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製造業之爭
字數:4373 加入書籤
大國博弈的關鍵就是製造業之爭。美國為何急於推動製造業回流?製造業真的能主宰未來世界格局嗎?在這一產業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決定大國興衰的命運密碼?
回顧曆史,不難發現一個規律大國的崛起,都離不開強大製造業的支撐。英國憑借工業革命稱霸世界,美國依靠製造業成為全球頭號強國,日本也憑借“日本製造”躋身發達國家行列。這背後蘊含著一個真理製造業強則國家強,製造業弱則國家弱。製造業並非簡單的生產製造,它是國家經濟的脊梁,支撐著整個國民經濟的穩定運行。
如今,美國正麵臨著製造業空心化這一嚴峻問題。製造業空心化就如同大樹被蛀蟲掏空,盡管美國的金融和互聯網行業依舊繁榮,但製造業這一核心領域已被嚴重削弱。曾經,美國能夠自主生產手機、電腦,建造房屋,如今卻過度依賴金融市場,真正的生產製造能力不斷下降。曾經,“美國製造”是高品質的象征。二戰後,美國工業產值占全球一半以上,美國大兵攜帶美國武器裝備橫掃戰場,好萊塢電影傳播著美國生活方式,美國商品引領全球潮流,“美國夢”更是無數人的向往。但從 101novel.com 世紀 70 年代起,美國資本家認為製造業辛苦且利潤低,紛紛將目光轉向金融領域。大量製造業向日本、韓國轉移,美國製造業占 gdp 的比重從 101novel.com 世紀 50 年代的近 30,一路下滑至如今的 11左右 。盡管從數據上看似乎尚可,但美國製造業早已今非昔比。如今美國經濟依靠的是金融泡沫和美元霸權,而非曾經的核心競爭力——製造業。
製造業也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作為超級大國的美國,在疫情期間連核心醫療器械,甚至呼吸機都無法實現自給自足,隻能依賴進口,這意味著民眾的生命安全掌握在他國手中。在國家安全麵臨危機時,製造業能力不足將直接影響武器彈藥的供應。俄烏戰爭爆發後,美國雖擁有先進武器,但因軍工產能不足,無法及時補充彈藥庫存。美國智庫坦言,美國的軍工產能已無法支撐大規模持久戰。相比之下,中國憑借完整的工業體係,能夠迅速動員生產,將科技創新與強大生產力相結合,推動軍工領域快速發展。
當然,製造業也和科技創新緊密相關,可以說製造業是創新的源泉。有人認為製造業低端,創新才高端,這是一種誤解。曆史證明,幾乎所有重大技術突破都源於製造業的實踐。芯片設計依賴製造工藝的反饋,新材料研發需要在生產中檢驗,人工智能算法也需在實體產品中驗證價值。華為在人工智能與製造業相結合領域的領先,正是得益於長期的製造業積累和完整產業鏈的支持。而美國一些高科技公司,因缺乏製造業環節,其研究成果難以在實際生產中得到檢驗和完善,最終隻能是空中樓閣。
可以說製造業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平台。大量實踐表明,工程師需要在一線工作中成長,隻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培養出真正的技術人才。德國工匠精神聞名全球,得益於其完善的職業教育體係和強大的製造業傳統,形成了良性循環。歐洲能夠不斷湧現科技人才,也與完善的製造業體係密不可分,人才可以在實踐中檢驗和修正知識。
然而,歐洲製造業依賴俄羅斯廉價能源,大國衝突導致天然氣價格暴漲 ,德國化工、鋼鐵等產業減產甚至停產,大眾等企業因電動車轉型滯後和能源成本上升,不得不裁員減產。101novel.com24年歐洲汽車產量同比下降 12 ,產能下降引發人才外流,大量歐洲製造業外遷,歐洲技術人才可能出現斷層。過去幾十年真正能與中國製造業競爭的隻有歐洲,如今隨著能源價格上漲,歐洲退出製造業競爭。美國製造業外流導致年輕人紛紛湧向華爾街和矽穀,不願從事製造業工作。長此以往,美國將缺乏能夠將設計轉化為實際產品的人才。
中國經過 40 年的努力,構建了全球最完整的製造業體係,是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工業分類全部 41 個工業門類的國家。這種全產業鏈優勢使中國在麵對各種挑戰時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和適應能力。在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中,中國創造了諸多奇跡,如 25 小時拆除一座大橋,9 小時完成火車站改造,43 個小時重建一座立交橋,這些成績的背後離不開強大製造業體係的支持。而美國由於製造業空心化,基礎設施更新困難,隻能眼睜睜看著橋梁老化失修。
美國急於推動製造業回流,是因為它意識到製造業關乎國家命運。誰掌握了製造業,誰就掌握了國家發展的主動權。然而,製造業的發展需要完整的產業鏈、熟練的工人和創新生態係統、大量的工程師和科學家、廉價的能源和基礎建設。這些正是美國在過去幾十年中逐漸喪失的。從全球範圍來看,製造業競爭是國家綜合實力的較量,涉及技術水平、人才儲備、政治穩定性、社會凝聚力和戰略眼光等多個方麵。美國想要實現製造業回流,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製造業大國的興衰史蘊含著深刻的教訓,中國需要引以為戒,確保未來中國是全世界最主要的製造業大國。
