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9章 九獻之禮

字數:3620   加入書籤

A+A-


    晉懷公立刻派遣使者氣勢洶洶地趕到了城門口。這些使者個個神情嚴肅,手持代表著晉國權威的信物,徑直走到了公子摯和公孫枝麵前。
    為首的使者昂首挺胸,用一種冷漠而又傲慢的語氣對公子摯和公孫枝說道:“我晉國絕不會與那滅掉梁國之邦結為盟友!你們竟然膽敢殺害梁國公室,這簡直就等同於謀害我晉國國君的生父!試問,我家國君怎可能與殺父仇人聯姻結親呢?”
    話音未落,使者們便毫不留情地下達了逐客令,責令公子摯和公孫枝即刻帶著懷嬴離開晉國國境。
    麵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公子摯和公孫枝先是一愣,隨即便被憤怒所淹沒。
    他們瞪大雙眼,怒視著眼前這群趾高氣昂的使者,心中暗罵道:“這世上怎會有如此狂妄不羈、不知禮數之人!”
    然而,盡管怒火中燒,但他們也清楚地知道此刻身處晉國境內,自己勢單力薄,根本無法與之抗衡。無奈之下,兩人隻能強壓心頭怒火,麵麵相覷,一時之間竟有些手足無措。
    最終,經過一番短暫的沉默和思索,公子摯和公孫枝長歎一聲,決定暫時咽下這口惡氣。
    他們轉身走向馬車,帶著一臉委屈和不甘的懷嬴踏上了返回秦國的歸途。
    一路上,三人心情沉重,都默默地想著此番遭遇,心中充滿了對晉懷公以及那些蠻橫無理的使者的憤恨。
    公子摯和公孫枝帶著懷嬴回到秦國雍城,見到秦穆公將他們在晉國的遭遇講述一遍。
    秦穆公當即大怒,秦穆公滿臉怒容回頭看著女兒懷嬴道。
    哼……這就是你心心念的好夫君,你還替他隱瞞事情,這下好了,他竟然連你都給拋棄了。
    懷嬴隻是淚流滿麵,低聲哭泣,秦穆公立即召見文武群臣,商議如何處理此事。
    大多數人聽聞此事都義憤填膺,一個堂堂諸侯國國君女兒,被人退婚,這是奇恥大辱,建議秦穆公出兵討伐晉國。
    蹇叔和百裏奚出麵勸阻道“主公慎重,秦國和晉國不到萬不得已不能開戰,一旦戰事開打,不但兩國關係再也不能修複,百姓也會遭受無辜戰火”
    如今秦晉是和,說白了和兩國百姓無關,隻是一個晉懷公無道而已,我們不如這樣。
    據我所知,那晉國公子重耳至今仍在他國顛沛流離、四處逃亡,但他那顆想要歸國繼承大統的心卻從未熄滅過,始終懷揣著登上晉國國君寶座的勃勃野心。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迄今為止竟然沒有哪怕一個國家願意派出軍隊來援助他實現這一宏願。
    倘若此時我們果斷地出兵相助,助力重耳順利返回晉國並榮登君位,那麽全新的晉國君主便將在我們的扶持下應運而生。
    如此一來,秦晉兩國之間的關係必將再度緊密起來。而且,通過與重耳以及其他晉國人的合作,我們完全有可能巧妙地鏟除晉懷公。
    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此事最終能否取得圓滿成功,都勢必會導致晉國國內再度陷入一片激烈的爭奪君位的混亂局麵當中。
    假如重耳能夠如願以償地成功複國即位,那麽我們秦國自然功不可沒,可以說是立下了擁戴新君的不世功勳;但即便是重耳不幸遭遇挫敗,未能達成所願,我們也依然能夠憑借此次幫助他回國的契機,名正言順地與晉國展開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戰。
    這樣做不僅能夠有效地削弱晉國的整體實力,使其元氣大傷,同時還能避免各國對我國橫加指責,認為我們秦國無端挑起戰端、欺淩鄰國。
    畢竟,從始至終,我們都是出於正義之念行事,絲毫未曾背離道義的準則。
    秦穆公聽聞此言,稍作思忖後決定,立即派人前去尋找重耳,準備擁立重耳回國奪位,於是立即派遣使者,前去齊國尋找重耳,因為秦穆公等人還不知道重耳已經流亡別國。
    且說那公子重耳一行人早已離開了鄭國,一路上快馬加鞭,向著楚國疾馳而去。
    經過數日奔波,眾人終於踏入了楚國的領土。然而,眼前所見卻與他們之前的設想大相徑庭。
    一直以來,人們普遍認為楚國乃是未開化的蠻夷之地,類似於戎狄一般野蠻落後。
    可真當他們親身走進這片土地時方才驚覺,事實並非如此。隻見此處民風極為淳樸,百姓們皆能安居樂業,人人舉止有禮,整個社會秩序井然,全然呈現出一幅繁榮昌盛、文明有序的景象,簡直就是一個典型的中原國家模樣。
    公子重耳目睹此景,不禁感慨道:“未曾想到,如今的楚國已然發展至這般境地!其文化底蘊深厚,經濟繁榮昌盛,竟然已遠遠超越了中原諸國。
    照此情形來看,恐怕在接下來的數年裏,楚國必將成為爭奪天下霸權的強勁敵手啊!”
    公元前636年正月。重耳及其隨從抵達了楚國的都城——郢都。楚成王聞知重耳前來流亡至此,表現得十分出人意料。
    他不僅沒有輕視這位落魄的晉國公子,反而給予了諸侯規格的款待。
    楚成王親自下令在王宮之中設下盛宴,並采用了當時最高規格的九獻之禮來招待重耳。
    要知道,這可是隻有諸侯國君才能享受到的禮遇啊!由此可見,楚成王對於重耳的重視程度非同一般。
    因為楚成王有自己的打算,他對於重耳早有耳聞,此人雖然流亡在外近二十年,可是身邊跟隨之人無一背叛他離去,可見此人應該是頗具個人德行。
    這樣的人不管是留著自己用,或者他真的能夠回國繼位,對於楚國來說,現在禮遇重耳,將來能夠讓晉國國君感恩自己,使得楚國爭霸路上少一個對手。
    重耳目光凝視著眼前那莊重而盛大的場麵,隻見楚王正親自手持圭瓚酒器,這是以最高規格的九獻之禮向他敬酒。然而,重耳心中卻湧起一陣不安和猶豫。
    他深知這九獻之禮所代表的意義非凡,它本應是用於周天子迎接天下諸侯的至高禮儀。
    如今楚王以此禮節相待,顯然是有意將自己視為與天下共主同等地位的存在。而重耳,僅僅隻是一個流亡在外的公子罷了,又怎能承受得起這般殊榮呢?
    若是輕易地接受了這九獻之禮,豈不是等於默認了楚王自封為天下之王的事實?重耳對此心知肚明,決不肯在這樣關鍵的時刻犯下如此重大的錯誤。
    想到此處,重耳毫不猶豫地立刻俯身稽首,態度恭謙而堅定地道:“重耳不過是一介流亡的公子而已,承蒙楚君厚愛,竟以如此隆重的大禮相待,重耳實在是深感惶恐且受之有愧啊!
    此等大禮,重耳斷不敢貿然接受,還望楚君見諒,萬勿因重耳之過而有所失禮……”
    歡迎閱讀下一章,子玉嫉恨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