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5章 公子禦謀反

字數:3914   加入書籤

A+A-


    令狐之戰過後,趙盾回到都城絳城,開始行功論賞,此次代理下軍將的臾駢立下大功,趙盾想要讓他進入六卿。
    但是臾駢卻推辭不受,他告訴趙盾,這次冊立國君,重新分配六卿,趙氏嫡係進入六卿很多人,已經惹得箕鄭父,梁益耳,士觳等多人不滿。
    現在先蔑和士會離晉投秦,為了平衡朝中勢力,應該拉上欒氏進入六卿,把先蔑和士會家人送到秦國,以彰顯您的仁慈。
    這樣就可以安撫士氏家族,並且拉攏住欒氏,防止被先都,箕鄭父等人拉攏,穩定朝局。
    趙盾點頭同意,先是派人將先蔑和士會家人送到秦國,以示仁德。
    然後趙盾正式開始再次調整六卿職務,將欒盾提拔為六卿,任命為下軍將,居先都之上。
    先克早就看先都不順眼,這次先都手下蒯得違反軍令導致戰敗,於是乘機報複先都,出來道。
    “啟稟國君,趙執政,令狐之戰雖然大勝,但是卻暴露出三軍指揮失調的隱患,從晉文公時期就三令五申,軍令如山,違反軍令者當斬”
    而下軍蒯得因貪功冒進,違抗軍令擅自出戰,致使晉軍受損,丟掉駟馬戰車五輛,理應處斬,以正軍法。
    先克說罷就命人將蒯得按軍法將其正法,先都和諸將趕緊替蒯得求情,眾人苦苦哀求下,才赦免了蒯得。
    但先克仍舊不依不饒,對趙盾道“為將者當賞罰分明,蒯得死罪雖免,但是必須懲罰以儆效尤”。
    趙盾於是剝奪了蒯得的田地和爵祿,轉手將蒯得的土地賞賜給了先克,蒯得於是對先克恨之入骨,為後來的晉國內亂,先克被殺埋下了隱患 。
    公元前620年五月,宋成公躺在病榻上,氣息奄奄,目光中滿是不甘與憂慮。
    他深知自己大限將至,可宋國的未來卻如籠罩在重重迷霧之中。諸子爭位的暗潮早已在宮廷湧動,各方勢力蠢蠢欲動,隻等他咽下最後一口氣,便會掀起驚濤駭浪。
    宋成公趕緊臨死前將軍政大權委托給大司馬公孫固,希望他能夠輔佐太子子闔。
    誰知道宋成公剛一閉眼,他的弟弟公子禦安插在皇宮的人就立即稟報給公子禦。
    公子禦立即行動起來。公子禦此人野心勃勃,平日裏就對國君之位垂涎三尺。
    他暗中聯絡了一批對現狀不滿的貴族,趁著夜色,率領著私兵,如鬼魅般潛入太子東宮。
    此時天色已晚,太子正在寢宮安睡,絲毫沒有察覺到危險的臨近。公子禦的手下如餓狼般衝進房間,太子從睡夢中驚醒,還來不及呼喊,便被利刃刺中,倒在血泊之中。
    解決了太子,公子禦又將矛頭指向了大司馬公孫固。公孫固是宋國的元老重臣,為人正直,手握重兵,是他禦篡位路上的最大阻礙。
    並且公孫固多次勸諫宋成公,提防公子禦圖謀不軌,隻是宋成公覺得公孫固這是嫉恨公子禦,並不以為然。
    公子禦帶著人匆匆趕到公孫固府前,此時府門緊閉。公子禦怒喝一聲,命令手下強攻,士兵們開始猛烈撞門。
    公孫固被驚醒,聽到外麵的動靜,心中暗叫不好,急忙起身,披上戰甲,手持長槍,準備迎敵。
    門被撞開的瞬間,公子禦一馬當先衝了進去。公孫固看到公子禦,怒目而視,大聲質問道:“公子禦,你要幹嘛?私自帶兵想要謀反嘛?”。
    公子禦冷笑著說:“哼哼……公孫固,今日就是你的死期,識相的就乖乖投降受死,休要壞了我的大事!”