回顧曆史,英國作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憑借穩定的政治環境、保護私有財產的法律、殖民地帶來的資本和市場,以及豐富的煤炭資源,成為第一代製造業霸主,其製造業占全球比重曾高達 35。但成功後的英國變得保守,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依然依賴蒸汽機技術,拒絕向電力係統轉型,忽視技術人才培養。同時,資本家更願意將資金投向殖民地和金融投機市場,而不願更新工廠設備。最終,英國被美國和德國超越。
德國是後發製人的典範。19 世紀,德國還是一個分裂的國家,但到 19 世紀末,已成為僅次於美國和英國的工業強國。德國的崛起得益於其建立的完整技術教育培訓體係,從小學到大學全麵培養工程技術人員,實現產學研一體化。德國人做事嚴謹,注重科研與工程的結合,在化工、電器、精密機械等領域達到世界頂尖水平。即使經曆兩次世界大戰,德國依然堅守製造業,成為歐洲經濟的火車頭。
日本從明治維新後,提出“脫亞入歐”,全麵學習西方科技和工業,引進設備,培養人才,實現了從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二戰後,在美國的幫助下,日本重建工業體係,豐田的精益生產、索尼的小型化技術、日立的質量管理等,讓“日本製造”成為品質的象征。101novel.com 世紀 80 年代,日本製造業達到頂峰,半導體、家電、汽車產業在全球占據重要地位。然而,泡沫經濟崩盤後,日本製造業優勢逐漸消失。日元升值削弱了其價格優勢,韓國、中國等國家的崛起加劇了競爭,日本在數字化轉型和互聯網時代的滯後,使其逐漸被時代拋棄。
101novel.com世紀美國從英國手中接過製造業霸主的接力棒。福特的流水線、通用電氣的創新管理、杜邦的研發體係,以及二戰期間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使美國製造業達到巔峰。1945 年,美國工業產值幾乎等同於軸心國的總和,戰後其製造業占全球的 50。美國製造業強大的原因在於豐富的資源、廣闊的市場、活躍的創新環境和完善的製度體係,這些吸引了全球頂尖人才。但從 101novel.com 世紀 70 年代起,美國製造業開始走下坡路。全球化產業轉移的背後,是美國精英的戰略選擇,他們認為金融和服務業更賺錢,忽視了製造業。資本流向華爾街,政府也不再支持製造業,導致製造業占 gdp 比重不斷下降,工業重鎮衰落,創新生態受損。美國逐漸意識到,在危機麵前,沒有強大製造業基礎的國家不堪一擊。
縱觀這些製造業大國的興衰,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共同規律崛起依靠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衰落則源於過度自信,忽視產業轉型和技術革新,而且西方國家政府完全是資本家的傀儡,幾乎不作為。這些選擇背後,反映了資本家、貴族、所謂精英階層的短視。英國迷戀殖民擴張,美國沉迷金融遊戲,日本固步自封,這些看似精明的決策,實則暴露了其認知的局限性和自私自利。在資本主義國家,資本的逐利性使其難以長期保持世界領先地位。
曆史是一麵鏡子,它不僅映照過去,也昭示未來。從大英帝國到美利堅,這些強大的製造業國家的衰落,說明隻有與時俱進才能保持競爭力。製造業如同曆史長河中的接力棒,在不同國家間傳遞,帶來輝煌,也帶走榮耀。中國製造業的崛起,是曆史的必然,他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內核與國家製度先進性導致的必然結果。
在遙遠的未來,世界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科技的飛速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這些都讓人對未來充滿了期待。中國是否能夠一直在全球製造產業保持領先,成為引領人類進步的先鋒呢?
要想引領人類進步,中國需要在科技創新、教育改革、文化傳承等多個方麵下功夫。隻有培養出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才能夠推動科技的持續發展;必須注重傳承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自強不息的精神。
當然,我們要以史為鑒,從過去的經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更要突破傳統思維的束縛;時刻關注世界發展的動態,不斷調整自己的發展戰略,相信中國一定能依靠製造業領先,引領人類走向和平團結的明天!
喜歡修行寶典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修行寶典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