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人傻錢多

字數:4486   加入書籤

A+A-


    肖突然發現防彈汽車的座位上放著份《朝日新聞》,日產汽車宣布將在 1997 年量產純電動車的新聞被紅筆圈出,旁邊用日文寫著 “需解決電池專利問題及原料采購”。”
    顯然,日產汽車他們也被礦價漲得沒了辦法。
    趙衛東跑過來遞過3g手機,氣喘籲籲地說:“美林王國工廠來電,剛才接到e總部的傳真,他們想引進我們的電池技術。”
    “願意支付每台車300 美元的專利費,還說可以接受鎳礦價格,態度軟化了不少。”
    “他們是傻的?”
    “鋰電池車都出來 了。還用鎳電池!”
    “和他們說清楚,鎳電池是淘汰的技術。”
    “如果他們要堅持要用鎳電池,就給他們。”
    “告訴e,技術可以談,但專利必須歸福馬。”
    “礦價?讓他們去找大田競價,價高者先發貨。”
    “對了,把 1992 年大他們合作開發電動車的資料整理出來,看看他們的電池能量密度有沒有超過我們的 140h\kg”
    “肖總,我賭他們沒有,更賭他們現在連原料都湊不齊,誰讓他們當初不控製產業鏈呢。”
    第二天。
    《華爾街日報》發布了頭版 頭條:鋰電池海嘯:美華王國車企用 186 英裏續航碾壓底特律。
    “當通用還在為鉛酸電池的續航突破 50 英裏測試車是空車,跑得遠些)歡呼時,福馬汽車已經將電動車的戰場燒到了底特律家門口。”
    記者漢森在報道中用加粗字體強調:
    “186 英裏 —— 這是福馬 e1 的續航裏程,相當於從紐約開到波士頓再折返,中途無需充電。
    更可怕的是,他們的鋰電池循環 1000 次衰減僅 5,而通用 ev1 的鉛酸電池撐不過 300 次。”
    從而形成了全方位的碾壓。
    最後一段帶著驚歎:“發布會現場,一位德國工程師拆開 e1 的電池組後當場沉默 ——
    “200ah 的圓柱電芯排列精度堪比瑞士鍾表,這技術,至少領先行業五年。”
    英國《泰晤士報》財經版則報道:《內燃機的葬禮:從香港駛出的電動革命》
    “倫敦到愛丁堡的距離是 400 英裏,福馬 e1 隻需充兩次電就能跑完,而傳統燃油車要加三次油。” 記者克萊爾?沃特森的報道充滿宿命感。
    她描述了試駕體驗:“踩下電門的瞬間,沒有發動機轟鳴,隻有電流的低吟 —— 這輛 2.8 萬美元的車,加速比寶馬 3 係還快。
    更瘋狂的是充電網絡,歐美有16 萬家加油站的充電樁像毛細血管般鋪開,比麥當勞的門店還密集。”
    文章特別提到專利牆:“日內瓦寄來的 pct\95\00012 號專利證書,像一把鎖鎖住了未來二十年的電動車技術。
    一位不願具名的大田高管坦言:‘我們的鋰電池研發至少落後福馬 18 個月,現在連鎳和鋰都買不到足量的,怎麽追?’”
    小日子《朝日新聞》:福馬 e1,小日子車企的午夜鍾聲。
    “當福馬的工程師在香港展示‘零下 20 度續航保持 85’的測試視頻時,東京銀座的汽車展廳裏,日產的電動車模型正在被悄悄撤下。” 記者山田太郎的文字透著焦慮。
    報道算了一筆賬:“小日子車企的鋰電池成本約 1500 萬日元 \ 組,而福馬憑借專利和資源壟斷,成本僅 50 萬日元遠沒這麽高)。
    更致命的是,福馬在美華王國的超級工廠日產能突破 500 台,聽說以後可以日產2000台。我們的橫濱工廠還在調試生產線。”
    “而且他們還在建大量的工廠。
    結尾引用了本田社長的緊急發言:“必須成立跨企業聯盟應對福馬衝擊,否則五年內,小日子電動車將從全球市場消失。”
    而香港的《明報》則報道:肖愛國創造改寫規則,福馬 e1 讓世界看清誰是新能源霸主。
    “會議展覽中心的追光燈下,肖愛國撫摸著 e1 的引擎蓋時,全球汽車業的權力版圖已經傾斜。” 記者林誌強的報道帶著民族自豪感。
    文中詳細描述了發布會的震撼瞬間:“當肖愛國宣布‘186 英裏續航’時,歐美代理商的計算器按鍵聲此起彼伏;當展示‘五年質保’條款時,有人當場撕碎了通用的代理合同。”
    最後一句點睛:“這不是一輛車的發布會,而是電車向全球宣告:新能源的遊戲規則,我們來定。”
    記者林誌強大膽的判斷了,一年將可以生產200萬台電動車。
    這將極大的增加東寶航運的業務每艘船隻能運10002000輛車)。
    消息傳出後,東寶航運的股價又迎來大漲。
    這可是赤裸裸的給東寶航運送錢啊。
    這其實還隻是開胃菜。
    回到香港的住所。
    肖愛國在給劉小莉布置任務:
    “剛才在發布會上我說了油價會上漲。”
    “也會 帶動一大批人買油。”
    “你現在找人去采購大量原油。”
    “要先找彼得做多期貨”
    劉小莉查了下:
    “1994 年全球原油年產 24.24 億噸,”
    肖愛國起身走到落地窗前,維多利亞港的油輪像玩具般浮在海麵,
    “我要在 10 年內儲備 50 億噸 —— 平均每年買 5 億噸,夠不夠讓他們手忙腳亂?”
    “愛國,這相當於每年買走全球五分之一的產量!
    “沙特全年才產 4.8 億噸,你這是要把他們的油庫搬空?”
    “不是搬空,是預訂。”
    “你擬份傳真,發給沙特阿美、伊朗國家石油公司、墨西哥石油 ,
    “就說美華王國能源署要簽 10 年協議,每年采購 5 億噸,價格按布倫特基準價上浮 5。”
    “上浮 5?”劉小莉不解,
    “1994 年布倫特才 21.2 美元一桶,這等於多給他們幾十億美元!”
    “我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讓他們覺得我們人傻錢多,但條件隻有一個——
    “優先供貨,無論 opec 限產還是地緣衝突,我們的份額不能少。”
    索菲婭抱著文件夾進來,聞言皺眉:“愛國,50 億噸要占用存放可是大麻煩。這可是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