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5章 春秋五霸落幕

字數:4516   加入書籤

A+A-


    晉景公得知士會生病,於是焦慮不安,突然士會兒子士燮求見,然後把士會上書交給晉景公,晉景公打開一看,隻見上麵寫道。
    臣士會誠惶誠恐,謹拜表以聞吾君:
    自大夫郤克使齊受辱,臣日夜思之,未嚐不扼腕長歎。
    此非郤子之恥,實乃晉國之辱也!邲之戰大夫郤克身負槍傷而不退,今跛行朝堂而不屈,其誌如金石,其氣貫長虹。
    觀其歸晉之後,厲兵秣馬之誌未改,枕戈待旦之心愈堅,此等忠勇之士,正合晉國霸業所需。
    臣忝居中軍將之位,然年事已高,心力日衰。昔管仲讓賢於隰朋,祁奚外舉不避仇,古之賢者,皆以社稷為重。
    今大夫郤克有萬夫不當之勇,懷吞吐山河之誌,更兼熟稔兵略,深諳朝堂。若委以中軍將之任,必能整飭三軍,一雪前恥,揚我國威於天下。
    臣請致仕讓賢,願郤克代臣執掌中軍。望君上察臣拳拳之心,勿以臣老邁之身誤晉國大事。
    郤克若得重用,必能輔佐君上,重鑄文公霸業,使諸侯望風歸服!
    臣士會頓首再拜,伏惟聖裁。
    晉景公當然知道士會什麽意思?他是年齡大了,但是更多因素是因為郤氏,趙氏,欒氏,荀氏這些大家族不斷內鬥,他這是要急流勇退。
    晉景公親自前去探望士會,希望他能繼續執掌朝政,無奈士會堅持裝病不出,晉景公隻得任命郤克為中軍將,三軍元帥,執政卿,六卿再次調整。
    這次晉景公為了徹底打壓趙氏家族,同時防止其他家族做大做強,於是決定把六卿職務大調整,爭取達到政治平衡,於是晉景公宣布了晉國六卿職務變化。
    中軍將,三軍元帥,執政卿郤克。
    中軍佐,三軍副帥荀首。
    上軍將荀庚,上軍佐士燮。
    下軍將趙同,下軍佐欒書。
    趙同意外被降到下軍將職務,但是趙氏以及其家族家臣,仍舊占據了中層軍大夫大部分職務。
    趙旃,趙括,趙嬰齊,魏錡,鞏朔,韓厥等人仍舊是軍隊中中堅力量。
    而荀首,荀庚穩居六卿,距離中軍將一步之遙,士燮,欒書,郤克三人來平衡各方勢力平衡。
    這一舉動引起了趙氏極大不滿,趙同,趙括,趙嬰齊開始利用趙同手中的公族大夫權利,準備打擊荀氏和政敵欒書。
    公元前592年,士會決定退位讓賢,將自己的位置交給郤克 。
    他的兒子士燮對此感到不解,畢竟父親在晉國朝堂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怎麽突然就做出了這樣的決定。
    這好不容易得到的中軍將,三軍元帥,執政卿,就這麽給了郤克,豈不可惜。
    士會看著滿臉疑惑的兒子,語重心長地解釋道:“兒子啊!你聽為父給你解釋,如今郤克出使齊國受辱,一心想要攻打齊國。
    可晉景公不允許,他甚至請求自率家族武裝伐齊,這份執念太強烈了。
    郤氏家族在晉國勢力龐大,若我繼續占據高位,郤克的訴求長期得不到滿足,很可能引發家族間的爭鬥,導致國家內亂。”
    世人常說,人逢大喜大怒之時,能恪守禮法者寥寥,多有離經叛道之舉。
    《詩》中亦言‘君子如怒,亂庶遄沮;君子如祉,亂庶遄已’,意在闡明唯有君子之喜怒方能消弭禍亂,若為常人,喜怒反而易釀災禍。”
    他望著遠方,緩聲道:“如今郤克因出使齊國受辱而怒火中燒,此怒於晉國而言,存兩種可能。
    若他能將這股怒氣釋於齊國,以戰揚威,晉國自可得利;可一旦這股怒火轉向國內,引發內亂,晉國必將陷入萬劫不複之地。
    我讓出高位,便是盼著郤克能將滿腔憤懣引向齊國,為晉國開疆拓土,也為朝堂免去一場風波啊。”
    士會接著說:“我退下來,讓郤克執掌朝政,他的抱負得以施展,或許能避免一場內亂。
    而且,為人處世,要懂得謙遜低調。身處高位更要如此,過於貪戀權勢,不僅會給自己招來災禍,還可能連累家族。你以後行事,一定要記住這一點。”
    士燮聽後,恍然大悟,心中對父親的深明大義和遠見卓識充滿了敬佩,也將父親的教誨銘記於心 。
