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章
字數:3255 加入書籤
天氣 又是一年杜鵑花開 心情 還是要多走走多看看
其平來信報平安,
信中也有平常事。
心中好奇便私訪,
民心安定好兆頭。
侍中楚啟明腳步匆匆,手中緊握著一封來自遠方的信箋。這信箋,雖隻是薄薄的一張紙,卻承載著無數的牽掛與思念。
信是吳其平從高棉寄來的,他被朝廷派往高棉已有一段時日,如今這封信,如同一縷穿越重洋的微風,帶來了遠方的消息。
楚啟明一路疾行,來到了禦書房。將信呈遞給正在批閱奏章的我時,我微微抬起頭,眼中閃過一絲期待。接過信,緩緩展開,信紙上那熟悉的字跡映入眼簾,仿佛吳其平就在眼前。
信的開頭,吳其平首先報了平安,他寫道:“陛下,臣在高棉一切安好,身體康健,飲食起居皆無大礙,望陛下勿念。” 看到這裏,我微微點頭,臉上露出了一絲欣慰的笑容。
然而,信中的內容很快轉入了正題。
抵達高棉後,他們又麵臨著語言不通、文化差異的難題。高棉的百姓對他們這些外來者充滿了警惕和排斥。
吳其平深知,要想在這裏開展工作,首先要贏得百姓的信任和支持。還好高敬之早有準備,高敬之提前在各地給他們招募的一批懂大理國官話的高棉人作為翻譯,這些人既是翻譯也能做一些文書的工作。
於是,吳其平等人帶著翻譯,深入到高棉的村莊和集市,與百姓們交流溝通。他們尊重高棉的文化和習俗,耐心地傾聽百姓們的訴求。漸漸地,高棉的百姓們對他的態度開始轉變,從最初的排斥到後來的接納。
在解決了與百姓的溝通問題後,吳其平又麵臨著一個更大的挑戰——恢複高棉的生產。
高棉經曆了多年的戰亂和動蕩,田地荒蕪,百姓流離失所,經濟陷入了嚴重的困境。吳其平深知,恢複生產是高棉走向繁榮的關鍵。他仔細考察了高棉的地理環境和資源狀況,發現高棉的土地肥沃,適合種植水稻、甘蔗等農作物。於是,他決定從農業入手,推動高棉的經濟複蘇。
吳其平組織了當地的百姓,開墾荒地,修複水利設施。在這個過程中,他遇到了許多困難。有些百姓對恢複生產缺乏信心,不願意參與;有些百姓則因為缺乏工具和技術,無法開展工作。
吳其平沒有放棄,他親自上門勸說那些不願意參與的百姓,向他們講解恢複生產的重要性和好處。在左丞相劉文海的幫助下,他還從國內調來了一批先進的農業工具和技術人員,幫助高棉的百姓提高生產效率。
在吳其平的努力下,高棉的農業生產逐漸恢複。一片片荒蕪的田地重新種上了莊稼,百姓們的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然而,吳其平並沒有滿足於此。他深知,僅僅發展農業是不夠的,還需要發展工業和商業,才能實現高棉的全麵繁榮。
於是,他開始積極推動高棉的手工業和商業發展。他組織了高棉的百姓學習工業和商業知識,培養了一批技術人才和商業人才。讓原本被幾個大家族壟斷的商業有了小老百姓的立足之地。
信的最後,吳其平寫道:“陛下,如今的高棉已慢慢開始恢複生產,百姓們的生活也逐漸改善。臣深知,這一切的成果離不開陛下的英明決策和朝廷的大力支持。臣定當不辜負陛下的期望,繼續努力,為高棉的繁榮和穩定貢獻自己的力量。”
讀完信,我的眼中閃爍著淚光。他感慨地說:“吳其平乃朕之肱骨之臣,他在高棉不畏艱難,辛勤付出,實乃朝廷之楷模。”
楚啟明也連連點頭,說道:“陛下聖明,吳大人確實是一位難得的人才,他在高棉的所作所為,必將載入史冊。”
我將信小心地疊好,放入懷中。
我起身推開窗,一陣微風吹來讓我的腦子清醒了許多。短短的兩個月內,吳其平就能讓高棉恢複生產,說明他的確用了心思,也費了腦筋。但是高棉應該還有一些問題他沒有直說。
比如,大家族壟斷商業。雖說沒有點名是哪幾家,但是他麵對的阻力肯定不小。
我找來了劉文海,劉文海在看過吳其平的信後說道“陛下,您這徒弟這是報喜不報憂啊。”
我看了看劉文海說道“你說說憂在哪裏?”
“疏通灌溉的渠道,農民會不支持嗎?農民可比我們更加的懂水利的好處啊。就這一點就能知道吳其平在高棉遇到的阻力還是很大的。陛下您認為呢?”劉文海的話一針見血。
“是啊,阻力不小啊。隻是高棉要快速的歸化入我們的本土,不然我大理國很難凝聚國力,搞不好還能被高棉給拖死啊。我猜現在的蒲甘和吐蕃就是在等著看我們的笑話啊。”我有些無奈的搖了搖頭。
“陛下,像高棉這種地方和大理國一樣都是多民族聚集的地方。想要徹底的歸化,首先是我們自己足夠強大,至於歸化沒有個幾代人的功夫很難真正的做到啊。”劉文海的話像一根棍子狠狠地捅了一下我的心窩子。
是啊,我太急了,但是我不能不急啊。我還有很多的事情要做,最少還有一個蒲甘沒有滅。滅掉蒲甘後,大理國的國力也能有質的飛躍,到那時,我就有能力重鑄山河了。
“陛下也不用太過擔憂,虎狼軍的建立,已經從高棉境內抽調了一半的精壯,短時間內高棉是沒能力反叛的。隻要各項政令能執行,我與法晨盤算了一下,我們不僅不要再向高棉輸送銀兩和糧草,每年還能多出兩百萬的進項。”劉文海說的雲淡風輕,我知道這是在寬慰我,也是告訴我要往好的方麵看。
“朕,決定了。”我看向劉文海,劉文海從我的眼神中就能讀出,我要做的這個決定起碼不是好事。
“兩日後,朕要一路南下微服出巡高棉。太子監國,高峰和楚啟明陪同。你飛鴿傳書給高敬之,告訴他我的決定,他知道應該怎麽辦。”我說完後還瞪了一眼劉文海,意思也很明白,我做出了決定,你就不要多說了。
劉文海無奈的隻能領命。
喜歡從上山到上朝請大家收藏:()從上山到上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