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4章 你不用害怕
字數:2628 加入書籤
“詩雅,真的沒有你想象的那麽可怕。你不要那麽膽小啦。別忘了你可是我們戰家的大小姐呀,怎麽能連個飛機都不敢坐呢?說出去不是讓人笑話了嗎?還有回頭哥哥還得要帶你去體驗各種各樣的項目呢,你不能因為膽小而統統拒絕呀。”
還真的是說對了,因為膽小詩雅拒絕過很多事情,比如說坐電梯到30層。詩雅恐高呀。
但這種對恐高和未知的恐懼,詩雅努力過,沒有用呀。
“大哥,我除了不敢坐飛機之外,我還有恐高症的。所以你說的很多危險的項目,我是絕對不會去的。”
“啊?你竟然有恐高症?”
戰晏臣難以置信地看著妹妹。
為什麽同一個父母生的孩子竟然差別這麽大呢?
不過,他學過心理學。
妹妹的這種恐懼他是懂得的。
人類對未知的恐懼,如乘坐飛機與恐高症,本質上是大腦進化出的生存預警係統在過度反應。
這種心理機製既源於基因傳承,也與個體成長經曆密切相關。對未知的恐懼是大腦的風險放大器。
人類祖先在叢林中生存時,對陌生環境保持警惕是生存關鍵。這種本能刻在基因裏,現代人麵對飛機、深海等陌生場景時,大腦的邊緣係統,尤其是杏仁核會迅速啟動戰或逃反應。
即便理性知道飛機安全性極高,但大腦仍會聯想到高處墜落,密閉空間等致命威脅,從而產生焦慮。
心理學中的控製感理論指出,人類需要通過掌控環境來降低焦慮。飛機飛行時,乘客無法幹預氣流顛簸、機械故障等風險,這種失控感會激活大腦的威脅檢測係統。
例如,飛機顛簸時,乘客會下意識抓緊扶手、心跳加速,正是大腦試圖通過物理動作恢複控製感。
媒體對空難的集中報道、影視作品中飛機失事的驚悚畫麵,會通過可得性啟發式強化公眾對飛機的恐懼。
大腦更容易記住罕見但衝擊力強的事件,如空難,而忽視日常更常見的交通事故。這種認知偏差導致人們高估飛機風險,形成心理放大效應。
恐高症的核心是大腦對高度的錯誤解讀。當人站在高處時,視覺係統看到地麵遙遠,但內耳的前庭器官卻感知不到身體在移動,這種衝突會讓大腦誤判為失去平衡,從而觸發保護性恐懼反應。例如,站在玻璃棧道上時,即使明知安全,大腦仍會發出即將墜落的警報。
精神分析學派認為,恐懼可能通過家庭或文化環境習得。若父母在孩子麵前表現出對高度的強烈恐懼,如禁止爬樹、拒絕坐摩天輪,孩子會將高度與危險建立關聯,形成條件反射。
此外,童年時期從高處跌落的經曆,可能通過經典條件反射強化恐高反應。
存在主義心理學指出,恐高症可能反映了個體對脆弱性的深層恐懼。站在高處時,人會直觀感受到自身的渺小與無力,這種體驗可能觸發對死亡、失控等終極問題的焦慮。例如,恐高者常描述在高處時感覺生命不受保護,實則是心理防禦機製在抗拒直麵脆弱。
認知重構。通過學習航空安全知識、統計數據,用理性對抗直覺恐懼,如了解飛機事故率遠低於汽車。暴露療法。逐步接觸恐懼源,如先從低處觀景台開始練習,降低大腦對高度的敏感性。正念訓練。在恐懼情境中練習覺察身體反應,如心跳、呼吸,將注意力從危險想象轉移到當下體驗。
恐懼是人類為生存進化出的保護機製,但過度恐懼會限製生活。理解其心理根源後,我們既能尊重這份本能,也能通過科學方法與恐懼和平共處。正如榮格所說沒有一種覺醒不帶著痛苦。直麵恐懼的過程,或許正是自我成長的契機。
“是的,大哥,我的確有恐懼症,好像無法改變。”
詩雅也不希望自己如此恐高。如此恐懼。
但是她又能有什麽辦法呢?
戰晏臣突然放下手裏的鵝蛋,深深的凝視著妹妹。
“詩雅,你是我在這個世界上最最親的親人了,你是我唯一的親妹妹呀,你的恐懼其實是可以克服的,大哥會幫助你。相信我,有大哥在,你不用害怕。”
後麵的話戰晏臣就沒有說了。
妹妹一定在她的養父養母那裏,小時候受過很多的苦。她的恐懼應該源於小時候。
或者說,就在她被拋棄的那一刻,或者那一段時光裏,詩雅都是無比恐懼的。
想到這裏,戰晏臣一臉黑線。
當初,究竟是誰幹的呢?
難道是叔叔……
喜歡1小時相親,我閃婚豪門請大家收藏:()1小時相親,我閃婚豪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