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號召諸侯

字數:4150   加入書籤

A+A-


    何太後怒罵董卓,一旁的劉辯卻是恍恍惚惚,隻道:“母後,怎麽辦?我們是不是回不了洛陽了?”
    何太後眼見兒子竟如此慌亂,又想到那日劉協的沉著冷靜,心中也不由多了幾分失望。
    可劉辯終究是她的兒子,她也隻得道:“辯兒勿憂,董卓立劉協,名不正言不順,必不得人心。你乃先帝嫡長子,繼位名正言順,隻有你方可繼承大統。”
    張塵也道:“太後所言不錯,臣必誓死擁護陛下!”
    何太後雖然這麽說,可眼下也沒什麽主意,隻得看向張塵,道:“張卿,事已至此,如之奈何?”
    張塵道:“陛下,太後,自古‘天無二日,國無二君’,董卓行此大逆之事,必須討伐。正如太後所言,陛下乃先帝嫡長子,繼位名正言順,天下人莫不知也。臣請陛下明發旨意,命臣率軍討逆,臣定誅除叛逆,使大漢江山歸於正統!”
    “有卿如此,大漢無憂啊!”何太後聞聽此言,心中大喜,但忽而想到什麽,又皺了皺眉道:“可是,離宮之時,玉璽未曾帶出,沒有玉璽,陛下如何下旨?”
    張塵微微一笑,隨即又從懷中取出一個絹帛包裹之物,呈遞上去。
    何太後打開一看,頓時大驚。
    正是傳國玉璽!
    “張卿,這……你是從何得到?”
    張塵早已想好說辭,當下言道:“啟稟太後,天下忠義之士甚眾。這是宮中的一名宮人,當日怕兵變損傷玉璽,便一早藏了起來。後來董卓入宮,遍尋不到,又行此大逆之事。那宮人實在看不過,便趁夜攜玉璽逃離皇宮,前日才將這玉璽送到臣的府上。”
    何太後聽罷,當即感歎:“真是忠義之人啊!此人現在何處,哀家要重重賞她!”
    張塵當即麵露哀傷之色,道:“她一連奔走多日,又在途中不慎墜馬,卻仍堅持將玉璽送來。她到得臣府上時,已是奄奄一息,將玉璽交與臣後便死了。”
    “真忠義之士也!”何太後道,“傳旨,厚葬此人,還要重賞其家眷。”
    “太後放心,臣已辦妥了。”張塵道,“陛下,太後,如今玉璽複歸,這正說明陛下才是天命所歸,請陛下明發聖旨,臣即刻進兵討賊!”
    “好!”何太道:“張卿,哀家即刻叫陛下擬旨,封你為大將軍,領軍出征,討伐董賊!”
    “臣遵旨!”
    張塵急忙下拜,旋即又道:“陛下,太後,臣還想再請兩道旨意。”
    何太後問道:“張卿欲請何旨?”
    張塵道:“其一,請陛下明發聖旨,差人傳至洛陽,申斥陳留王,旨意中念及兄弟手足之情,令其懸崖勒馬,早日退位。”
    劉辯聞言,不禁踟躕道:“張卿,此必是董卓逼迫,絕非皇弟本意。”
    “臣自知曉。”張塵道,“此旨意雖是傳與陳留王,但實則是申斥董卓,揭示其不臣之心,更是給天下人看的。要讓世人知道,陛下尚在,國無二君!如此,董卓必盡失人心,失道寡助,焉有不敗之理?”
    “不錯,張卿所言,甚為有理。”何太後點點頭,道:“那另一道旨意又是什麽?”
    張塵道:“其二,董賊雖失人心,但仍然勢大,故請陛下再降一道聖旨,詔令四方諸侯會盟,共討董賊。若有不奉詔者,即為董賊附逆,也當一並討之!”
    “準奏!”何太後當即說道,“哀家即著人擬旨,聖旨即刻下達。”
    張塵當即拜謝,告退出宮。一回府,便召集一眾文臣武將商議。
    張塵對眾人言道:“董卓妄行篡逆之事,必引眾怒。”
    言罷,張塵即令差人取來紙筆,親自揮毫,書寫檄文一篇。
