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做不到

字數:4621   加入書籤

A+A-


    第二日,蕭雲驤又去查看被清軍燒殺劫掠的幾個村寨。
    這些村寨損失雖不及吳家店慘重,但蕭雲驤心情反而愈發沉重。
    因為這幾個村寨存在同一個問題:西軍製度未能深入基層。
    這幾個村的民兵組建,是西王府派人下來,召集百姓開個會,當場便完成。
    張三當裏長,李四任民兵連長,王二麻子做軍法官。
    然而,裏長、連長、軍法官平時該履行什麽職責,戰時該做些什麽,並無統一標準,全憑自行揣摩。
    此外,部分西王府人員急於完成任務。
    有的工作人員一天能完成三個村的民兵組織組建。
    從表麵數據看,很多基層單位都已建立,但深究起來,這些所謂民兵、自衛隊的首領,往往仍是從前的地主鄉紳。
    因為他們有威望,有號召力。
    西軍來了,他們表麵願意配合,至於內心想法,外人無從知曉。
    普通百姓如同以往應付官府差事,官府讓組建民兵就組建,給分地就接受。
    但為何要這樣做,目的是什麽,沒幾個人清楚,也沒多少人在意。
    就像西軍分地,百姓心裏感激西軍,可骨子裏仍把西王府當作仁慈的新老爺。
    這便是恩賜式分地、自上而下推行帶來的弊端。
    受通訊、交通手段限製,加上普通民眾認知有限、反應渠道匱乏以及千年傳統等因素影響,中國曆代隻能依靠地主鄉紳、族長鄉老這類中間階層,間接統治最基層百姓。
    這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
    中國曆代造反者中,明白此理的,如朱元璋,依靠地主鄉紳維持基層統治;
    不明白的,如黃巢、李自成,直接打擊地主鄉紳階層,卻始終無法建立穩固的基層政權,最終為他人做了嫁衣。
    隻要有地主鄉紳這個中間食利階層存在,所謂平均地權、土地公有,便是笑話。
    這個問題,曆代中國統治者、造反者都無法解決。
    到了近現代,百年爛黨不想解決。
    隻有紅朝,才真正將土地公有製落到實處。
    即便如此,紅黨也是經過長時間摸索,才找到適合中國農村基層治理的道路。
    這一日,蕭雲驤未出門,獨自在營地帳篷裏寫東西。
    下午,左宗棠拿著蕭雲驤寫的《西王府土地法大綱》草稿找上門來。
    “蕭君,左某來還書了。”
    他見蕭雲驤正伏在小桌上用炭筆書寫,桌上還有七八頁寫好的草稿。
    蕭雲驤見左宗棠進來,停下筆,把草稿整理到一起。
    接過左宗棠遞來的書,壓在草稿之上。
    又從帳篷裏拿出兩把凳子,走到營帳外。
    “左先生,我寫了半天,正好休息下眼睛,咱們到帳外聊聊。”
    此時正值農曆九月下旬,天氣晴好,氣候宜人。
    兩人在帳篷邊落座,蕭雲驤笑著問道:
    “左先生,我寫的這個大綱如何?”
    左宗棠挑了挑眉,瞥了蕭雲驤一眼,本想嘲諷。
    但轉念想到,這個賊頭雖舉止輕佻,初衷卻是為減輕百姓負擔,給底層百姓活路。
    到嘴邊的嘲諷之語,頓時索然無味。
    左宗棠是晚清官僚中少見的係統性關注農民生計並付諸實踐的官員。
    他出身“耕讀傳家”的湘陰左氏家族,曾祖父左逢聖災年典當衣物施粥救濟饑民,祖父左人錦設立“族倉”製度應對荒年,家族傳統使他對民生疾苦格外關注。
    他自幼研習儒家經典,推崇“民為邦本”理念,認為“天下糜爛,需以民生為急”,這成為其執政核心理念。
    任浙江巡撫時,麵對戰亂後的饑荒,他刊發救荒辦法,勻撥錢米賑濟災民,還動員軍隊開墾荒地,招徠鄰省農民恢複生產。
    西北平叛期間,對因戰亂流離的難民“資遣回籍”,發放賑糧、耕牛和種子,助其重建家園。
    妥善安置從沙俄控製下歸來的吐爾扈特族人,發放撫恤銀兩、羊種和生產工具,確保他們“無凍餒之虞”。
    除具體舉措外,還有賦稅改革。
    在湖南主持地丁漕糧改革時,他提出“以減為增”原則,減輕農民負擔,打擊地方豪強對賦稅的操縱。
    西北治理中,推行“輕徭薄賦”,鼓勵墾荒,恢複因戰亂荒廢的農田。
    還有政策扶持。
    他強調“水利為農業之本”,在陝甘地區興修水利工程,如修複寧夏唐徠渠,提升農田灌溉能力;推廣桑棉種植和紡織技術,拓寬農民生計來源。
    他做這些的出發點,當然是傳統士大夫家國天下的情懷,以及維護清廷統治,比如通過賑災防止民變。
    但客觀上改善了部分農民處境,這也是事實。
    當然,這不妨礙他鎮壓陝甘回民時手段嚴酷。
    人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的“好人”“壞蛋”敘事模式,不適合成年人的世界。
    何況“黑白”概念,每個時代理解和定義不同。
    不過梁啟超評價他“用兵不忘恤民”,《清史稿》稱其“所至之處,必以民生為念”,大體還算公允。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的舉措為西北邊疆穩定和戰後重建奠定基礎,至今在新疆、甘肅等地仍留存水利、屯田等遺產。
    評價曆史人物,不能忽視其所處社會環境、所受教育及當時社會價值觀。
    用評價者所處社會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去硬套古人,既不公允,甚至可謂耍流氓。
    比如蕭雲驤後世在網上就看到有人評價嶽飛愚忠,還長篇大論,看似頭頭是道,實則荒謬。
    正因了解左宗棠這些性情,蕭雲驤才放心將相關草稿給他看,想聽他的意見。
    從後世資料分析,這人能溝通。
    左宗棠看著蕭雲驤期待的眼神,歎了口氣說:
    “蕭君,你那些方略初衷是為窮苦百姓謀條活路,這很好。”
    “但是,你要消滅地主鄉紳階層,恕左某直言,做不到。”
    “為何?”蕭雲驤來了興致。
    左宗棠略作思索。
    “孔聖在《論語·泰伯篇》說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自古以來,讓百姓按規則行事就行,無需讓他們明白其中道理。”
    “你倒好,在注釋裏講所謂生產資料公有製和私有製的區別。”
    “他們聽得懂嗎?”左宗棠侃侃而談。
    蕭雲驤點頭,問道:“還有麽?”
    左宗棠繼續說道:
    “通訊與交通的限製。就拿我們南麵的秀山縣來說,縣府官員檢查政策在地方上的落實情況,若要走遍每個鄉鎮,一趟差不多需要耗費一個月。”
    “這怎麽可能持久執行呢?”
    “蕭君,自古皇權不下縣。非不欲,而是不能也。”
    “你強要推行,不過是培養新一批的地主鄉紳,隻是換了個名稱而已。”
    喜歡太平天國之東方醒獅請大家收藏:()太平天國之東方醒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