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5章 雙線並行,山海同心

字數:4535   加入書籤

A+A-


    第一千六百九十五章 雙線並行,山海同心
    北京的晨光剛漫過鼎盛集團總部的落地窗,李淵已坐在會議室的主位上,指尖劃過麵前的“中埃1號”國內推廣進度表。表格裏,東北黑土地的播種時間、華北平原的智能設備調試節點、江南丘陵的土壤改良方案,都用不同顏色的筆標注得清清楚楚,最下方一行“李陽——非洲分公司技術對接”的字樣,讓他想起昨夜兒子發來的視頻——視頻裏,李陽站在埃塞俄比亞的試驗田邊,身後是正在安裝的新播種機,臉上沾著泥土,卻笑得格外明亮。
    “李教授,東北試點田的農戶反饋,‘中埃1號’的種子發芽率比預期高了5,但有幾戶反映豆苗葉片有點發黃,懷疑是土壤肥力不足。”鼎盛集團農業技術部的張經理推過來一份檢測報告,紙上的數據顯示,部分地塊的氮含量略低於標準值。
    蘇瑤接過報告,眉頭微蹙,指尖在“氮含量”三個字上輕輕點了點“應該是東北黑土雖然肥沃,但長期種植玉米後,氮元素消耗較大。咱們之前在非洲用的根瘤菌劑,針對的是堿性土壤,在東北的酸性黑土裏活性可能不夠,得調整菌劑的配方。”她抬頭看向李淵,眼神裏帶著熟悉的默契,“我下午去東北,現場測一下土壤的微生物活性,順便跟農戶聊聊種植習慣,看看能不能結合他們的經驗改良菌劑。”
    李淵點頭,又看向負責華北區域的王經理“華北的智能灌溉係統調試得怎麽樣?之前李陽說,非洲的係統在幹旱地區很管用,但華北春季多風,得注意設備的防風性能。”
    “您放心,我們已經給灌溉噴頭加了防風罩,還跟當地的農機站合作,培訓了101novel.com個農戶技術員,他們現在都能獨立用手機p控製灌溉了。”王經理遞來一段視頻,畫麵裏,一位中年農戶正拿著手機,熟練地點擊屏幕,田裏的噴頭立刻精準地對著豆苗噴水,他臉上的笑容格外真切,“這位農戶之前總說‘高科技用不慣’,現在天天跟鄰居炫耀,說‘手機比鋤頭還好用’。”
    會議室裏的人都笑了起來,李淵看著視頻裏的場景,想起五年前在非洲,姆巴萊第一次用智能設備時,也是這樣從“不敢碰”到“離不開”。他忽然覺得,不管是在非洲還是中國,農戶對“能增產、能省心”的技術,總是有著最樸素的認可。
    下午,蘇瑤帶著土壤檢測設備,登上了前往東北的高鐵。車廂裏,她翻看著農戶檔案,其中一份記錄讓她停住了目光——農戶趙建國,種了三十年地,去年因為玉米價格下跌,家裏的收入少了一大半,這次是第一批報名試種“中埃1號”的農戶,備注裏寫著“希望能給兒子湊夠大學學費”。
    抵達東北試點田時,夕陽正把黑土地染成金色。趙建國早已在田邊等候,手裏拿著一個泛黃的筆記本,上麵記滿了每天的氣溫、濕度和豆苗生長情況。“蘇教授,您可來了!”他快步迎上來,指著田裏的豆苗,語氣裏滿是焦急,“您看,這幾壟的葉子黃得厲害,我天天澆水、施肥,還是不見好,是不是這種子不適合咱這兒的地啊?”
    蘇瑤蹲下身,從田裏取了一點土,放在檢測儀器裏,又摘下一片黃葉子,對著陽光仔細看了看“趙大哥,您別著急,不是種子的問題,是土壤裏的根瘤菌活性不夠,大豆吸不上氮。您之前種玉米,是不是常用尿素施肥?”
    趙建國愣了一下,點頭道“是啊,種玉米都用尿素,勁兒大。”
    “大豆跟玉米不一樣,它靠根瘤菌固氮,用太多尿素反而會抑製菌的活性。”蘇瑤一邊調試儀器,一邊跟他解釋,“我先給您的田撒點改良後的菌劑,再教您怎麽測土壤的氮含量,以後按需求施肥,既省錢又增產。”
    那天晚上,蘇瑤住在趙建國家的農家院。晚飯時,趙建國的兒子趙小宇放學回來,看到蘇瑤帶來的大豆種植手冊,眼睛立刻亮了“蘇阿姨,我在學校學過,大豆能跟根瘤菌共生,您這手冊上的圖比課本上的還清楚!”他拿出筆記本,纏著蘇瑤問了好多問題,從根瘤菌的作用原理到智能灌溉的技術細節,眼裏滿是對農業科技的好奇。
    蘇瑤看著眼前的少年,想起了李陽小時候——那時候李陽也是這樣,總跟在李淵身後,問田裏的小麥為什麽會抽穗,問拖拉機為什麽能耕地。她忽然覺得,農業的傳承,從來都不止是技術的傳遞,更是這份對土地的熱愛,從一代人傳到另一代人心裏。
    與此同時,非洲埃塞俄比亞的示範中心裏,李陽正帶著當地學生姆博調試新到的無人機播種機。無人機的螺旋槳轉動起來,帶著細碎的風聲,將“中埃1號”的種子均勻地撒在田裏。姆博握著遙控器,手有些發顫,眼神卻格外專注——這是他第一次操作無人機,之前他總覺得“這玩意兒比牛還難管”,現在卻覺得“比牛快多了,一天能種十畝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姆博,你看屏幕上的綠點,代表種子的落點,要是偏了,就調右邊的搖杆。”李陽在一旁指導,手指在屏幕上指出落點的偏差,“咱們之前種的大豆,因為人工播種不均勻,有的地方密,有的地方稀,產量差了不少。用無人機播種,間距能精確到30厘米,產量至少能提10。”
