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八章
字數:3955 加入書籤
天氣 溫度開始慢慢升高了 心情 毫無波瀾
南宋遣使來求和,
文海王都見使者。
談判談的很順利,
文海望天一聲歎。
戴壽寧的軍隊在新的邊境處蓄勢待發,這幾日我也和群臣在商討到底要不要繼續東進。
其實在我的盤算中就算是要繼續東進也就是一路向東南進攻,打到安遠,這樣我又多了一個合適的軍港。但是我現在又麵臨了之前一直困擾我的問題人才問題。
如果按照我的盤算,現有的十五萬兵力中,必須要分出兩萬到三萬常駐在新收複的地區。之前石秀郡和善闡府是因為有烏蠻族守著,所以不需要往邊境派兵。
劉文海的上報了去年人口清查的數目,整個大理國較之前比國土麵積擴充了近一倍,但是人口卻堪堪過五百萬,大肆擴軍隻會讓本就有些捉襟見肘的國庫更加艱難。
一番權衡之後,我決定不再進兵。新劃入版圖的廣南郡交給百夷族,這就讓我省去派兵駐守的問題。而這次我直接封多羅刀為廣南郡郡守,除了中央派去少量官員外,其餘官員任免由多羅刀全權負責。
至於戴壽寧什麽時候撤兵,那就看南宋朝廷什麽時候派人來求和了。
果然不出所料,沒過多久就傳來消息,南宋使團又要來了。隻是這次是來求和的,使者還是那位鄭仲軒。
我現在已經不想再見這個人了,甚至都不想讓他踏進王都一步。所以,我下旨,這次讓劉文海在大理王都外紮營接見南宋使團,李達文作為劉文海的副手。
春日的大理,繁花似錦,王都城外設立的營帳,氣氛卻顯得凝重而微妙。
南宋使團的首領鄭仲軒,身著一襲深藍色的官袍,麵色略顯憔悴,眼神中透著幾分無奈與疲憊。他深知此次出使大理的使命艱巨,南宋在邊境戰事中屢屢受挫,如今不得不放下身段,前來求和。鄭仲軒帶著一眾隨從,踏入大營時,腳步都顯得有些沉重。
而且這次,我下旨不讓南宋使團一人進入大理王都,在一開始就把原本士氣就不高的南宋使團,打壓的徹底的抬不起頭了。
左丞相劉文海,麵容剛毅,眼神中透著睿智與威嚴。他身著黑色的郡王服飾,頭戴玉冠,端坐在談判桌的主位上,身旁是禮部尚書李達文。李達文依舊是那身素色官服,隻是今日,他的嘴角微微上揚,眼神中多了幾分自信與得意。想起上次南宋使團的傲慢無禮,他心中就憋著一股氣,今日終於有機會出這口惡氣。
鄭仲軒等人在劉文海的示意下,在談判桌的另一側坐下。
鄭仲軒清了清嗓子,率先開口道:“劉丞相,李尚書,我大宋此次遣使前來,實乃誠意求和。邊境戰事讓百姓苦不堪言,還望貴國能網開一麵,與我大宋握手言和。”
劉文海微微頷首,卻並未急於回應,而是目光如炬地盯著鄭仲軒,緩緩說道:“鄭大人,這邊境之爭實乃貴國先前挑釁,如今戰事不利,便想求和,這也太過輕易了些。我大理國雖不願大動幹戈,但也絕非任人欺淩之邦。”
鄭仲軒臉上露出一絲尷尬之色,連忙說道:“劉丞相所言極是,我大宋先前確有不妥之處。此次前來,我等願以實際行動表達誠意,還望丞相能聽聽我等的提議。”
李達文冷哼一聲,說道:“鄭大人,上次貴國使團來我大理,那是何等的傲慢無禮,對我大理國上下諸多羞辱。今日,若沒有足夠的誠意,這和談,怕是難以進行下去。”
鄭仲軒心中一緊,連忙起身,對著劉文海和李達文深深一揖,說道:“李尚書所言極是,上次使團的無禮之舉,我等深感愧疚。此次,我大宋孝宗皇帝已下旨,願承認貴國占有西林、廣南、富寧三城,以此為條件,換取兩國停戰,永修和好。”
