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刺誌論
字數:2329 加入書籤
角色
逗 小嶽 捧 老孫
小嶽:滿臉笑容,快步上台鞠躬)親愛的觀眾朋友們,大家好啊!今兒個我來給大夥嘮嘮《黃帝內經》裏一篇超有學問的《刺誌論》 。
老孫:喲嗬,你還研究上《黃帝內經》啦?沒看出來啊!
小嶽:那可不咋的!您知道不,這《刺誌論》裏講,正常來講,氣要是足,這人就倍兒壯實;氣不足呢,這人就蔫兒吧唧的。吃飯多,氣就足;吃飯少,氣就弱。還有啊,脈要是實,血就實;脈要是虛,血就虛。這是正常狀態,要是反過來,那可就出毛病嘍!
老孫:嘿,還真是這麽個事兒!
小嶽:還有更神的呢!有的人,氣可足了,但是身體還怕冷,這是咋回事呢?是受了寒邪啦!還有的人,氣不足,可身體還發熱,這是被暑邪給纏上了。
老孫:喲,這聽起來還挺複雜。
小嶽:複雜的還在後頭呢!有的人胃口特好,吃嘛嘛香,按道理血氣應該足吧,結果他血氣不足。這有可能是失血了,或者是濕邪在下麵搗亂。還有的人,吃啥都不香,吃得少,可血氣還挺足,這是邪氣跑到胃和肺裏去了。
老孫:好家夥,這裏頭門道真不少!
小嶽:那可不!再跟您說說這脈,脈小,血卻多,這是啥情況?是酒喝太多啦,中焦熱得慌。脈大,血卻少,這是風邪鑽進脈裏了,還不咋喝水。
老孫:哎呀,你這一說,還真有點意思。
小嶽:這《刺誌論》還講了,實證就是邪氣跑進來搞破壞,虛證呢,就是正氣跑出去“溜達”啦。氣實了,人就發熱;氣虛了,人就發冷。
老孫:哦,原來是這麽回事兒。
小嶽:最後講講這針刺的方法,紮實證的時候,左手得把針孔開大嘍,讓邪氣快點滾蛋;紮虛證呢,左手得把針孔捂嚴實了,把正氣留住。
老孫:行嘞,聽你這麽一講,這《刺誌論》好像也沒那麽難懂。
小嶽:興致勃勃,手舞足蹈地比劃)這針刺的講究可不止這點。您想想,這進針的深度也有大學問。在紮不同的穴位,針對不同的病症時,進針的深淺得拿捏得恰到好處。要是病在淺表,進針太深,不但治不了病,還可能傷了元氣;要是病在深層,進針太淺,那藥力根本達不到病灶,也是白費功夫。
老孫:微微皺眉,滿臉疑惑)那怎麽判斷病在淺表還是深層呢?這可太難為人了。
小嶽:嘿嘿,這就得靠老祖宗傳下來的經驗和大夫自己的本事啦。一般來說,摸摸脈象,再看看病人的症狀表現,就能大概知道病的深淺。比如,要是病人隻是感覺皮膚表麵有點酸痛,脈象也比較浮,那多半病在淺表;要是病人覺得內裏髒腑都不舒服,脈象又沉又弱,那病就比較深了。
老孫:恍然大悟,不住點頭)原來是這樣啊,看來中醫這門道,真不是一朝一夕能學透的。
小嶽:沒錯!就拿這《刺誌論》來說,裏麵還有好多細節值得咱們細細琢磨。您再聽我講講這虛實和補瀉的關係。實症要用瀉法,把邪氣趕出去;虛症就得用補法,把正氣補回來。但這補瀉也不是隨便來的,得根據病人的體質、病情的輕重來調整。
老孫:好奇地湊近)快說說,這具體咋調整啊?
小嶽:要是病人年輕力壯,那瀉的時候力度就可以大一點;要是病人年老體弱,補瀉都得悠著點,循序漸進。而且啊,這補瀉的手法也有好多種,像提插補瀉、撚轉補瀉,每種手法都有它的妙處。 這提插補瀉,就是進針後,通過提針和插針的輕重、快慢來實現補瀉。補的時候,插針重、提針輕,速度也慢一點;瀉的時候呢,提針重、插針輕,速度還得快。這撚轉補瀉,是通過旋轉針柄來操作,向左撚轉角度小、用力輕,就是補法;向右撚轉角度大、用力重,就是瀉法。
老孫:驚歎不已)乖乖,這麽多講究!看來這中醫裏的每一個小細節,都藏著大秘密啊。
小嶽:那可不!老祖宗留下的這些智慧,咱們得好好學,好好傳承。
老孫 以後啊,咱再跟別人嘮起這《黃帝內經》,那也能說得頭頭是道,讓更多人了解中醫的博大精深!
喜歡嶽孫曰岐黃養生相聲合集請大家收藏:()嶽孫曰岐黃養生相聲合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