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9章 前有李時珍親品百味,今有青雀親攪茅廁
字數:3832 加入書籤
公孫幽離聽著這話,不由愣住了。
即便是她,也從未想過,這茅廁,竟能有這麽大的作用!
“師父,弟子懂得。”李泰已是躬身。
“這件事,弟子會一直鑽研下去,把裏麵的事情,全都搞懂,全都搞明白!”
“甲烷,瘴氣········”
“嘶·······”
“弟子是不怕什麽髒臭和困難的!”
李泰的鬥誌徹底被激發了出來。
他內心深處,對於未知的東西,有無比強烈的探索欲,並且李泰能夠似有若無的,察覺到,這沼氣池後麵,似乎還有巨大的潛力可以挖掘和發現。
張楚重重拍了拍他的肩膀。
“青雀,若是你真的順著這條路走下去,終有一日你會發現,這個世界真正的真相是什麽!”
世界的真相?
李泰的雙眸更是明亮。
他迎著張楚期待的目光,重重點了下頭:“師父,會有那麽一天的!”
“好了,走吧。”
“回長安。”
“把今日為師給你所講的這些,全都整理下來。”
“這一點,你要多向太上皇學習,多整理,多歸納,多思考,有時候你今天的發現,你不明所以,可,或許將來的某一天,你突然會發現,今日的發現和將來的發現是環環相扣,並且能為你提供巨大幫助的!”
張楚坐上了馬車,敦敦囑咐道。
李泰嘿嘿一笑,他一頭鑽進了馬車中,從懷中竟掏出來了筆墨紙硯:“師父,何必等到回了長安?”
張楚見此,長笑數聲,便為李泰放下了車簾,和公孫幽離一同坐於車廂外,平穩的駕駛著馬車,朝長安行去。
公孫幽離甩著韁繩,不過,時不時斜眸看一眼張楚,然後咬咬嘴唇,欲言又止。
“有什麽話,就直說。”張楚雙手放在腦後,笑道。
“侯爺,雖說沼氣池作用巨大,但,你和魏王殿下,能不能不要在長安裏尋茅廁了?”
“你們需要,就像這次,不妨離開長安。”
公孫幽離壓低了聲音,小聲道,同時還觀察著張楚的神情,見張楚扭頭看向了自己,公孫幽離苦笑一聲:“這幾日,侯爺,你是不知道,你和魏王殿下喜歡鑽茅廁的事,已經傳遍了大街小巷。”
“是吳娘讓我提醒下侯爺,再這麽下去,咱們倒是也不擔心侯爺名聲會臭,主要是怕侯爺真的會被熏出來什麽毛病。”
公孫幽離抽了抽嘴角,雖說這話皆是擔心,可說出來她卻又忍不住想笑。
“沒事,都是青雀拿著棍子操作,我多是背過身,青雀描述現象,我給他解釋。”張楚撓了撓頭。
不過,話雖如此,可想想,這幾天自己和青雀做的事確實抽象。
自從自己於北山縣回來後,李泰便尋到了自己,他的疑惑甚多,這幾日便是把時間都給了李泰,著實是有些頻繁了。
但,沒辦法,為了科學。
再說了,知行合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這兩條可是民學求知的核心。
而且,自己這才算什麽?李時珍為了著作《本草綱目》,可是連人糞,尿垢,耵聹都親自嚐過的,為了學問,為了真理,甚至生命都能豁出去,這種環境,對於偉大的生物化學開拓而言,其實不過爾爾。
“等今天回了長安,我也沒時間繼續教導青雀了。”
“畢竟過了三月,差不多就要動身,還有很多事,沒有處理完。”
張楚頓了頓,再道。
公孫幽離聞言,不由長長舒了口氣,然後立馬坐直了身子:“公子,奴家隨你去!”
“到時候再說吧。”張楚沒有答應。
公孫幽離也沒有過多糾纏。
馬車朝著長安,快速行去!
長安。
宮城。
立政殿。
大片的黃昏,渲染了整個長安,李世民就坐在殿門旁,任由最後的夕陽灑滿整個身子。
李世民喜歡曬太陽。
特別是過了一個冬天,總覺得骨頭縫裏都有一種涼意,這種涼意是用炭盆,棉衣,大氅無法驅散的,隻有太陽,隻有初春的太陽,能夠把這些莫名的涼寒驅散。
李世民能從太陽還在東邊的時候,一直坐到太陽跑到西邊。
更別說,他現在眼前,還有好幾堆,大體上是黑色的,但總的來說,黑色粉末中還都摻雜著些許顏色不一的其他粉末。
這是火藥!
自李靖任尚書左仆射之後,便迅速組建了一支秘密隊伍,以來研製火藥。
這件事,朝堂上知道的人不多,除了寥寥數位,幾乎是處於最絕密的狀態。
李世民想要把火藥,當成送給高句麗的驚喜。
最近上林苑裏時不時就會出現爆炸聲,萬年縣和長安縣也都接到了一些百姓的報官,說是自己走著走著的時候,平白無故的就會突然在上林苑附近聽見雷聲。
不過,這樣的報官顯然最後是沒有任何反饋消息的。
漸漸地,從上林苑附近走的百姓便也越來越少,當然,這樣的結果對於朝廷而言是不錯的,但同時也有一些無法控製的事情發生。
就比如,長安百姓之中最近就流傳起來一些傳聞,說是上林苑裏麵,有神獸出沒,亦或者說是朝廷在上林苑裏麵修建有道場,那爆炸聲便是引起得渡劫之音,更甚至,還有人說上林苑裏麵困著一個強大的妖怪,朝廷必須要日日引來天雷方可鎮壓。
但總之,上林苑附近百姓少了,就是最好的結果。
將近兩百個工匠,按照火藥最初的配比,不斷地調整,不斷的實驗······
事實證明,人海戰術盡管看起來很蠢,很笨,但,不得不說確實是有一些效果。
工匠們圍在一起,隻要不斷地試錯,就算找不到最好的方子,但隻要時間足夠,普通火藥方是不難的。
李世民麵前的這幾堆火藥,分別就是不同的火藥方子而呈現的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