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 章 辨明神道,智服雷鳥

字數:4648   加入書籤

A+A-


    告別摩天崖,龜太郎拄著擎天棍,朝著雷鳥族的棲息地“雷鳴澗”行去。
    尚未靠近澗穀,便聽見遠處傳來連綿不絕的雷鳴之聲。
    如同萬千戰鼓同時擂響,震得地麵微微震顫,連空氣中都彌漫著一股狂暴的雷霆氣息。
    踏入雷鳴澗範圍,景象更是驚心動魄:
    澗穀兩側的崖壁上,布滿了被雷霆劈擊後留下的焦黑溝壑,岩石縫隙中不時竄出細碎的電蛇,滋滋作響;
    澗底的溪流早已被雷霆之力改造,水流中裹挾著淡紫色的電光,奔湧間濺起的水花落地時,竟會化作轉瞬即逝的雷弧;
    抬頭望去,天空常年被厚重的烏雲籠罩,烏雲中電閃雷鳴,一道道粗壯的雷霆如同銀色巨龍,在雲層中穿梭翻騰;
    偶爾有一道雷霆劈落,砸在崖壁上,瞬間激起漫天碎石與雷光,盡顯雷霆的狂暴與威嚴。
    雷鳥族族長雷震子,早已率領族中諸位長老,在澗穀中央的“引雷台”旁等候。
    他身著一襲暗紫色勁裝,周身縈繞著淡淡的雷霆靈光,麵容沉凝,眼神銳利如電,仿佛能看穿人心深處的念頭。
    相較於炎燼的熾烈、彩羽仙子的靈動、鵬萬裏的倨傲,雷震子身上多了幾分極致的審慎與理智。
    這是雷鳥族常年在雷霆環境中生存,以及修煉雷霆之道所沉澱的特質。
    雷霆之力狂暴難控,稍有不慎便會反噬自身,因此雷鳥族人做任何事,都會先深思熟慮,反複剖析利弊,絕不會輕易下決定。
    見龜太郎到來,雷震子並未上前迎接,隻是微微頷首,語氣平淡卻帶著不容置疑的鄭重:
    “龜道友遠道而來,辛苦了。隻是我雷鳥族素來審慎,接納一道之法,關乎族群千萬年的道途根基,容不得半分馬虎。”
    他抬手示意龜太郎走上引雷台,目光緊緊盯著對方,
    “我聽聞道友之道名‘萬物驚’,需以雕像承載道韻,引導生靈感悟,這與神道體係,似乎有幾分相似。”
    “今日,我想請道友詳細闡述,‘萬物驚’大道與神道體係,究竟有何根本區別?”
    “若道友無法說清,我雷鳥族,斷難接納道友的道壇與雕像。”
    這番話出口,引雷台上的諸位雷鳥族長老也紛紛點頭,目光中滿是探究與警惕。
    在九雛族群的傳承記憶中,神道體係雖能讓族群快速獲得力量,卻有著致命的缺陷。
    神祇依賴信徒的信仰而存,一旦信徒離散,信仰之力斷絕,神祇便會隨之隕落。
    因此許多神祇為了維係信仰,常會行操控、掠奪之事,甚至不惜犧牲信徒的利益,最終往往會導致族群走向衰敗。
    雷鳥族對這樣的“外力依賴”,向來極為警惕,這也是雷震子提出此問的核心原因。
    麵對這般直指根本的追問,龜太郎卻並未回避,他緩步走上引雷台,站在雷震子對麵,神色平靜,語氣坦然:
    “雷震子族長所慮,極為周全,貧道也正想與諸位道友,辨明這‘萬物驚’之道與神道的區別。”
    他環顧四周的長老,緩緩開口,每一個字都清晰地傳入眾人耳中,
    “首先,貧道要明確一點,神道與吾之‘萬物驚’,看似都需與生靈產生關聯,實則根基截然不同——神道,乃依外而存之道。”
    “神道之神,其力量的核心源於信徒的信仰念力,信徒越多,信仰越虔誠,神祇的力量便越強;”
    “可一旦信徒離散,信仰之力斷絕,神祇便會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力量飛速衰退,最終走向隕落。”
    龜太郎語氣中帶著幾分客觀的評判,
    “也正因如此,許多神道之神,為了維係自身的力量與地位,常會行操控、掠奪之事。”
    “或是以恩惠誘導生靈信仰,或是以威壓逼迫生靈臣服,將信徒視作維係自身存在的工具。”
    “這樣的道,根基虛浮,雖能讓族群在短期內獲得力量,看似速成,卻終究違背了生靈自主進化的根本,絕非正道。”
