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字數:3005   加入書籤

A+A-


    他這廂還在為如何借皇子師之名攀上謝清風這條線而絞盡腦汁,此時此刻戶部的值房內,燈火徹夜未熄。原本寬敞的堂屋此刻被來自全國十三道、上百州府的加急文書和說帖堆得幾無立錐之地。
    每一位踏入此地的官員,無論品級高低,背後都代表著一方水土的迫切需求。
    “尚書大人!請看我隴西道的急報!”隴西道最高官員幾乎將文書按到了戶部尚書案頭,聲音沙啞卻急切,“土地貧瘠,連年大旱,赤地千裏!百姓易子而食並非傳聞!此耐旱高產之薯種於我隴西道便是救命之神物!必須首批試種!”
    他話音未落,旁邊一位衣冠略顯淩亂的官員立刻搶上前一步,聲音更大:“隴西苦旱皆知,但我淮南前些歲年慘遭百年不遇之大水,圩田盡毀,今春顆粒無收已成定局!等待隴西那旱地緩慢推廣,我淮南道早已餓殍遍野!這糧種,必須先緊著我道恢複生產!”
    “兩位大人所言俱是實情,然則......” 一位看似更斯文的江南官員擠上前來,語氣雖緩,卻寸步不讓,“江南雖稱魚米之鄉,然賦稅重地,稍有歉收便糧價飛漲,民心不穩。此薯種若能量植於江南,不僅可快速充盈國庫,更能穩定天下糧倉之根基,其意義遠非解一地一時之急所能比擬!還請朝廷統籌考量!”
    角落裏甚至還有兵部的官員冷著臉,沉聲道:“北疆、西域,數十萬大軍駐紮,糧草輸送,十石至邊關僅餘一二。若能在邊鎮左近擇適宜之地廣種此薯,於鞏固邊防、節省國力有莫大助益!此乃軍國大事!”
    每一位官員都言之鑿鑿,理由充分,仿佛得不到這批糧種,其所代表的土地和百姓下一刻就要陷入萬劫不複之地。
    謝清風猜的沒錯,經過整整兩個月的扯皮才定好了這第一批起地紅薯種的去向。
    “隴西道旱情最烈,撥八百斤,著令當地官吏親督種植,務必優先救濟饑民。淮南道圩田待複給八百斤,需在汛期前完成播種挽回今年收成,江南留一千斤,試種成功後需盡快推廣充盈國庫,兵部所請亦準,北疆、西域邊鎮共撥兩千斤,由軍卒協同當地農戶開墾荒灘,解軍糧輸送之困,圳獨道......”
    大朝會上戶部尚書不緊不慢地念著糧種的發放名單,名錄上的數字逐一報出,底下原本爭執不休的官員們漸漸安靜下來。這些分配看似不均,卻暗合各地最緊迫的需求,明麵上誰也挑不出明顯的錯處。
    待戶部尚書念到最後,卻忽然頓了頓,目光若有似無地掃過站在角落的謝清風,補充道:“另有六百斤,分兩處撥付——臨平府三百斤,應封府三百斤。”
    這話一出,原本安靜的朝堂瞬間起了些微騷動。
    有人忍不住皺眉:“臨平府去年風調雨順,糧庫充盈,應封府更是連年豐收,哪需要這薯種救濟?倒是我嶺南道少了.....”
    話音未落,吏部尚書便輕輕咳嗽一聲,不動聲色地抬了抬下巴:“臨平府乃謝大人曾任之地,據說謝大人在任時曾領著百姓修渠引水,改良過不少薄田,此地土壤氣候本就適宜作物生長,試種紅薯正好能驗證薯種在良田的產量。”
    “應封府是謝大人故裏,鄉鄰們多熟悉農桑,讓他們試種也能傳回些實在的種植經驗。”
    這番話看似句句在理,實則上麵的官員們都心照不宣。說到底這六百斤薯種,是朝廷對謝清風功績的變相認可,也是給足了他麵子。
    戶部尚書心知肚明,這名單在他第一次呈給皇上後,皇上特地加上的,今日朝會隻是下發這個名單的通知,走個過場罷了。
    他念完後便將名錄呈給上首:“陛下,首批紅薯種去向已擬定妥當,還請聖裁。”
    龍椅上的蕭雲舒掃過名錄,幹脆利落地落筆朱批:“準。”
    ——————
    糧種分配方案塵埃落定後,聖旨連同那金貴的薯種被快馬加鞭送往各地州府。
    小道消息永遠是最快的,先於官府的文告,飛遍了田埂鄉野。
    “聽說了嗎?京城出了神種!叫紅薯!一畝地能收上千斤!”歇晌的老農蹲在田埂上,眯著眼對鄰人道,語氣裏半是驚奇半是懷疑。
    “上千斤?吹牛吧!” 旁邊正在捆稻草的漢子直起腰,抹了把汗,嗤笑道,“咱種了一輩子地,最好的年成,精耕細作,一畝稻穀能打三百斤就是老天爺賞飯吃了!上千斤?那得是王母娘娘蟠桃園裏的土才種得出來!”
    “可是官府的告示是這麽說的啊,還說是什麽豐裕伯,哦對,就是那個獻祥瑞封了爵的大官弄出來的。”另一個稍微年輕些的農戶插嘴道,眼神裏有些猶豫和向往。
    “官府?”老農搖了搖頭,“官府的話,能全信?這要是沒成事兒的話,虧得還不是咱們自己?收成就這麽一季,賭錯了,咱們全家老小下半年就得喝西北風!”
    這樣的對話在每一個被分配到薯種的州縣,乃至其周邊地區,反複上演著。
    有些膽子大或是家裏田地貧瘠常年收成不好的農戶們的眼裏燃起了希望的光芒。他們仔細聽著官差的講解,心裏盤算著:“萬一,萬一是真的呢?哪怕隻有五百斤,那也是天大的好事!”
    他們決定賭一把,擠上前去在名冊上按下了手印領回那看起來其貌不揚的糧種。
    而更多的農戶,則抱著胳膊在一旁觀望,臉上寫滿了謹慎和懷疑。
    “再看看,再看看......”
    “讓老張家先種試試,他家地薄,虧了也不打緊。”
    “說的好聽,誰知道是不是官府為了政績,騙咱們種這稀奇玩意兒?”
    “還是老老實實種我的麥子穩當,祖祖輩輩都這麽過來的,餓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