    姆博點點頭,慢慢調整搖杆,無人機的落點越來越準。播完一塊田,他興奮地抱住李陽“李陽哥,我學會了!以後我教其他同學,咱們讓全村的田都用無人機播種!”
    李陽笑著拍了拍他的肩膀,從背包裏拿出一個平板電腦,打開國內傳來的“中埃1號”生長數據“你看,中國東北的豆苗已經長到10厘米了,蘇教授還改良了根瘤菌劑,咱們下個月也試試,看看能不能讓咱們的大豆長得更好。”
    姆博湊過來看,指著屏幕上的照片“這是中國的田嗎?跟咱們的草原不一樣,綠油油的,真好看。以後我能去中國看看嗎?我想學習更多的農業技術,回來教更多的人。”
    “當然能。”李陽點頭,眼裏滿是認真,“鼎盛集團有個‘中非農業交流計劃’,每年會選優秀的當地學生去中國留學,你好好學,以後肯定能去。”
    那天晚上,李陽給李淵和蘇瑤打了視頻電話。屏幕裏,蘇瑤正在趙建國家的院子裏,跟趙小宇一起整理大豆種植筆記;李淵則在辦公室裏,看著華北傳來的智能灌溉係統運行數據。一家四口,跨越山海,卻都在為同一件事忙碌——讓“中埃1號”在更多的土地上生長,讓農業科技惠及更多的人。
    “爸,媽,姆博說想去中國留學,我已經幫他報名了‘中非農業交流計劃’。”李陽的聲音裏滿是期待,“等他去了中國,你們多照顧他,帶他去看看東北的黑土地,看看華北的智能農場。”
    “放心吧,我們會的。”蘇瑤笑著說,“趙小宇也說,以後想考農業大學,學大豆育種,等他畢業了,說不定還能跟你和姆博一起工作呢。”
    李淵看著屏幕裏的兒子,又看了看身邊的蘇瑤,心裏滿是欣慰。他想起五年前剛到非洲時,有人問他“值得嗎”,那時候他不知道答案,現在他知道了——當看到非洲農戶捧著高產大豆時的笑容,當看到中國農戶用智能設備省時省力時的滿足,當看到孩子們眼裏對農業科技的向往,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日子一天天過去,東北試點田的豆苗漸漸挺直了腰杆,葉片變得濃綠發亮;華北的智能灌溉係統穩定運行,農戶們再也不用“靠天吃飯”;非洲的無人機播種機普及開來,大片的大豆田像是綠色的海洋。李悅也沒閑著,她整理好了在非洲創作的小提琴曲,在國內舉辦了“山海情”音樂會,曲子裏的奧莫河流水聲、非洲鼓點和中國小調,打動了無數聽眾,很多人聽完後,都對中非農業合作產生了興趣,還有不少大學生報名參加了鼎盛集團的“中非農業誌願者計劃”。
    一個月後,蘇瑤從東北回來,帶回了改良後的根瘤菌劑配方和厚厚的農戶調研筆記。李淵組織技術團隊,根據她的調研結果,製定了更細致的國內推廣方案;李陽則在非洲試用了新的菌劑,大豆的根瘤數量比之前多了30,當地農戶都笑著說“這豆子跟吃了蜜似的,長得真快”。
    這天,鼎盛集團召開“中埃1號”推廣總結會。會議室的大屏幕上,播放著中國和非洲的大豆田照片——東北的黑土地上,豆苗隨風搖曳;非洲的草原上,無人機在田間穿梭;中國的農戶在智能設備前微笑;非洲的學生在試驗田邊記錄數據。一張張照片,串聯起跨越山海的情誼,也見證著農業科技的力量。
    “‘中埃1號’不僅是一個大豆品種,更是中非友誼的象征,是科技惠農的載體。”李淵站在講台上,聲音鏗鏘有力,“未來,我們會繼續優化技術,讓它在更多的國家、更多的土地上生長,也會繼續培養農業人才,讓這份情誼、這份技術,一代又一代地傳下去。”
    台下響起熱烈的掌聲,蘇瑤看著身邊的李淵,想起他們一起在非洲熬夜測數據、一起在東北的田埂上幫農戶解決問題、一起看著孩子們為農業科技努力的日子,眼裏滿是溫柔。她知道,他們的故事還在繼續——在中國的田野裏,在非洲的草原上,在每一個為“讓更多人吃飽飯、過好日子”而努力的日子裏,他們會繼續攜手同行,用堅守和奉獻,書寫屬於他們的,屬於中非人民的,跨越山海的傳奇。
    夕陽透過落地窗,灑在會議室裏,也灑在李淵和蘇瑤的身上。他們的影子被拉得很長,像是在為這份跨越山海的情誼,為這份堅守初心的執著,畫上一個溫暖而堅定的注腳。而“中埃1號”的種子,還在繼續生根、發芽、生長,在歲月的澆灌下,結出更多的果實,溫暖著每一個人的心田,也永遠銘記在中非人民的心中。
    喜歡兵王歸回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兵王歸回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