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兵盛半壁六

字數:6604   加入書籤

A+A-


    譚威想了好一會兒開采煤炭的問題,依照前世僅有的知識點,他看著辛詠卷地說道:
    “這個你不用急,咱們可以拿出重金,從山陝一帶招募高明的煤井匠人,那裏有些人世代開采石炭,經驗豐富,知道怎麽防範坍塌、處理井下積水和毒氣。隻要能把這些匠人請來,再讓他們指導軍士開采,就能大大降低風險。”
    辛詠卷仔細琢磨著譚威的話,覺得很有道理,他點了點頭,臉上露出認可的神情:
    “都督這個辦法好!隻要咱們控製好伐木的數量,隻砍些枯木或雜木,不砍伐成材的樹木,再用石炭作為主要燃料,黑岩山就不會變成禿山,既能滿足軍營取暖需求,又能保護山林,真是一舉兩得。”
    他越想越覺得這個方案周全,之前對燃料問題的擔憂也一掃而空。
    敲定燃料方案後,譚威與辛詠卷便開始沉迷於商談建設的更多細節,從煤井的具體選址、礦井通道的傾斜角度,到營房地龍管道的鋪設走向、火牆的厚度設計,再到水渠與營地防禦的銜接方式,每一個話題都能讓兩人深入討論許久。
    譚威雖不精通建築、采煤這些專業技術,但他來自現代社會,見過工業化生產與標準化建設的模式,懂其中的基本道理,比如礦井需要通風口防止瓦斯積聚,地龍管道要預留檢修口方便維護,水渠寬度需結合防禦需求設計等。
    他總能提出一些看似簡單卻切中要害的思路,為辛詠卷提供新的方向。
    而辛詠卷作為實幹家,有著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隻要譚威提出大致想法,他就能順著這個思路琢磨出具體的解決方案。
    比如譚威提到 “礦井要分區域開采,避免整片坍塌”,辛詠卷立刻就能補充 “可以采用階梯式開采法,先挖上層淺層煤,再逐步向下,每層都留支撐柱”;譚威說 “營房取暖要均勻,避免局部過熱或過冷”,辛詠卷便會回應 “地龍管道可以在營房內呈‘之’字形鋪設,火牆則分內外兩層,中間留煙道,這樣熱氣能更均勻地擴散”。
    兩人一主思路、一主執行,互補長短,越談越投機,書房裏不時傳出討論聲與笑聲,全然忘了時間的流逝。
    直到一陣濃鬱的肉香從院外飄進書房,兩人這才猛然回過神,譚威抬頭看了看窗外,發現太陽早已升到正中,不由得笑道:
    “光顧著說話,竟忘了已到正午。”
    他拍了拍額頭,忽然想起之前西南商幫代表馬化衡特意送來的請柬,邀請他今日正午赴宴,便轉頭對辛詠卷說道:
    “正好,西南商幫的馬化衡今日設宴,咱們也忙了一上午,不如一起過去,嚐嚐他準備的酒菜,也趁機歇歇。”
    辛詠卷本就有些餓了,聽譚威相邀,也不懂虛禮立刻點頭應下:
    “能沾都督的光,屬下求之不得。”
    兩人整理了一下衣著,便一同前往馬化衡預定的酒樓,藍池城本是座兵城,城內多是軍營與軍械工坊,酒樓本就不多,馬化衡為了這次宴請,特意包下了城中最大的一家。
    走進包廂,桌上早已擺滿了菜肴,香氣撲鼻,有清蒸的清河鮮魚,魚身潔白,湯汁清亮,一看便知是剛從河裏捕撈上來的。
    有烤得金黃油亮的軍牧小羊,外皮酥脆,還撒著細碎的香料,還有野兔、山雞等野味,或燉或炒,做法各異。
    甚至還有幾道菜用了西域進口的香料調味,帶著獨特的異域風味。
    譚威看著桌上的菜肴,尤其是那幾道用辣辛子、花椒調味的菜品,不由得想起後世的川菜,鮮辣開胃,重口味卻又不失食材本味,他心裏暗讚:
    “巴蜀飲食文化果然名不虛傳,即便在這西北邊塞,也能做出這般有特色的菜。”
    馬化衡見兩人落座,連忙熱情地招呼:
    “都督、辛大人,快嚐嚐這些菜,都是小人特意讓人準備的,清河的魚、軍營養的羊,還有山裏的野味,希望合二位的口味。”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眾人都有了幾分醉意,馬化衡忽然起身,捧著一幅卷軸走到譚威麵前,恭敬地說道:
    “都督,小人在藍池城開了家酒樓,一直想請位有分量的人題字,今日得見都督,鬥膽求一幅墨寶,也好讓小店蓬蓽生輝。”
    譚威聞言,有些不好意思地笑道:
    “我這書法水平可不怎麽樣,怕是會辱沒了你的酒樓。”
    話雖如此,卻也沒有推辭,他知道這是商幫表達親近的方式,拒絕反而不妥。
    待筆墨備好,譚威略一思索,便提筆寫下 “邊塞菜” 三個字,這三個字雖算不上筆走龍蛇,卻也蒼勁有力,帶著幾分軍人的豪邁。
    馬化衡接過字幅,仔細端詳著,臉上立刻露出讚歎的神情:
    “都督這字寫得好!‘邊塞菜’三個字,既點出了菜品的特色,又有邊塞的豪情,掛在我酒樓裏,定能吸引不少客人,幫我增加盈利!”