    公元前591年九月,春秋霸主楚莊王病逝,楚國的輝煌篇章就此翻頁,楚國的政治格局也隨之迎來重大變動。
    楚莊王離世後,年僅十歲的太子熊審登上王位,史稱楚共王 。因楚共王年幼,楚國朝政由其叔父公子嬰齊(子重)、公子側(子反)等大臣輔佐。
    公元前590年正月,公子側和公子嬰齊兄弟兩個開始爭奪權力,公子側想要把楚國大司馬和令尹合二為一,自己專權。
    此舉遭到了公子嬰齊的斷然拒絕,公子嬰齊找到申公巫臣,伍參,潘黨等人,以禮法製度為由,反對公子側。
    最後雙方劍拔弩張,楚莊王一個孩子,當然無法左右政局,代理令尹虞邱子最後從中調解,雙方各退一步。
    公子嬰齊為令尹,公子側為大司馬,為了安撫二人,楚共王願意將鬥越椒的原屬封地,給兩位叔叔公子側和公子嬰齊平分,這才平息了一場內鬥。
    然而公子側和申公巫臣等人矛盾越來越深,這一係列事件也反映出楚國朝堂內部複雜的權力鬥爭與矛盾糾葛,為楚國衰敗埋下隱患。
    楚莊王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剛即位時,他看似不理朝政,實則暗中觀察局勢,韜光養晦長達三年,造就了“一鳴驚人”的傳奇故事。
    隨後開始東征西討,逐鹿中原,問鼎天下。待時機成熟,他迅速平定若敖氏鬥越椒之亂,穩固了楚國政權。
    此後,他重用孫叔敖等賢能之士,推行改革,大力發展農業水利,使得楚國農業經濟飛速發展,人口大幅增加,國力和軍事實力日益強盛。
    軍事上,楚莊王實行積極擴張政策,揮師北進中原,與晉國展開爭霸戰爭,邲之戰中更是以少勝多,大敗晉國,飲馬黃河,奠定了楚國霸主地位,將楚國霸業推向巔峰,楚國的疆域大幅拓展,影響力遠及四方。
    回顧春秋五霸中的其他人,齊桓公任用管仲改革,推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製度,讓齊國經濟繁榮、軍事強大,打著“尊王攘夷”旗號,“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維持了中原地區的穩定成為第一個中原霸主。
    晉文公在城濮之戰打敗楚國,踐土會盟後晉國稱霸,他通過整頓內政、發展生產,增強了晉國實力,其政治與軍事才能影響深遠;使得晉國成為春秋時期稱霸時間長最長的國家,一直到了戰國,天下仍舊是晉楚爭霸。
    秦穆公廣納賢才,任用百裏奚等人,大力拓展秦國勢力至西陲,為日後秦帝國崛起築牢根基,。
    宋襄公雖實力有限,卻以“仁義”為旗號參與爭霸,在一定程度上維係了中原地區的禮儀秩序,春秋五霸各有各的功績 。
    而楚莊王憑借非凡的智慧、過人的膽識與堅韌不拔的毅力,在春秋舞台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他全方位提升了楚國的實力,其治國理政理念、軍事戰略思想以及用人之道,都為後世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鑒,是一位極具影響力的傑出君主。
    楚莊王是唯一完全依靠一國之力,將對手掀翻在地,以武力稱霸,而不是像齊桓公和晉文公那樣,以會盟外交手段為主稱霸天下。
    秦穆公雖然也是武力稱霸,但是到死都沒有踏入中原一步,他的霸主有很大水分,隻是對於後來的秦帝國意義非凡。
    此時的東周周天子已經徹底無法中興周王室,徹底淪為大國的外交工具,而隨著一代霸主楚莊王去世,春秋就要進入尾聲。
    然而天下不會就此太平,晉楚兩國繼續死磕,馬上進入東周王朝下半場,楚晉爭霸,吳楚爭霸,吳越爭霸如火如荼。
    下宮之難,三家分晉,田氏代齊弑君奪位將會更加激烈化,七雄爭霸,黑色狂潮秦帝國的崛起,最終導致周王朝經曆八百年統治,落下曆史的帷幕。
    本書完。歡迎閱讀曆史係列小說之《曆史雲盤戰國七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