    說到此處,龜太郎話鋒一轉,語氣中多了幾分對自身大道的篤定:
    “而吾之‘萬物驚’,與神道恰恰相反,乃內求之道!”
    “在貧道的道中,信徒的信仰念力,並非貧道力量的根本,反而如同一堆薪柴。”
    “薪柴能助燃大道之火,讓貧道對‘萬物驚’之道的探索與完善,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卻絕非大道之火燃燒的唯一條件。”
    龜太郎抬手一揮,一縷青紫赤三色道韻在掌心浮現,道韻流轉間,盡顯生機與智慧:
    “吾道的根本,在於貧道自身對世間萬物規律的感悟與總結,在於不斷探索‘開靈、啟智、蛻變’的真諦,即便沒有半分信仰念力,貧道依舊能憑借自身的感悟,一步步完善‘萬物驚’大道。”
    “至於那些承載道韻的雕像,不過是吾道的延伸。”
    “其核心目的,並非為了收取信仰,而是為了引導生靈內求己身,幫助他們驅散道途上的迷霧,激發其本就擁有的智慧與潛能。”
    “這就如同授人以漁,而非授人以魚。”
    龜太郎以通俗的比喻,進一步闡釋,
    “神道是直接將信仰轉化的力量賦予信徒,讓信徒依賴外力生存;而‘萬物驚’之道,是教會生靈如何依靠自身,去感悟規律、激發潛能,最終走出屬於自己的道途。”
    “因此,‘萬物驚’之道的根基,在於生靈自身的成長與覺醒,而非外在那座由信仰堆砌的高塔。”
    “即便有朝一日,雕像損毀,貧道離去,那些感悟過道韻的生靈,依舊能憑借自身的積累,繼續在道途上前行。”
    為了讓眾人更加信服,龜太郎還以自身為例,詳細講述了自己探索“萬物驚”之道的曆程:
    從最初感悟生靈開靈的奧秘,到後來鑽研啟智的真諦,再到如今完善蛻變的意境,每一步都是依靠自身對萬物的觀察與感悟,而非依賴任何外力。
    “信仰念力於我而言,就像是趕路時乘坐的坐騎,能讓我更快抵達目的地,卻絕非我前行的雙腳。即便沒有坐騎,我依舊能憑借雙腳,一步步走向大道的終點。”
    最後,龜太郎神色鄭重,抬手對著引雷台上方的雷霆烏雲,立下大道誓言:
    “貧道在此立誓,吾之‘萬物驚’之道,始終以‘啟迪靈慧、助生靈進化’為核心,絕不主動侵害任何接納此道的族群與生靈,絕不以信仰之力操控他人。”
    “若有違背,願受天地雷霆反噬,道基盡毀,永世不得超生!”
    誓言落下的瞬間,引雷台上方的烏雲中,竟有一道微弱的雷霆閃過,仿佛天地都在為這份誓言作證。
    雷震子始終沉默地聽著,眼中銳利的光芒不斷閃爍。
    以其如同雷霆般敏銳的思維,剖析著龜太郎話語中的每一個字,分辨著其中的真偽與邏輯。
    雷震子反複對比“萬物驚”之道與神道體係的根本,又結合龜太郎立下的大道誓言,以及此前在朝鳳殿中感受到的道韻,心中的疑慮漸漸消散。
    良久,雷震子終於緩緩點頭,語氣中多了幾分認可與敬重:
    “道友所言,條理清晰,邏輯嚴謹,既辨明了與神道的根本區別,也彰顯了‘萬物驚’之道的核心要義。”
    “此道根基紮實,立意高遠,以生靈自身成長為核心,與那依賴信仰、掠奪操控的邪神之道,確有雲泥之別。”
    他轉頭看向身旁的長老們,見眾人皆點頭讚同,便再次看向龜太郎,語氣鄭重,
    “我雷鳥族,願接納道友的‘萬物驚’之道,也請道友為我族設立道壇,鑄造雕像,助我族子弟在雷霆之道上,更進一步。”
    沒有激烈的考驗,也沒有熱切的期盼。
    向來審慎理智的雷鳥族,終究被龜太郎對大道的深刻理解、坦誠的闡述,以及莊重的大道誓言所說服。
    而雷鳴澗的引雷台旁,未來也將矗立起一座承載“萬物驚”道韻的雕像,在漫天雷霆之中,為雷鳥族指引著內求己身、啟迪靈慧的道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