    他這番話說得真誠又得體,既誇了譚威的字,又巧妙地表達了感激,情商之高可見一斑。
    坐在一旁的辛詠卷,骨子裏帶著文人對商人的輕視,自始至終沒怎麽和馬化衡交談,隻是埋頭品嚐桌上的野味。
    他看著譚威寫下的 “邊塞菜”,心裏認可這三個字的意境,簡潔有力,貼合藍池城的兵城氛圍,可又忍不住在心裏暗嫌:
    “都督這字確實一般,筆畫間少了些章法,要是讓書法大家見了,怕是要笑話。”
    酒酣之際,譚威想起辛詠卷不是也正在主持黑虎營的建設嗎,便笑著提議:
    “老辛,你負責建黑虎營,是件大功業,我給你的建設項目寫幾個字,刻塊碑立在營門口,也算是留個紀念。”
    辛詠卷心裏依舊覺得譚威的字拿不出手,可轉念一想,譚威身為都督,他的題字自帶號召性,立在營門口既能彰顯朝廷對軍營的重視,也能提升自己這個負責人的麵子。
    糾結片刻後,他還是含糊地應道:
    “能得都督題字,是軍營的榮幸,屬下多謝都督。”
    聽聞辛詠卷含糊應下題字之事,譚威便不再多言,隻在宴席散後,回到府中特意斟酌許久,他清楚黑虎營建設不僅是蓋幾座營房,更要讓軍士們在此紮根立足,養成自力更生的意識。
    思索片刻,他取來筆墨,凝神靜氣,以峻礫有韻味的毛體寫下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八個字。
    落筆時每一筆都帶著堅定的力道,既藏著對軍士們的期許,也暗含著對軍營長遠發展的規劃,他要讓這八個字成為黑虎營的精神內核,激勵所有人靠雙手建設營地,而非依賴外部供給。
    辛詠卷拿到這幅墨寶時,一眼便明白譚威的用意,這不僅是簡單的題字,更是對黑虎營建設的明確要求。
    軍營的發展不能隻靠朝廷撥款或外部支援,軍士們需親力親為,才能讓營地真正穩固。
    他心中對譚威的敬佩又深了幾分,也不再糾結字跡好壞,午後便帶著墨寶急匆匆返回黑虎營基地。
    抵達後他立刻召集工匠,下令連夜將這八個字刻在營地入口處的大石上,他要讓每一個進入營地的人,第一眼就能看到這八個字,將其刻在心裏。
    工匠們不敢怠慢,連夜點起油燈,握著刻刀小心翼翼地雕琢,直到天快亮時,“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八個大字終於清晰地呈現在石麵上,字體雖非名家手筆,卻透著一股振奮人心的力量。
    次日清晨,黑虎營的建設便全麵鋪開,四千名從沙城調來的軍士按照辛詠卷的安排,迅速分工。
    一千人負責挖地基,他們拿著鐵鍬、鋤頭,在標記好的區域裏揮汗如雨,一鍬一鍬將泥土挖起,再用籮筐運到遠處,確保地基深度與平整度達標。
    一千人專門挖水渠,沿著規劃好的路線,一點點開鑿河道,既要保證水渠能順利引清河水入營,又要避免破壞周邊地形。
    一千人專注打條石,他們圍著巨大的石塊,用鑿子敲敲打打,將不規則的石頭打磨成規整的條石。
    作為營房與圍牆的基石;還有一千人負責伐木,他們帶著斧頭、鋸子前往附近的山林,隻挑選成材且不影響生態的樹木砍伐,既避免濫砍濫伐,又能滿足建設需求。
    伐木的軍士們格外用心,每伐倒一棵大樹,都會在原址上種上三顆新樹,然後將大樹推向清河。
