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南匈奴內亂

字數:4706   加入書籤

A+A-


    兩日後,張塵率領大軍來到了定襄。
    麴義率眾出迎十裏,將張塵迎入了城內。
    張塵命顏良、文醜二人率眾前往軍營,安置好士卒,而後便隨著麴義,徑自來至了太守府。
    一進府中,麴義便向張塵稟報了現今並州西北的局勢。
    西北三郡,公孫瓚留下的兵馬不多,隻在定襄留了一個公孫範駐守,雲中、五原則隻是留下數千兵馬,由兩名校尉統領。
    公孫瓚敗逃的消息傳來,兩郡的留守校尉當即便帶著部眾前來歸降,如今並州西北,已是大定。
    張塵聽罷,心情大好,當即下令,為麴義記一大功,待回鄴城之後再行封賞。
    並州已經大定,下一步,就是徹底接掌州務,調整布防,讓並州徹底納入自己的統治之下。
    張塵看著眼前的輿圖,心中暗自思索起來。
    並州本有九郡,最南邊的就是張楊所統轄的上黨,中部自東至西,分別是太原、西河和上郡,太原往北即是雁門,再往西北便是定襄、雲中、五原和朔方四郡。
    然而,東漢末年,隨著羌族勢力不斷增強,多年以來,一直屢屢犯邊。朔方郡早在靈帝在位時,就已經淪入羌族之手。
    因此,現如今的並州,其實隻有八郡。
    不過,就算隻有八郡,也比曆史上,袁紹所占據的並州,要大了一倍還不止。
    而這其中的原因,正是當年張塵的一場無心布局。
    曆史上,幽州張純、張舉叛亂時,靈帝征發南匈奴平亂,而此舉導致了南匈奴發生內亂,進而導致後來南匈奴入侵並州,侵占了大量土地。雲中、五原、上郡和西河的大部地區就此淪為南匈奴之地。
    甚至,南匈奴還將王庭南遷至了西河郡內的美稷縣。
    同時,在西河郡漢朝治下的白波穀一帶,又有郭太等人聚攏黃巾餘黨起義,寇掠周邊諸縣,攪擾得並州治下不寧。
    這便是著名的“白波黃巾”。
    因此,袁紹所掌控的並州,其實最多不過上黨、太原、雁門、定襄這四郡而已。
    而張塵這一世則不同。
    從當年幽州之亂,他設法讓南匈奴退軍,於夫羅順利繼位開始,命運的齒輪就已經發生了改變。
    南匈奴未生內亂,於夫羅又是一個親漢之君,自然不會大軍南下。
    如今的雲中、五原、上郡、西河等地,仍然還在大漢的統治之下。
    而且,白波黃巾賊的頭目,早在張塵和管亥對陣之時,就幾乎被他殺盡,自然也不會再有白波賊為禍了。
    並州以南,當可無憂!
    然而,泱泱華夏,終須一統,寸土不可相讓!
    朔方,他遲早是要收回的。
    羌族在後世,也是華夏民族之一,說到底,這也原是自家人內鬥。如若他們肯降,便讓其融入漢族之中,如若不肯,那便遠逐漠北。千百年後,也便不再是華夏民族。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
    羌族實力強盛,眼下還不是開戰之機,至少也要等到北方大定,才能談及此事了。
    如今,還是先解決南匈奴即將發生的內亂吧。
    離開鄴城之前,他便讓沮授派細作嚴密監視南匈奴的動向,必要時,可深入匈奴境內探查。
    這麽多天,也該有消息了。
    張塵正尋思著,忽然,典韋從外麵走了進來,道:“主公,沮授先生來了。”
    張塵一聽,不禁一驚,忙道:“快請進來!”
    這可真是說曹操,曹操到,看來,是有消息了。
    不過,沮授竟然親自前來,看來,必有大事!
    正尋思著,沮授已經入內,連忙拜道:“主公!屬下參見主公!”
    “公與不必多禮。”張塵忙道,“你親自前來,可是有什麽要事?”
    “主公,南匈奴果然生了內亂,於夫羅單於有信在此。”
