智能兒關係密切,智能兒的天真無邪和對佛教的虔誠,讓惜春感受到了一種不同於塵世的純淨和安寧。她與妙玉的交往則更加深入,妙玉的清高和對精神世界的追求,讓惜春找到了共鳴。兩人常常一起探討佛經和人生哲理,妙玉對塵世的看淡和對內心清淨的執著,讓惜春更加堅定了自己想要擺脫塵世煩惱的決心。
賈府的衰敗,是惜春思想轉變的關鍵因素。她親眼目睹了家族從繁華走向衰敗的過程,看到了家族經濟的困境、管理的混亂以及人心的離散。曾經的榮耀和輝煌如過眼雲煙,一切都變得如此虛幻。她意識到,塵世中的一切都是無常的,沒有什麽是可以永恒的。這種對現實的深刻洞察,讓惜春徹底看破了紅塵,她不再對塵世抱有任何幻想,決定出家為尼,尋求精神上的解脫。
賈惜春從對塵世的懵懂到逐漸看破紅塵的思想轉變,是一個複雜而深刻的過程。家庭的不幸、姐妹們的悲劇、與出家人的交往以及賈府的衰敗,共同促使她做出了出家的決定。她的思想轉變,反映了她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精神自由的追求,也讓她成為了《紅樓夢》中一個極具悲劇色彩的人物。
喜歡【紅樓夢】逐回深度解讀請大家收藏:()【紅樓夢】逐回深度解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