    樹幹順著平緩的河水漂向營地,負責接收的軍士早已在河邊等候,用繩索將樹幹固定,再合力拖上岸。
    在辛詠卷的指揮下,這些樹幹被用來築木柵欄與營門,木柵欄沿著營地外圍搭建,每根木頭都深埋入土,再用鐵絲加固,形成一道堅固的屏障。
    營門則選用最粗壯的樹幹,打磨光滑後刻上 “黑虎營” 三個大字,與入口處的題字大石遙相呼應。
    僅僅十幾天時間,黑虎溝軍營便初具正規模樣,整齊的地基已鋪設完畢,水渠的雛形清晰可見,木柵欄將營地圍得嚴嚴實實,營門矗立在入口處,透著一股威嚴之氣。
    辛詠卷看著眼前的景象,心裏滿是成就感,愈發覺得譚威理念的高明,軍士們親身參與建設,不僅效率高,還對營地多了幾分歸屬感。
    待黑虎營建設步入正軌,辛詠卷便暫時離開營地,返回藍池城向譚威匯報進展。
    而譚威在辛詠卷離開後,也牽著遼東馬回了合盧寺,這裏既是他在藍池城的居所,也是處理政務的地方。
    剛到寺門口,他便叫來負責寺內事務的手下,叮囑道:
    “把寺廟的宗教場所與住宅區徹底分隔開,用矮牆隔開就行,不要影響可薩女子的宗教活動。”
    他清楚可薩女子大多有自己的信仰,不能因寺廟被用作官邸而剝奪她們的信仰自由,這既是對她們的尊重,也能讓她們更好地融入藍池城的生活。
    手下連忙點頭應下,當天便組織人手開始搭建矮牆,將寺廟的大殿、經堂等宗教區域與後院的住宅區清晰劃分,互不幹擾。
    隨後譚威又令張晗去周邊寺廟召來幾位心懷普渡眾生信念的和尚,他知道合盧寺本是宗教場所,隻有重新有僧人主持,才能恢複其應有的氛圍。
    張晗很快便帶回了三位和尚,他們都是德行端正、精通佛法之人,和尚們入駐後,便開始每日誦經、敲鍾,沒過多久,合盧寺便重新響起了悠揚的鍾聲、莊嚴的念經聲,香爐裏也升起了嫋嫋煙霧,往日的肅穆氛圍漸漸回歸。
    可薩女子們見狀,也敢放心地前往宗教區域進行祈禱,寺內漸漸有了生氣。
    這段時間,譚威既要兼顧西北的戰事部署,關注可薩人、亞利人的動向,又要統籌藍池城的建設,從鐵匠營的生產到商鋪的運營,每一件事都需要他親自過問,日常忙碌得連喝口熱茶的時間都很少。
    這天傍晚,他處理完公務,牽著遼東馬回到合盧寺的後院,剛走到院子門口,一個二十五六歲的年輕人快步迎了上來。
    這年輕人身著常式軟甲,身姿挺拔,麵容清秀,正是自稱文天祥後代的參謀文強,暫時作為機密參謀隨侍譚威。
    文強見譚威回來,連忙上前恭敬地說道:
    “都督,您回來了,屬下已備好熱水,您快歇歇。”
    譚威微微點頭,心裏對文強頗有好感,文強不僅有文化,能熟練起草文書、分析局勢,頭腦還十分機靈,遇到問題總能快速想出應對之策。
    當初譚威組建圭聖軍參謀機構 “梅園” 時,便將文強與章斐一同選入其中,文強也不負所望,入職以來,無論是整理情報還是提出作戰建議,都做得十分出色,漸漸成為譚威身邊得力的參謀之一。
    此刻見文強特意等候,譚威心裏多了幾分暖意,隨口問道:
    “今日可有重要情報傳來?”
    文強連忙答道:
    “暫無緊急情報,隻是送來消息,說鐵匠營的雪花甲試製進展順利,預計下月便可批量生產。”
    譚威聽後滿意地點點頭,邁步走進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