    沮授說著,從懷中取出一封密信。
    張塵聽罷一驚,連忙接過,打開一看,頓時眉頭一皺。
    這竟是一封求援信,是南匈奴單於於夫羅發出的求援信,上麵還加蓋著南匈奴的王印。
    信上說,左賢王呼廚泉,糾合右賢王、右穀蠡王及多個部族部,聚眾三十萬,興兵作亂,劍指王庭。於夫羅獨木難支,故懇請張塵出兵相助。
    張塵看著這信,不禁眉頭緊鎖。
    這信發出的時間,是十日前,而從鄴城至此,快馬也要七八日,看來,沮授一接到信件,就立即快馬加鞭,送來這裏了。
    大概是他也認為事情緊急,所以不敢假手於人,這才親自前來。
    信是十日之前發出的,也不知眼下情況如何了。
    “主公,這信是潛入匈奴境內的細作發出,想來是細作潛入王庭,已經與於夫羅取得了聯係。而於夫羅能讓細作將此信帶出,也說明眼下的情況不容樂觀。”
    “於夫羅手上有五萬突騎,還有王庭護軍,支撐些時日應該不成問題,但也無法久持,我們必須盡快行動!”張塵說罷,即令人道:“來人,召眾將來見。”
    不多時,眾將領命前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張塵開門見山道:“今日叫各位前來,是為一樁要事。”
    說罷,張塵隨即將於夫羅的求援信件給眾人傳視。
    “南匈奴內亂?!”牽招看罷,頓時一驚:“主公,這畢竟是他國之事,我們貿然插手,是否不妥?”
    “於夫羅親漢,而呼廚泉好戰,一旦呼廚泉上位,幽、並兩州恐再無寧日。幫於夫羅,也是為了我大漢邊關寧定。”張塵道,“你與田豫通曉邊事,麴義久與羌人胡騎作戰,精熟胡人戰法。此事當如何處置,我想聽聽你們的意見。”
    麴義言道:“主公,末將在涼州,曾與羌騎交戰多年,對其戰法尤為熟知。後來,又與烏桓騎兵和公孫瓚的‘白馬義從’交手,也都不外如是。末將有信心,隻要能與匈奴騎兵打個照麵,必能尋出他的破綻!”
    “嗯,麴大哥的能耐,我自是信得過的。”
    田豫沉思片刻,道:“主公,若要解於夫羅之危,屬下以為不難。公孫瓚方敗,如今並州未定,呼廚泉定然想不到我們會在此時出兵。我軍隻要兵分兩路,一路自定襄而出,取道西北,馳援匈奴王庭,另一路自雁門而出,直搗左部。如此,呼廚泉必敗無疑!”
    田豫說罷,牽招也應道:“不錯,國讓所言,甚合兵法之道。”
    “主公,解此危局雖然不難,但接下來的事,要如何區處,主公還需善加斟酌。”田豫道,“呼廚泉畢竟是於夫羅親弟,正所謂‘疏不間親’,其兵敗後,倘若向於夫羅乞罪告饒,那我們的立場便很尷尬。弄不好,恐怕會讓匈奴人認為,我們是從中離間,別有用心。”
    “國讓所說,不無道理。”張塵皺眉道,“呼廚泉縱然犯上作亂,但於夫羅若顧念手足之情,恐怕也不會取其性命,若逼之太急,恐怕還會惹來兩國嫌隙。隻是,呼廚泉乃主戰一派,又在南匈奴地位極高,若不除之,終是隱患。”
    “主公,屬下倒有一計。”沮授道,“時至今日,大漢與南匈奴依舊交好,先帝在時,常有召南匈奴貴族入朝為官之例。不如,以天子之名,令呼廚泉入漢,委以官職,將其控於掌中。如此一來,便也等同於除去這個隱患了。”
    呼廚泉入漢?
    張塵微微一怔,隨即眼前一亮。
    不愧是沮授,果然一針見血。
    曆史上,曹操就是這麽做的。他將呼廚泉留在鄴城,後來逐步將南匈奴分化為五部,每部擇立貴族為帥,分而治之。
    此後,南匈奴再無單於,數代之後,便完全融入了漢族文化之中。
    此為,陽謀!
    喜歡三國:掠奪詞條,從商賈到帝王請大家收藏:()三國:掠奪詞條,從商賈到帝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