劉文海和李達文對視一眼,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滿意之色。劉文海微微點頭,說道:“鄭大人,這三城本就是我大理國浴血奮戰所得,如今貴國承認,也算是識時務。但僅僅如此,似乎還不夠。”
鄭仲軒心中一沉,臉上卻不敢露出絲毫不滿,連忙問道:“還望丞相明示,我大宋定當盡力滿足貴國要求。”
劉文海沉思片刻,說道:“除了三城之外,貴國每年需向我大理國進貢一定數量的絲綢、茶葉和瓷器,以示誠意。此外,兩國邊境貿易,貴國需給予我大理國商人更多的便利。”
鄭仲軒心中暗自盤算,這些條件雖有些苛刻,但如今南宋國內局勢緊張,也隻能先答應下來。他咬了咬牙,說道:“丞相所言,我等可以答應。但還望兩國能簽訂和約,永保邊境安寧。”
劉文海這次也沒有對南宋手下留情了,看來我和他是真的對這個王朝死心了。
劉文海微微一笑,說道:“鄭大人放心,隻要貴國信守承諾,我大理國自會與貴國和平相處。”
隨後,雙方開始詳細商討和約的具體條款,經過一番激烈的討價還價,最終達成了一致。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和約上簽字畫押後,鄭仲軒心中的一塊石頭終於落了地。他起身再次對著劉文海和李達文行禮,說道:“此次和談,能順利達成,全賴丞相和尚書大人的寬宏大量。我大宋定當信守承諾,與貴國永修和好。”
劉文海和李達文也起身還禮,劉文海說道:“鄭大人,希望貴國能言出必行。兩國和平,於百姓而言,乃是幸事。”
談判結束後,鄭仲軒帶著使團離開營帳。
此時,春日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他卻沒有絲毫的輕鬆之感。
而劉文海和李達文望著南宋使團離去的背影,相視一笑。李達文說道:“丞相,今日也算是出了上次的那口惡氣,看他們以後還敢不敢小瞧我大理國。”
劉文海微微點頭,說道:“此次和談,雖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不能掉以輕心。南宋國力猶存,我們還需加強邊境防禦,以防萬一啊。”
談判結束後,劉文海來到宮中求見。我把這位老夥計叫到了禦花園,兩人就坐在瀚海的觀景台中。
許久我和劉文海都沒有說一句話,一旁的隨侍太監也不敢多上前一步。
“哎~”劉文海長長的歎了一口氣。
我沒有回應,我知道他歎息的是什麽,其實在我和劉文海甚至是俞家那些人,還有林默,我們骨子裏都還認為我們是南宋的人。我們在大理國沿用宋朝的官製和行政體係,甚至是興辦學堂或多或少都帶有一些想要回去的想法。
隻是現在的南宋原本精明的君主沒有良臣輔佐,國勢傾頹,北上無力還喪土失民,再加上十個大理國也不見得救得了。其根源還是門閥士族為了一己私利的對國事的強加幹預。
“老夥計,既然回不去了。就把這裏當家吧。你那兒子我看不錯,什麽時候入仕啊?”我輕聲寬慰著這個從梁山就一路追隨我幾十年的老夥計。
“陛下就不用操這心了,那天他們真能入仕了,臣會來找陛下的。看來是臣影響到陛下的情緒了,臣這就告退。”劉文海轉身離開了觀景台。
我看著他又歎了一口氣,然後便腳步堅定的離開了。
看著這個老夥計的背影,我知道他最終還是釋然了,這是好事。
喜歡從上山到上朝請大家收藏:()從上山到上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