    公孫固乃是宋國名將,征戰一生,豈能束手就擒,大喝一聲,毫不畏懼,揮舞著長槍,便與公子禦的人展開殊死搏鬥。
    他武藝高強,一時間竟無人能近他身。公子禦見狀,心中焦急萬分,心說不好,於是親自加入戰鬥。
    公子禦命令眾人將公孫固包圍起來,輪番攻打公孫固,公孫固雖勇猛,但畢竟寡不敵眾,身上漸漸多處受傷。
    最終,公子禦瞅準機會,一劍刺中公孫固的胸口。公孫固口吐鮮血,卻仍死死盯著公子禦,口中大罵道:“公子禦,你這亂臣賊子,早晚不得好死!”說罷,氣絕身亡。
    公子殺了太子和公孫固,然後順利篡位坐上宋國國君,史稱“宋後廢公”。
    然而,公子禦上台後,沒有好好安撫宋國卿士,反而開始誅殺和公孫固有聯係的所有人,並且他橫征暴斂,大肆封賞追隨他的人,宋國百姓們因此怨聲載道。
    公元前620年6月,宋國都城睢陽城的國人最終忍受不了公子禦的暴政,於是發起的起義反抗。
    憤怒的百姓手持鋤頭、棍棒,衝向宮廷。公子禦驚慌失措,試圖組織抵抗,但他的士兵早已人心渙散,紛紛打開城門倒戈。
    公子禦驚慌失措,連忙喬裝打扮試圖逃走,卻在混亂被人認出當場抓住,老百姓對他恨之入骨,於是當場將其亂棍打死,被國人踩成肉泥。
    宋國這場內亂終於落下帷幕,宋國人於是便冊立宋成公幼子子杵臼為宋國國君,史稱“宋昭公”,宋國在經曆了這場血雨腥風後,終於迎來了一絲喘息之機 ,但朝堂與民間的創傷,卻久久難以愈合。
    此時晉國趙盾主政,趙盾和眾人商議,新君繼位,晉靈公年幼,恐怕受到列國諸侯輕視,為了鞏固晉國霸主位置,趙盾決定舉行諸侯會盟。
    公元前620年六月,趙盾以晉靈公名義,稟報周襄王,讓周襄王繼續承認晉國盟主位置,周襄王迫於晉國壓力,隻得應允。
    公元前620年八月,趙盾為了鞏固晉國霸業,以調查宋國內亂為由,以晉國國君名義,在宋國扈地舉行諸侯會盟。
    齊昭公,宋昭公,衛成公,鄭穆公,曹共公,陳工公,許昭公前來會盟,趙盾則以晉靈公身份,全權代表晉國主持會盟。
    扈地會盟首先是趙盾明確表示,宋昭公在宋國的合法諸侯地位,將公子禦定性為謀逆,嚴懲相關人員。
    其次中原重要的七國國君一致聲明,雖然晉靈公剛剛四歲,仍舊承認其諸侯盟主地位,晉國霸業得到七國支持。
    而魯國,作為中原地區舉足輕重的諸侯國,其身份、地位和威望都堪稱前列,任何重要的會盟活動自然都少不了魯國的身影。趙盾深知這一點,因此特意邀請魯文公前來參加此次會盟。
    然而,當魯文公得知趙盾竟然以臣子的身份,取代晉靈公來主持這次會盟時,心中不禁湧起一股強烈的不滿。
    這種行為顯然是權臣淩駕於君主的無禮表現,嚴重違背了傳統的禮法。
    與此同時,魯國與齊國的邊境地帶也出現了一些摩擦和爭端,這使得魯文公對於扈地會盟的熱情大打折扣。在他看來,解決國內的邊境問題遠比參加會盟更為緊迫和重要。
    於是,魯文公決定先擱置扈地會盟的事宜,轉而集中精力處理與齊國的邊境爭議。經過一番努力,他終於成功地解決了這一問題,使得魯國的邊境恢複了平靜。
    然而,當魯文公匆匆趕到扈地時,卻發現會盟早已結束,與會的各國代表們也都已經散去。麵對這一尷尬的局麵,魯文公感到十分無奈和沮喪,隻能悻悻然地離去……。
    歡迎閱讀下一章,武城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