    “漢冀州牧,前將軍,博陵亭侯張塵,謹以大義布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妄行篡逆,令天存二日,國現二主!昭昭罪行,亙古未有!今奉天子聖諭,興王者之師,誓欲掃清華夏,剿戮群凶。各鎮諸公,皆漢室股肱之臣,旨到之日,當盡起王師,遵旨奉行,扶持王室,拯救黎民。還海內清晏,皇權正統!”
    張塵一氣嗬成,落筆成風,一篇檄文寫成,眾人視之,無不感歎。
    沮授撫須笑道:“主公之檄文,果然磅礴大氣,必令天下諸侯同仇敵愾!”
    張塵看向田豐,道:“元皓,將此檄文謄抄數份,與聖旨一同發往各州郡,令各鎮諸侯,速速發兵助我!”
    田豐恭敬道:“屬下領命。”
    田豫不禁憂心道:“主公,漢室已難承其重,諸侯之中,各懷心思。倘若無人響應,我軍豈不要獨自麵對西涼四十萬大軍?”
    “國讓,你放心,絕無此種可能!”張塵斬釘截鐵地道,“漢室衰頹不假,但氣數未盡,世人心向漢者,絕不在少數。何況,如今有玉璽在手,當今聖上才是天命所歸的正統皇權。董卓另立陳留王,名不正言不順,必敗也!我料,不出數日,定有漢臣前來鄴城,朝見天子!”
    張塵說罷,又令諸將回營,各自整軍,準備不日出征事宜。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過不數日,果然又被張塵言中。
    一連幾日,從洛陽出走的官員,攜家帶口,紛紛趕至鄴城,來見張塵。
    這其中,既有名不見經傳的小官,也有位列三公九卿的重臣,無論官職大小,皆是漢室忠臣。
    這其中,官職最高的,當屬三公之一的司空楊彪,名望最高的,當屬平定黃巾,門生滿天下的尚書盧植。
    不過,令張塵頗感意外的是,那位在曆史上用“連環計”誅殺了董卓的司徒王允,竟然沒有前來朝拜天子!
    看來,這家夥對漢室的忠心,也要打個問號了。
    張塵一一接見了前來的朝臣,並命人妥善安排好各位大人的居所。
    這日,張塵召集一眾前來的眾臣,進宮拜見天子和太後,君臣一見,喜出望外,痛哭不已。
    眾臣既紛紛而至,何太後遂下旨於行宮開設朝堂,恢複朝會。
    然如今國中二帝並存,政令不行,終是大患,看來討伐董卓已是迫在眉睫。
    張塵算著日子,發往各地的聖旨和檄文應該差不多都到了,就連遠一點的長沙太守孫堅,和益州牧劉焉,此時應該都已經收到了。
    而張塵也一直收到各地“織錦閣”傳來的消息,匯報著各路諸侯的動向。
    其中,北平太守公孫瓚、西涼太守馬騰、徐州刺史陶謙、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廣陵太守張超、上黨太守張楊、並州牧韓馥、濟北相鮑信、汝南太守袁紹、南陽太守袁術、長沙太守孫堅、北海太守孔融。整整十七路諸侯,在接到聖旨之後,業已出兵。
    反而,益州牧劉焉、荊州牧劉表,這兩位漢室宗親,卻根本沒有動兵的意思。
    劉表在先帝駕崩前一個月,剛剛出任荊州,此時立足未穩,也就罷了。這劉焉與自己同年出任州牧,在益州已經營了三四年之久,如今竟不奉詔,分明就是仗著蜀地山高水險,想要關上門做土皇帝。
    遙想當年在大殿之上,這廝還義正辭嚴,誣指張塵有不臣之心。如今看來,誰忠誰奸,真可謂一目了然!
    喜歡三國:掠奪詞條,從商賈到帝王請大家收藏:()三國:掠奪詞條,從商賈到帝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